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關于堅定文化自信的論述,引起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強烈共鳴。作為一名中國人,最值得驕傲的,是我們古老悠久而又生機勃勃的中華文化。歲月的大浪淘沙,湮滅淘汰了世界上無數曾經輝煌一時的文化,而中華文明,從古到今,一脈相承,綿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歷史證明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博大和頑強的生機。 ”在今年全國兩會的文藝界政協委員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作家趙麗宏的發言一開始就飽含深情。在他看來:“中國人必須珍惜、熱愛、熟悉并欣賞自己的民族文化,為之驕傲,為之沉醉,為之鼓與呼。這就是我們說的文化自信,有了這種自信,才可能奮力為之推廣,才可能有所謂的文化自覺。 ”
全國人大代表、粵劇藝術家倪惠英表示,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更是一個民族走向未來的根基。全國人大代表、作家二月河說:“文化自信就是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要了解,還要有比較深入的研究,認識到文化的持久性和我們自己文化的價值。我們不能崇洋媚外,一方面,我們要以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為主,兼容并蓄,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傳播、交流給其他國家的民眾;另一方面,我們首先要做好文化傳承,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遞給我們的子孫。加強文化自信,作為文藝工作者,就是要多下點功夫,努力去創作。 ”
去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文化自信” ,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這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彰顯了我們黨鮮明的文化立場,進一步凸顯了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把我們黨對文化作用和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在11月30日的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面向廣大文藝工作者,再次強調“文化自信” ,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 ,認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因此,文化自信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最多的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評論家錢念孫認為,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文化自信是民眾對祖國傳統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念的充分肯定,它積淀著民族文化的基因與精神,寄寓著人民的選擇和希望,連接著國家的歷史和未來。“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就要檢討和消除文化自卑心態。如今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有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都給我們的文化自信以充分的現實理由和文化底氣,是我們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豐富智慧和堅毅的精神源泉。 ”全國人大代表、出版家王亞非說:“文化自信首先對民族文化要有信心,要熱愛。除高雅的、精粹的文化外,還有很多大眾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甚至逐漸隱沒的文化需要我們去發掘并發揚。 ”
全國政協委員、畫家龍瑞認為,要做到文化自信,就要加強對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認識。他說: “我國藝術教育的教學體系還是西方的,用西方的體系來教中國的傳統藝術,自然要出現種種問題,包括認識問題、觀念問題等。對傳統文化的再認識相當重要,要有一個全面的、整體系統性的、觀念上、核心精神上、重要概念上、邏輯上、學理上、功能上的重新梳理,來理順中國傳統的文化生態。 ”全國政協委員、畫家韓必省表示,要弘揚傳統文化、厚植文化自信,就要避免簡單“復古”和翻新糟粕,要防止浮躁、浮淺和唯利行為的破壞。
對于如何體現文化自信,代表委員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全國人大代表、作曲家趙季平認為,文藝創作的核心就是培養文化自信,文藝創作者要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高度打磨。他說:“我們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高校的音樂系很多理論來自歐美體系,我覺得音樂系的學生學完后要跳出來,學習我們自己的民族音樂,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學生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文化才會有文化自信。 ”
2016年,在中國杭州舉辦的G 20峰會舉世矚目,文藝晚會《最憶是杭州》更是驚艷全世界。今年5月,“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辦,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正在被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理解、接受和歡迎。談到“一帶一路”主題的創作,全國政協委員、雕塑家吳為山說:“ ‘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帶,更是情感的、文化的紐帶,在這個紐帶上,我們要充分挖掘文化傳統,展示文化自信。 ”如今,全世界更加關注中國崛起,關注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強調,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國文化從來都是十分包容的,要體現文化自信,就要善于‘走出去’ ,善于兼收并蓄,用創新思維、國際視野來激活傳統。 ”吳為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