近日有媒體報道,人工智能“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出版。報道顯示,這本詩集是“小冰”用100個小時,“學習”自1920年代以來519位中國現代詩人的所有作品,并進行了多達1萬次迭代后完成的。對比來看,如果讓人類把這些詩讀1萬遍,大概需要100年。
無獨有偶,早前有媒體展示了兩首同題古詩《秋夕湖上》。一首是:“一夜秋涼雨濕衣,西窗獨坐對夕暉。湖波蕩漾千山色,山鳥徘徊萬籟微。”一首是:“荻花風里桂花浮,恨竹生云翠欲流。誰拂半湖新鏡面,飛來煙雨暮天愁。”報道稱,其中一首為人工智能所作,另一首為詩人所作,人們一時竟難以分辨。
AlphaGo戰勝了人類棋手,藝術是否會成為人工智能最難攻下的人類陣地?如果人工智能也會作詩,那么人工智能和詩人的區別又在哪里?一系列話題引起網友廣泛討論。
鳳凰網網友
@Firebo
機器可以寫出優美的詩句,卻沒有時代背景,沒有人生經歷遭遇,沒有人物性格,沒有那么多情懷,難以讓人產生共鳴。
@學習 ZHAZ
重點在于有沒有詩意、意境,更在于有沒有內容。即使是詩人寫的詩,做不到這幾點也稱不上是詩,人工智能寫的詩,如果能組合出詩意來,即便還不算極品,也已經不可小覷了。
@HDST
還不如打油詩,意境差得遠了。古人有種游戲,將一些詩歌常用字用不同的方法排列組合,得到不同的打油詩。具體方法見《紅樓夢》和《鏡花緣》。
@Vjrmhmj
人工智能距離成為一個真正的獨立個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腦科學的研究者基本掌握人類大腦運行機制這個大前提。
@JRS
人工智能的確是人類發明的,但自己的小孩長大后還能完全聽話嗎?當然,機器人時代的來臨是不可阻擋的。
知乎網網友
@Xiaoran
說到底,計算機能夠像模像樣地寫詩,還是利用了詩歌本身的模糊性和普通人對詩的不熟悉。當計算機開始寫作文、寫故事的時候,這種語義表達上的缺點就會暴露無遺。
@李讓眉
是好事。作詩機的擬合度越高,越能倒逼人們不斷接近并探知詩與非詩的界限所在。
@ysjtl
詩有詩的語言,然而這門語言,對大部分人來說比英語還陌生。霧里看花,多半是美的,也多半是假的。這些作詩機作出的東西,連詩的第一關——文從字順都過不了。你覺得一個見到你第一句話說:“Hi,好早上,我想一油條和豆漿。”這樣的人,算是會說漢語嗎?當今的作詩機,得先把文從字順一關過了再說。
@13718217
人寫詩是我手寫我心,而人工智能無我無心,只能算是寫手,不是詩人。
@慕容千山
電腦可以作畫,但有哪幅著名的畫是電腦作的?電腦可以寫詩,但有哪首詩有影響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