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戲曲資源豐富,以福建為例,就擁有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木偶戲等一大批歷史悠久、魅力獨特的地方劇種,有11個劇種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戲曲“活化石”的莆仙戲和梨園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保護、傳承豐富多元的傳統戲曲資源,是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工作中的一項重任。
戲曲數字化指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對戲曲表演、劇目抄本和口述本、相關文獻等進行存儲、加工、傳播,是戲曲保護傳承、瀕危劇種保護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我國不少省份相關單位致力于戲曲數字化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福建為例,福建省藝術研究院陸續搶救拍攝、收集整理了大量地方戲曲及非遺項目,形成約1800部、2500小時音像資料。然而,我國戲曲數字化工作整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人、財、物投入與我國傳統戲曲資源的巨大體量并不匹配,存在較大差距。
當前,我國全面開展戲曲數字化工作十分必要,原因如下:
一是許多地方劇種處境并不樂觀。大量地方小劇種傳承狀況堪憂,以福建為例,如“非遺”梅林戲、永安大腔等閩西北地方戲曲,因老藝人消亡、老曲目散失等原因處于瀕危狀態。莆仙戲、閩西漢劇、四平戲、平講戲以及泉州的打城戲等受演藝人才斷代、劇團經營困難等影響,也出現了傳承危機。
二是戲曲方言文化土壤正在消失。多樣化的民間方言是我國傳統戲曲的重要載體,但隨著文化的交流融合,方言土壤一直萎縮。一些劇種為更好地推廣普及,嘗試改用普通話進行表演,也使得原生態的方言戲曲、方言曲目逐漸消失。
三是現有形式難以滿足傳播需求。傳統戲曲以舞臺表演為主,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已少有閑暇到劇院看戲。移動互聯技術使智能手機成為文化傳播的新主力,而我國現有的數字化戲曲資源無法滿足移動互聯網傳播的需求。
四是各地工作零散開展成效有限。各地、各劇種均有開展戲曲數字化工作,但由于缺乏資金人才、缺少統一規劃等原因,整體效果不盡人意,無法形成推動全省戲曲數字化工作的合力。
戲曲數字化是一項耗時長、投入大的系統工程,為此建議:
一、打造覆蓋全國的戲曲數字化平臺。結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依托數字化建設,打造戲曲數字化平臺,為全國戲曲數字化項目提供統一的申報、處理、展示渠道,逐步搭建起豐富全面的我國戲曲影音數據資料庫。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制定的資料采錄相關要求,結合民間戲曲特點,盡快制定戲曲采錄、編輯、保存等相關規范。引導各地按照規范開展相關工作,重點做好非遺、瀕危劇種及其傳承人表演的影像采集。鼓勵各地按地域或劇種搭建戲曲數字化平臺,比如“京劇數字化平臺”“川劇數字化平臺”“閩劇數字化平臺”等,并與平臺銜接配合,形成覆蓋全國的戲曲數字化網絡。
二、組建高素質的戲曲數字化專業隊伍。由國家文化部門牽頭,組建一支由文化領域專家、戲曲傳承人、戲曲專業工作者及數字影音技術專業人員組成的專門隊伍,作為推動戲曲數字化工作的中堅力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戲曲數字化專業隊伍,或與文化、音像企業合作開展戲曲數字化項目。加強對基層相關人員的培訓指導工作,全面壯大我國戲曲數字化人才隊伍。
三、優選若干劇種作為戲曲數字化試點。根據我國民間戲曲保護開發現狀,優先選擇若干具代表性的戲曲作為試點。如民間基礎較好、仍有一定商業活力的高甲戲,處于瀕危狀態、但頗具文化價值的打城戲等。確定試點后,由省市縣三級文化部門、戲曲試點所在鄉鎮(街道)政府協作開展工作,劃撥試點工作資金,由省級部門安排經驗豐富的專業隊伍進行指導。試點經驗逐步在各地、各劇種中推廣,推動戲曲數字化工作由點到面全面鋪開。
四、依托高校建立戲曲數字化研究中心。結合“戲曲進校園”項目,在一些具有豐富戲曲表演、教學、研究經驗的高等院校建立戲曲數字化研究中心。探索將戲曲數字化作為跨專業選修課程納入藝術、計算機等專業的本專科教學內容,或培養相關方面的藝術碩士。鼓勵各高校參與戲曲數字化工作,重點推進戲曲抄本、口述本、早期戲曲研究文獻及專著的數字化工作,并為其提供必要支持。
五、將戲曲數字化與旅游文化產業結合。引導地方政府進行資源整合,將影音、圖文等戲曲數字化資源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地方旅游的特色、深度和文化附加值。如福建省泉州市可在主推的“海絲”旅游線路中,以梨園古典劇院、高甲戲院等為載體,安排國內外游客觀看非遺戲曲傳承人的原生態影音資料。通過PPP(Pub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營合作制)模式引導文創企業深度參與戲曲數字化工作,進一步挖掘數字化戲曲資源的商業價值。
六、借助互聯網平臺讓傳統戲曲活起來。開設中國戲曲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將戲劇數影像資源精華部分制成“小視頻”,方便在朋友圈等社交平臺傳播。在主流網絡直播平臺上開設免費的戲曲直播頻道,將我國豐富多元的我國戲曲藝術呈獻給更多年輕的互聯網用戶。鼓勵曲藝工作者通過直播、微博、論壇等平臺與網友交流互動,打破傳統戲曲的神秘感和高門檻。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推出集新聞資訊、音視頻播放、互動社區為一體的“中國戲曲”APP,加快我國戲曲資源在移動端的傳播。
七、使用數字媒體技術讓戲曲展示多元化。可以借鑒優秀動畫《大魚海棠》展現福建土樓文化的做法,拍攝戲曲題材的動漫影視劇,在保留民間戲曲原汁原味基礎上,對人物、故事等進行調整,使之成為更符合青少年審美特點。對一些傳統戲曲進行適當改編,使之為廣場舞歌曲,并在全國各地加以推廣。采用虛擬現實技術拍攝錄制傳統戲曲VR視頻,在一些傳統文化旅游區,以及大型城市綜合體、科技館等場所提供體驗。采用3D攝錄技術,如新近出現的120幀/4K/3D技術,拍攝高素質戲曲3D影片,組織進行公益演出,并將部分影片贈予院線、電視廠家,鼓勵其以廣告視頻、影院暖場視頻等方式呈現給更多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