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小長假,各大景區也再次面臨不同程度的客流高峰壓力。這是假日里一道繞不開的老話題。不過,老話題,如今借助科技手段也有了新辦法。比如,近日,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游覽者通過電腦或手機登錄,可以360度全景式“觸摸”兵馬俑的每個細節,享受到超越現場參觀的視覺體驗。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到場游覽的游客,也讓游客對展陳文物有了更細微的觀賞體驗。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及旅游景區文物數字化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兩年前,北京故宮博物院率先建成“數字文物”“數字建筑”等數字化功能體驗項目,并發布英文版,向全球推介故宮,同時在故宮端門設數字館,對觀眾免費開放。另外,包括莫高窟在內的一批5A景區也都先后建成了數字景區。
互聯網時代,數字文物、數字景區將給游客的參觀與體驗帶來極大便利,益處多多。首先有利于游客“預熱”,出游先打開手機觀摩數字景區,熟悉了解情況,方能有的放矢地安排旅游線路。其次,有助于緩解景點擁擠狀況。譬如故宮養心殿可供參觀面積只有1000平方米,最大瞬時承載量為541人,但在旅游旺季,養心殿中滯留的游客經常超過800人,文物保護的壓力很大,將養心殿數字上線,觀眾看得更清晰、更全面、更細致,許多游客就不一定非得湊近觀摩實物了。第三,數字化旅游還便于游客全方面地了解、游覽景區。以故宮為例,游客要在一天時間內游玩60多萬平方米的開放空間,將故宮看個遍幾乎是不可能的,況且有的宮殿及文物閉門修繕,不對外開放,游客遇到這種情況會感到遺憾。而通過觀看“數字故宮”,就能實現將偌大的故宮及文物“一覽無余”;互動體驗更能讓旅游樂趣無窮。如今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對親身體驗興趣極大,數字旅游能滿足游客這種“獵奇”心理,如故宮端門數字館設計的“數字書法”就別具一格,游客只要在電腦上打開蘭亭序中的文字,再使用模擬毛筆進行書寫,所寫的字就能融入到原作品中,并可與古人原創作品進行對比。
在筆者看來,景區“數字化”的做法將傳統旅游與高科技“嫁接”,用“互聯網+旅游”的有效途徑,讓游客在數字的風采里一覽景區全貌,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時,旅游也更變得妙趣橫生。目前,我國許多景區兼備雙重屬性,既有旅游功能,又有博物館文物展示及參觀功能。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無論是獨立的博物館,還是兼有博物館屬性的景區,都應該加快數字化建設步伐,這樣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但據了解,我國許多博物館及景點開始建設數字化展館,但僅限于景區內展示,尚未實現互聯互通,這是亟待改進的“短腿”。
據了解,目前我國正在實現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華麗轉身,根據國家旅游局規劃,到2018年,我國所有5A景區都將建成智慧旅游景區,游客憑一部手機就可全景式了解景區,實現智能導游、電子講解、在線訂票等全方位服務。智慧景區的必要前提就是將旅游產品與服務數字化,這將大大增加旅游產品的科技含量,使傳統的實景旅游變成“實景+聲像+互聯網+N”等全方位的立體式旅游,既緩解了景區的壓力,又為游客提供了高效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