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粵劇的精神
——訪全國人大代表、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
倪惠英表演的粵劇《游園驚夢》
時代在發展,地方戲曲也在謀求出路,粵劇作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面臨機遇與挑戰。從藝47年,演出超過5000場,獲得過中國戲劇梅花獎等大獎的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文聯副主席、粵劇名家倪惠英對粵劇的傳承與創新有著切身體會,她不僅是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也是銳意創新的粵劇改革者。兩會期間,本報記者采訪了倪惠英,聽其暢談粵劇如何更好發展的看法與心得。
“粵劇現在總的來說正在回暖。”倪惠英說,重視傳統文化慢慢成為社會共識,戲曲人和觀眾的文化自信都在不斷增強,戲曲新劇目的創作前所未有的繁榮,新一代演員也在迅速成長,演出場次在增多。但繁榮之下也存在問題,比如觀眾少,尤其是青年觀眾少。“粵劇市場主要在農村,城市觀眾量不如人所愿。”倪惠英說,“我們還要加大力度去普及粵劇,從娃娃抓起,在他們心里種下種子,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沒有青年就沒有粵劇的未來,1999年倪惠英就開始向學生普及粵劇,2003年起做“大學生走進劇場”活動,一直做到現在。“推廣戲曲進校園也要創新手段,要有各種各樣的載體。”倪惠英告訴記者,她還將粵劇的身段和體操動作相結合,創作出粵韻操,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走近粵劇,戲曲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也會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受益終身。
為開辟新的觀眾群體,她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劇目質量,探索粵劇發展新路徑。2000年,她進行大刀闊斧的藝術實驗,以全新的舞蹈語言串起《夢會太湖》《貴妃醉酒》《六月雪》,并用交響樂伴奏《梁祝》。她提出“都市粵劇”的概念,2002年策劃、主演大型新編粵劇《花月影》,在保留傳統唱腔的基礎上,吸收了交響樂、劍武等元素,在音樂、燈光、布景、服裝造型等方面進行了創新,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轟動,吸引了眾多以前不了解粵劇的青年觀眾,尤其是大學生。
盡管贊嘆聲如潮,也有人覺得步子邁得太大,把傳統的東西丟了。此后,她又推出了多部創新劇目,被稱為“新派粵劇”。“粵劇可以有多種風格,賦予傳統粵劇新的文化內涵、新的表演形式,才能讓現代觀眾更好地接受,粵劇也才能生生不息。”倪惠英說,她希望粵劇可以兩條腿走路,既有一些很傳統的原汁原味的劇目演出,實際上百分之九十以上演出的也都是傳統劇目;同時每個時代都應該留下自己的痕跡,應該有新的作品出現,不能一百年后還和一百年前一樣。
“不要把傳承與創新對立起來,不要一說創新就認為非驢非馬、拋棄傳統,創新對戲劇是一種最好的保護。”倪惠英說,粵劇前輩薛覺先1938年就已開宗明義地指出粵劇要“融南北戲劇之精華,吸中西音樂而作曲”。她強調,粵劇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劇種,一方水土養一方藝,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地,中西文化最早在這里碰撞,這也決定了粵劇的開放性與兼容性。粵劇有600多個曲牌,可以從中找到全國各地音樂的元素,也吸納了西方的音樂要素,如交響樂等。電影《馬路天使》中周璇演唱的《四季歌》一出來,馬上就被粵劇拿來用了。“粵劇最大的特點就是什么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變成我自己的,化為我有。”倪惠英告訴記者,改革是粵劇的精神,歷代粵劇人都在改革,所以創造出了屬于他們的流派。“今天在我們這個時代,是最好的發展時機,更應該不辱使命,勇于創新,粵劇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不過,倪惠英指出,很多劇目因為依靠口傳心授,老一輩粵劇工作者一走,就失傳了,沒有很好地傳承下來。當前最緊迫的事情,是重新整理粵劇,經過理論歸納提升,將表演程式、排場、唱腔等固化,將粵劇數字化,用數字媒體技術保護、傳承粵劇,使粵劇有一套權威的、規范的范本,形成完整的表演理論體系。“以后的初學者按照這套范本學,就不容易走歪路,他們也可以創新、可以繼續補充完善,發展出不同流派,但有范本在,就有粵劇的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