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中美電影從業者精準的深入合作項目
全球化重塑了電影產業的發展態勢,特別是“互聯網+”等技術革新所帶來的“共享、互動、流動、智能”等新趨勢,極大影響了中國電影的生產、運營、消費等環節。當前,中國電影的重要任務是立足民心、守好本土、練好內功、突出重圍,構建中國特色的創新型產業體制機制;結合內容、資本、技術、營銷、政策多維度,研究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特色的電影國際競爭策略,提出更有成效的政策建議,進一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實施競爭戰略 打造品牌產品
我國目前電影產業中具有影視機構逾1500家,傳統的國有、民營電影公司努力對接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新興的、中小型企業、互聯網公司不斷開展與電影的結合,拓展自身業務,謀求新的增長點。國有電影企業中中影股份、上影股份已陸續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從最新市值看,國內民營公司憑借其市場敏銳性、戰略靈活性、引領力和十足的膽識,通過投資、并購近年發展迅猛:其中萬達院線市值高達832.8億元,華誼兄弟為354.2億元,光線傳媒為323.5億元。但是,國內影視企業體量和市場地位以及商業運作成熟度都與好萊塢六大片廠存在一定差距。盡管包括一批中小型制作公司在內的電影企業為市場貢獻了一些“以小博大”的影視項目,但這些企業尚缺乏完備、持續的產品體系,還存在著“產業化運作能力弱”“產業規模小”“作坊式生產”“制片人的地位不高”“明星資源過分放大”“過分依賴IP”等現象。
協同優勢資源 搶占市場高點
盡管在公映數量有所限制的前提下,進口片一直穩定地在國內票房市場上占據近半的份額。縱觀進口片,絕大多數都是出自好萊塢的六大片廠,它們以精湛的工藝標準和高額投資,成為國產電影難以逾越的對手。但是,大型傳媒集團在本土市場上所面臨的問題,同樣也是他們在面對中國市場時存在的軟肋。當電影的投資規模達到某種量級時,為了照顧全球市場各個渠道的營收,難免會出現內容的程式化和運營的固始化,這也是國產電影可以著重考慮突破的方向。事實上,從全球市場來看,美國電影在亞洲市場的占比并不具備非常明顯的優勢,相對于在歐洲、大洋洲市場幾乎達到壟斷的占有率,文化上的距離讓日本、韓國以及印度都能夠保有住自身電影產業的發展,這也是國產電影未來可以依賴的資源。而中國電影其實具有較強的地緣、文化、資源優勢,可以采取“以小博大”的喜劇片、都市愛情片、網絡大電影、IP電影以及功夫片、武俠片、文藝片等本土文化為基點的電影,采取差異化、集中化、低成本、極致化的競爭策略,并協同本土營銷資源,最終抓住本土觀眾的注意力。
因此,我們要以本土觀眾為中心,積極探索本土文化消費習慣和內容,牢固樹立本土消費意識和品牌消費觀念。
電影+互聯網 擴展市場空間
以“互聯網+”為顯著特征的創新力量加快融入電影產業,催生了各類豐富多樣的電影新業態。電影的創意性、融合性、活躍性、話題性等特征與互聯網所具有的“參與、平等、對話、社交”的特性與有著本質的相似性,使得“電影+互聯網”具有先天的親近性。中國現有7億網民,約占世界網民總量的1/4,超過6億的在線移動互聯網使用者,平均每天超過3小時的互聯網用戶使用時間,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以及眾多的互聯網平臺“連接一切”的普遍應用,使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生態”和“社會操作系統”。互聯網不僅為電影產業提供技術手段,還貫穿資本、制作、營銷、播映等各個環節,促進了電影的產業升級。
電影+互聯網進一步拓展了電影消費群體影響了生產、消費、經營生態。有數據顯示,我國電影的主要觀眾群體是年齡18-30歲之間的這一群體,占比接近70%,而這一群體就是典型的“網生代”。“網生代”觀眾有明顯的特點,如娛樂化、粉絲現象、互動性強等,這些都會影響電影創作和宣傳的各個環節。“網生代”是看電影的主力軍,評電影的骨干力量,拍電影的實踐者。“網生代”電影觀眾是電影在互聯網環境下逐漸發展的產物。而且網生代也還推動了微電影、網絡電影等電影新形態的繁榮,使本土文化消費習慣和市場空間大幅提升,網民對文藝創作的互動參與,使文藝創作與現實生活、大眾情感、有了更加密切的聯系。國產電影之所以能夠在票房上與席卷全球的好萊塢電影分庭抗禮,很大程度上就因為國產電影這種互聯網氣質帶來的親切感、草根化,這更是好萊塢電影難以比擬的本土優勢。這種參與、分享、互動的趨勢也充分體現了現代社會中大眾文化話語權的提升。特別是在今天中國電影大片海外推廣不太景氣的背景下,不少優秀的網絡電影還憑借其文化小載體的精巧魅力,借助新媒體渠道,成為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新亮點,取得了“以小博大”的成就,也為大電影“走出去”創造了良好的受眾基礎。面對這一文化優勢我們應積極主動地科學引導,使中國電影在國際化之路上發揮出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資本助力話語權 推動電影國際化
