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文明互鑒和民心互通
“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奏響深圳
劉延東發來賀詞強調,“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曲”,而是各國共同參與的“交響樂”
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音樂因交流而多彩。3月25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國音協聯合主辦的2017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在深圳音樂廳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發來賀詞,對音樂季開幕表示熱烈祝賀。
劉延東在賀詞中指出,文化藝術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和增進理解共識的紐帶。音樂季對于促進沿線各國藝術交流,推動文明互鑒和民心互通具有重要意義。劉延東強調,“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曲”,而是各國共同參與的“交響樂”,希望音樂季成為傳承絲路文明、普及藝術事業、培育音樂人才、弘揚優秀作品的國際舞臺,為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貢獻。
中宣部副部長景俊海,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前光,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主席葉小鋼,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慎海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干事弗朗西斯科·班德林,以及韓新安、李華楠、李小甘、羅莉、吳以環、王璞等中國音協、深圳市負責人出席開幕式音樂會。
開幕式音樂會上,中國指揮家胡詠言、西班牙指揮家大衛·吉梅內茲、阿爾巴尼亞指揮家奧涅格·阿拉比和中國指揮家林大葉先后執棒,蒙古國男中音鋼·阿榮巴特爾、保加利亞女中音卡拉·德里柯芙、中國男高音石倚潔、加拿大女高音凱瑟琳·懷特、西班牙低男中音埃爾文·施羅特等輪番獻唱。節目融合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不同文化元素,既有羅西尼《塞維利亞的理發師》、比才《卡門》、莫扎特《唐喬瓦尼》等西方經典歌劇詠嘆調,也有葉小鋼為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與樂隊而作的聲樂與樂隊作品《臨安七部》之“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任同祥根據民間樂曲改編加工而成的嗩吶協奏曲《百鳥朝鳳》等中國優秀曲目,還有蒙古民歌《蒙古草原》、帕布羅·茲埃格勒《紅色探戈》,阿齊茲·莎萬《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等精彩演出。除了高規格高水準外,注重創新也是開幕式音樂會的一大看點。凱瑟琳·懷特和中國男中音歌唱家楊陽合作中國歌劇《白毛女》選段“扎紅頭繩”,中西合璧,新穎幽默;印度西塔琴演奏家高拉夫·馬祖達更是為音樂季創作并獻奏西塔琴協奏曲《歡慶》,這也是該曲目的世界首演。演出在貝多芬的《歡樂頌》中結束。觀眾們在精彩紛呈的現場演奏和演唱中領略到不同國家、不同樂器、不同形式的音樂盛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現場樂隊的譜架或樂器上特別插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小國旗,集中展現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文明交匯、文化交流、藝術交融、音樂交接的友誼共聚。
由深圳交響樂團為基本班底,同時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波蘭、哈薩克斯坦、斯洛伐克、新加坡、俄羅斯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職業樂團優秀樂手共同加入的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節日樂團,以嶄新的形式和龐大的陣容在開幕式音樂會上亮相。主辦方表示,節日樂團的組建旨在促進世界各國和地區,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音樂藝術層面的交流、互補、融合;在不同國家、民族的優秀音樂家之間,搭建起一個互鑒融通的藝術平臺,以音樂這一全人類共通的語言,演奏多元共生、和諧發展的交響新篇章。
本屆音樂季從3月25日至4月16日23天的時間里,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12個藝術團體、700多位中外藝術家,將為觀眾帶來16場高水準音樂會與演出。從藝術門類上看,涵蓋了“交響名團”“中國旋律”“高貴典雅·室內樂”3個板塊,兼顧古典與流行、東方與西方、傳統與新銳等不同類型的優秀音樂作品。音樂季參照國際專業藝術節慶的辦節模式,以委約創作的形式,廣邀藝術家以“一帶一路”概念為主題進行創作,從長遠角度培育原創劇目和藝術精品。其中,葉小鋼創作的作品《長城》在國內首演;“遠去的桅桿”呂嘉與澳門樂團音樂會、“梅蘭竹菊”國樂六大家專場音樂會,均是本屆音樂季委約創作作品。
深圳歷史上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首屆“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作為國內首個聯通“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的盛大城市節慶活動,填補了深圳在國際高端藝術節慶活動領域的空白,體現出深圳在文化層面上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向國際社會提供高質量公共產品的文化努力。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小甘表示,“音樂季本著‘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宏偉愿景,致力于‘一帶一路’的人文交流,彰顯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使命擔當”。據了解,音樂季還與周邊成熟的香港藝術節、澳門藝術節共同發展,擴大深圳文化影響力,增強深圳國際化城市美譽度。
作為音樂季藝委會主任,葉小鋼談到,“中國音協多年來與深圳市一起推出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活動,音樂季得到了全球矚目與世界各地廣泛參與。希望可以通過音樂更好地構建人類文明共同體,把音樂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思想資源挖掘出來,傳播到世界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