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成龍、海霞回答記者提問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
3月7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舉行“政協委員談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記者會,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成龍、海霞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民協名譽主席馮驥才認為,每個人都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是未來的主人,如何讓年輕人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感受到熱愛、喜歡、幸福,格外重要。在他看來,如今社會節奏太快,人們通過互聯網接受的多元文化太多、信息量太大,傳統文化似乎離我們有點遠。為此,有必要循循善誘地引導年輕人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他贊成把傳統文化編入教材,從而將年輕人帶到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世界中去。馮驥才還特別指出,文化學習最好的方式是體驗。比如清明節馬上到了,家長可以在孩子們學習了書本中關于清明節的傳統知識后,帶他們去踏青、掃墓。傳統的踏青就是現在的春游,踏一踏春天的草地,告訴他們古人插柳的知識。有過這樣一次體驗,他們便會記住這一次活動,知道古人是多么講究和自然的親和。這樣他們就有了一個記憶,慢慢大了,一方面有知識,一方面有情結,人的心靈進入了傳統,傳統也進入了人們的心靈。我們要不斷地用新方式,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激起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熱愛過程中一定會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
加強青少年漢字書寫,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一直關心的話題,他也一直在為書法進課堂奔走呼吁。在他看來,影響書法進課堂的原因還是師資問題。經過調研,蘇士澍發現,現在有的學校有書法課,但是沒有老師,有的時候老師來了就上一堂課,沒有老師就上不了。而且,很多高等院校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都是在美術學或中文里學書法,書法沒有被列為一類學科,這些畢業的學生沒有辦法到學校當老師。對此,蘇士澍表示,中國文聯、教育部和中國書協將用五年到七年的時間,通過翰墨薪傳工程,培養7000名書法老師,逐漸解決師資的問題。從小學好中國字,長大做好中國人,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主播海霞表示,現在全國涌動起國學熱的浪潮,一些優秀的文化綜藝類節目開始出現,其中有一些節目非常火,火到什么程度呢?她以今年播出的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為例,第一輪的播出收視人群將近12億,到2月中旬的時候,這個節目在微博中話題的閱讀量達到9000多萬次,在網絡當中點播了將近600萬次,另外在海外社交平臺Facebook上,總瀏覽量也達到了800多萬次以上。不僅是《中國詩詞大會》,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謎語大會》《朗讀者》等也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很多人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是一座富礦,我們需要不斷地從中挖掘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去傳承它,從而帶動全社會去重溫經典,重新回歸到我們的傳統當中,從傳統當中找回到自己的初心,有了初心才能繼續前進。
在國內,傳統文化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而如何讓傳統文化走出去,讓更多外國朋友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亦十分重要。對此,全國政協常委、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及行政總裁劉長樂坦言,講好中國故事,說老實話,是件很難的事。美國最近有一個數據統計顯示,在60歲人群中對中國有好感的人增加到50%,但是在越南,對中國有好感的只占17%。中國的發展、中國目前的變化,海外認知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究竟世界上需要什么樣的“中國故事”?《茉莉花》這一民間小調,當年是由清朝乾隆時期的英國公使秘書巴羅用英文記錄了樂譜,將其傳到了西方。意大利著名歌劇《圖蘭朵》的主要音樂素材就來自于《茉莉花》,現在已經膾炙人口,被很多外國人所熟知。去年,曹文軒憑借《草房子》獲得了安徒生國際文學大獎,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作品講述了一個叫桑桑的孩子經歷苦難的故事,飽含悲憫情懷。在劉長樂看來,有我們自己民族特色、反映人類共同情感的題材更易被世界所接受和喜愛。
今年中美之間將商簽關于進口更多好萊塢電影的協議,好萊塢電影的份額將會逐步增大,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影協副主席成龍表示,更多大片進來,對我們來說壓力很大。但是在他看來,壓力也是動力。“這個壓力會讓我們電影人更努力,拍更好的片子。如果我們只是關起門來拍自己的電影而沒有競爭的話,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票房成果。”外國影片引進來,受到千千萬萬中國影迷的喜歡,成龍也希望中國的觀眾多多支持國產片,讓他們有更多的資金去拍更多優秀的國產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