目前來看,國際合作投資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影片項目合作”,中方參與投資國際合拍片《碟中諜》《小王子》《超體》等;第二類是“設立海外獨立子公司”,進軍國際電影市場,如“華誼兄弟”“樂視影業”等紛紛在海外建立獨資子公司;第三類是“跨國并購/企業與企業間的戰略合作”,如:近年萬達的跨國資本并購以及國際化戰略;第四類是“主動精準的深入合作運營”模式,通過學習海外優質IP孵化、衍生、拓展的成熟機制,進行頂尖資源的配比,分享更廣闊的收益和相關權益,通過引入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嫁接全球資源,并精心開始布局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在影視制作領域,復星率先與索尼影業一起投資了Studio8,Studio8的第一部戲就是與李安導演合作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發行放映領域,復星與博納合作緊密;還致力于打造世界級的IP,同時覆蓋了影視藝人和粉絲經濟,進一步將制片、發行、放映以及衍生品等環節全部打通。
而華誼“美國項目公司”與美國“STX娛樂”還達成合作采取類似拼盤合作模式,公司計劃與美國STX娛樂公司聯合投資、拍攝、發行不少于18部合作影片。華誼兄弟可從三個方面獲得合作影片的收益:一是按協議約定收取大中華地區的發行代理費;二是按照投資份額及協議約定分享合作影片的全球收益分成;三是按照投資份額擁有合作影片著作權。
資本促進話語權日益提高,但投資人更要尊重電影創作規律。電影歸根到底是內容產業,既有商品屬性,更有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追求真善美是其永恒價值。未來,希望在中國的市場中能出現越來越多的善意資本,特別是對這個市場有長遠投資眼光的投資人以及能夠支持好故事的專業制片人,通過整合海內外資源,走向良性循環,持續推動中國電影國際化。
協同內容、技術、營銷 建立電影生態圈
全球化的結合帶來的“共享、互動、流動、智能”新趨勢,真真切切影響著當下及未來電影生產與消費形態。契合“眾創”背景,業內外標桿企業可打開技術平臺的障礙和壁壘,以影像(娛樂)消費為終極目標,彌補傳統院線電影發展中空間、時間等的限制。通過“電影+”生態圈的思路拓展大電影產業價值鏈。積極引導健康向上中國特色文化娛樂消費,以技術為支撐創新各類娛樂形態和影像內容,更好地拓展“大電影”的衍生價值。
以近期海外大熱的《精靈寶可夢Go》手游為例,該游戲就是由任天堂、口袋妖怪公司和谷歌Niantic Labs等公司聯合制作開發的現實增強(AR)寵物養成對戰類RPG手游。該游戲是一款對現實世界中出現的寶可夢進行探索捕捉、戰斗以及交換的游戲。玩家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在現實世界里發現精靈,進行抓捕和戰斗。玩家作為精靈訓練師抓到的精靈越多會變得越強大,從而有機會抓到更強大更稀有的精靈。據統計,過去20年,口袋妖怪相關的漫畫、動畫、游戲、玩具和游玩場所總共創造超過4.6萬億日元,約合576.6億美元的收入。20年前,任天堂開發《口袋妖怪》時,更沒想到一直到2016年,這個抓寵物小精靈會成為最賺錢的手機游戲。截至2016年8月8日,上線一個月多一點的《精靈寶可夢Go》營收已經超過2億美元。而另一個被打破的紀錄是,《精靈寶可夢Go》是有史以來最快達到1000萬下載量的手機App。據應用統計公司Sensor Tower數據,精靈訓練師們平均每天會花33分鐘在《精靈寶可夢Go》上,這個數字超過所有流行的社交媒體,包括Facebook、Twitter、Instagram,以及Snapchat。這些真正熱愛小精靈的人,他們用優秀的游戲設計機制、良好的市場運作,讓《口袋妖怪》在這個時代得以重生、用技術打破了精靈和人類的距離。而陪伴、成長和交流——《口袋妖怪》之父田尻智最初傳遞的信息,20年來沒有改變。由于《精靈寶可夢Go》的大熱,傳奇影業也將以此游戲為題材,計劃制作大電影《精靈寶可夢》,再次拓展了《口袋妖怪》IP的市場空間。
在文化影視行業產業的不斷演進中,只有歷經長期積累沉淀、將資本運作有機融入行業發展趨勢的影視人,才能真正發現行業的掘金點。因此,電影管理從業者結合組織特征,協同內容、技術、營銷三股資源,升級娛樂形態,打造出有特色的積極向上的泛娛樂文化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