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動態新聞

      【盤點】2016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

      時間:2017年01月23日 來源:中國文藝網 作者:秦蘭珺
      0
        
        2016年當然不止十個網絡流行語,我們之所以選擇這十個詞,是因為它們除了流行之外,本身也體現了語言和文化、語言和社會的一些微妙、有趣、值得思考的關系,比如——
        “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引領了文化風尚;“洪荒之力”和“小目標”寄寓了人民期待;“吃瓜群眾”和“可以,這很XX”體現了社會革新;“一言不合就XX”和“來啊相互傷害啊”暗示了觀念差異;“藍瘦香菇”和“葛優躺”則反映了時代痛點。
        這里雖作文字盤點,可是還想提醒大家:對于網絡語言,雷人銷魂是標配,不可描述是頂配。要想理解那些說不出來的“不可描述”之處,還得去逛B站,泡貼吧,追神劇,看直播,直到你也把它們開始當作日常用語來使用。或許你會發現,這些充滿創造力的另類表達,承載的其實是一方充滿活力的差異文化……
        文化自信
        源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在第13次和第33次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在與北大師生的座談會上、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在“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期間、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等多個場合都明確提到“文化自信”。在2016年的“七一”講話中,更是明確地將“文化自信”提到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把“堅定文化自信”放在了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第一點希望中,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評說
        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如今也逐步形成了充滿活力的網絡文化。網絡文化的自信不僅體現著年輕人的自信,也同樣體現著當今時代中國文化的自信。全國政協常委會為繁榮發展網絡文藝建言,希望網絡文藝成為彰顯“文化自信”的“空中使者”;中國網絡文化傳播峰會以“互聯網時代的文化自信”為主題;第四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也提出“網絡原創要堅持文化自信”,都對網絡文化、網絡文藝寄予了厚望。
        網絡文藝一度不太受掌握文化話語權的精英重視。后來,“大力發展網絡文藝”作為中央意見被公布,“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被寫入“十三五”規劃建議,網絡文藝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也用自身在群眾中的影響力證實了這份肯定。
        今天網絡文藝不僅為數億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也已經代表中國的文化走向了世界。以網絡文學為代表,專門翻譯中國網絡小說的網站Wuxiaworld在2016年3月初的總點擊量超過了5億,Gravity Tales在6月底的總點擊量則超過了2.5億。Wuxiaworld創始人任我行(RWX)辭去美國國務院工作翻譯中國網文。外國網友自發捐助支持“北美翻譯組”的無償翻譯工作。仙俠小說的粉絲互稱為“Daoist”(道友),甚至用“May the dao be with you(愿道與你同在)”代替“May the god be with you(愿上帝與你同在)”相互問候。網絡文學儼然已經成為中國通俗文學的代表征服了北美,走向了世界。
        中國的網絡文學被稱為繼好萊塢電影、日漫、韓劇之后文化輸出的第四大“奇跡”,這大概就是網絡作家唐家三少要“做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IP”的底氣,這份底氣的背后顯示出來的是網絡文藝工作者的自信,也是中國文化面對世界的自信。
        工匠精神
        源起
        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工匠精神”,迅速成為大眾熱烈追捧的關鍵詞:從魅族稱要以“工匠精神”做手機到TCL說要用“工匠精神”鍛造實業品質,從網上走紅《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央視新聞推出《大國工匠》,“工匠精神”被廣大網友高度關注和熱烈評論,對“工匠精神”的詮釋和踐行也迅速從制造業蔓延到各行各業。
        評說
        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傳播的最大化,或許更深的動因是“工匠精神”體現的執著專注、精益求精,正戳中了社會浮躁風氣的痛點。但不得不承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工匠的地位不太高。二十五史中,只有元史和清史稿為工匠立傳。這個問題在藝術領域就更加明顯,以書畫為例,如果要批評誰的畫不好,就說他是個書匠、畫匠;就連大師仇英,也經常因為漆工畫匠出身被人“先入為主”在設色上詬病;更有甚者,古人對諸如“界畫”這樣要用界尺作畫的門類都存在整體偏見,莫不因為,士人精英們總認為規矩太多就會少了神逸,能巧太多就會少了古拙,不符合他們的審美觀。
        但今天,藝術界同樣需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因為藝術界當下的“浮躁”同樣是從“高原”走向“高峰”的最大障礙。中國設計界最具影響力的紅星獎2016年的主題就是“中國精工”。大家發現,創作和制造在很多地方其實是相通的,藝術家和“工匠”的區別不像想象的那么大。這個精益求精又務實創新的“工匠精神”正是制造業和藝術界所共同需要的!
