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卡(中國藝術報微信公眾號用戶)
藝術家就是這樣,善意的批評,而不是“惡意”“惡搞”丑化自已的民族、自己的同胞、殘疾人,這樣的所謂“藝人”最好別給他們提供舞臺!
中國藝術報微信公眾號文章《相聲“帶刺”更帶勁》留言
@黃河(中國藝術報微信公眾號用戶)
我非常喜歡《于成龍》這部劇,也很欣慰中國有此導演內心藏著國家的未來!希望越來越多中國導演以國家以人民為重,拍出很多讓觀眾受教育的好影片!
中國藝術報微信公眾號文章《廉吏于成龍身上的清流正氣,今天依然有溫度》留言
@洛之秋(新浪微博 教師)
在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這個事情上,我最主張向青少年一代大力傳播和普及的,只有一個東西:古詩詞。唯有那些流傳下來的美好詩詞,真是可以讓孩子們反復吟誦的。這不是國學教育,不是語文教育。這是審美教育。
@鸚鵡史航(新浪微博 編劇)
作為編劇,當然關心臺詞,臺詞虛泛,人物必絮煩。第一集是重中之重,人物開篇幾句話,又是人物定位,又是本劇風格定位,能認真,最好認真點兒。
@中國剪輯師聯盟(新浪微博 電影從業者)
今天,聲音和畫面是一樣重要的,以前所謂畫面為主,聲音為輔,那是因為電影聲音技術水平滯后影像技術水平的發展,今天,同樣的一部電影,同樣的銀幕大小和亮度,立體聲的聲道數量和揚聲器質量不同,你的觀影體驗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