        畢竟“制造強國”還是要從造好一個螺絲帽、一支圓珠筆芯開始,“文化強國”也要從吟安一個字、講好一個故事開始。
        洪荒之力
        源起
        “洪荒之力”的說法來自網絡小說《花千骨》,只要集齊“十方神器”就能釋放出洪荒之力,踏上天地無敵的境界。也不知道奧運女泳選手傅園慧是不是看多了《花千骨》,當央視記者在賽場問她“你今天的狀態有所保留嗎?有沒有為(明天的決賽有保留)……”竟被姑娘直接打斷了,噴薄而出的是“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記者頓時傻了眼,采訪卻瞬間變成段子引爆網絡,“洪荒之力”一并傅姑娘的各色表情包也頃刻流傳開來。
        評說
        段子手和標題黨玩的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般的言論在網上早已是陳年套路;好萊塢的流水線一個暑期檔恨不得整幾次“開天辟地”、“拯救地球”,大家早都當成是“過眼云煙”。所以姑娘的“洪荒之力”能紅,并非只因不一樣。
        在聽多了滴水不漏的回答,看多了老氣橫秋的套路之后,姑娘如此本色天真地面對鏡頭,手舞足蹈,有啥說啥,又哈哈哈哈一路蹦跶著離開鏡頭,正如一股清流、一陣清風。在網友吐嘈“都是套路”的今天,越是始料不及越來得及時,越是洗盡鉛華越來得珍貴。姑娘的微風細流就這樣借著眾人加持,成為了席卷整個網絡的旋風和泥石流。不難看出,表面上這不過是一出“洪荒之力”的語言狂歡,其實召喚的是那場洪荒徹底的氣候變革。
        如果記得不錯,莊子曾講過一個關于洪荒的故事。倏和忽把混沌的七竅鑿開,混沌因此身亡??磥?,中國的老智慧一直認為:所謂的機巧聰明、機關套路,不一定就比洪荒混沌、疏野天真更高級。今天,如果我們七竅鑿得太開、套路扎得太深,那么,真的是時候把“洪荒”找回來了。就在此時,它隨著傅姑娘的“洪荒之力”出現在鏡頭前,似乎又告訴我們,洪荒根本不需要找,它一直都在,所差的只是一場本真自然的回歸。
        小目標
        源起
        “小目標”出自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之口。在《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中,王健林談到“很多年輕人想當首富”,但問起如何當首富,卻毫無思考。他于是告訴年輕人“做世界首富,這個奮斗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一個億?!北緛?,一個億“小”目標是“世界首富”隨口舉的例子,為的也是建議大家腳踏實地地實現夢想,卻無意引來網友吐嘈:“這個目標的確有點‘小’(反語)”,各式各樣的“小目標”隨即流行開來。
        評說
        話說語言雖說是公共的,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詞庫”,尤其對于“小”這樣的形容詞,其判斷標準更是因人而異,在“一個億小目標”中,一個輕描淡寫的“小”字,反映的卻是不同群體心理詞庫乃至生活世界的差異:“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王思聰的起跑線和你的起跑線?!庇捎谡袝r代痛點,網友哪怕明知“斷章取義”,也要借機過把癮,將曲解進行到底。這就有了第一波“小目標”造句運動:“嫁王思聰小目標”、“瘦70斤小目標”、“跟帖十億小目標”……這些使盡洪荒之力也達不到的小目標看似無厘頭,其實是以笑中帶淚的反諷,講出了時代的難言之隱,發泄了網友的不滿情緒。
        有趣的是,隨著“一個億小目標”的熱度逐漸降低,網絡上又出現了第二波風格迥異的“小目標”造句運動:“找到男友小目標”、“早點下班小目標”、“2017年小目標”、“中國航天小目標”……這也難怪,如果網友可以脫離語境曲解“小目標”,讓“小目標”流行起來,當然也可以忘記原來的流行模式重構小目標,讓“小目標”以新的方式再次流行起來。但說到底,還是因為在發泄和嘲諷之后,人們發現,無論別人的起跑線在哪,我們畢竟還是需要一條可以看得見的臨時終點線,無論掛得多么壯烈,也要滿血復活,哪怕屢敗屢戰,也得用滿格生命力去迎接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每五年的開始。
        在這個意義上,“小目標”又似乎回到了王健林的本意。當然,這靠的不是首富澄清而是網友覺悟,不是名人影響,而是夢想自身的力量。
        吃瓜群眾
        源起
        “吃瓜群眾”最開始源于一個公路新聞,記者采訪一個老伯,老伯說我什么也不知道,我當時在吃西瓜。后來新聞評論里有網友調侃:我只是一個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俺怨先罕姟睘椤皣^”這樣一個日常行為增添了一種有趣的畫面感,迅速在網上流行開來,如今“吃瓜群眾”不僅用來表示不發表意見或看熱鬧不懂的人,在網上也干脆被很多人用來泛指群眾了。例如:“吃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吃瓜群眾是爭取對象”。
        評說
        今天,潛水、吃瓜、打醬油,圍觀的“畫風”是越來越逗,論壇、博客、朋友圈,圍觀的“場所”是越來越多,自稱“圍觀”和賣萌“求圍觀”,圍觀的人氣也越來越高。如果記得不錯,讓圍觀成為話題的第一人,那還得是魯迅先生。先生以圍觀為素材,創作了以《藥》《社戲》為代表的現代文學史中最優秀的一批作品;又和圍觀“死磕”,開啟了社會文化史中最沉痛的批判國民性話題。
        但必須看到,新時代的“圍觀”并非舊社會的“圍觀”。信息革命已經把當下社會變成了一個有著“圍觀結構”的社會。今天,所有信息理論上能被所有人獲取,換言之,以前信息單向流動,是一個“金字塔”型的社會,現在任何信息都可能被“圍觀”,已經逐漸演變成“體育場”型社會。在這個“體育場”型的信息社會,“圍觀”必然會出現,“圍觀”可能構成眾目睽睽的監督,“圍觀”還可能充當不搭理、不合作的姿態,因此,“吃瓜群眾”雖是略帶自嘲,但在這個時代,是吃瓜群眾而非產瓜“磚家”或賣瓜販子,才稱得上圍觀時代真正的“主人翁”。表面上的“圍觀”已經變成了實質上的民眾監督和參與。
        令人驕傲的是,“圍觀”雖是互聯網發展的結果,卻一直是藝術本來的存在狀態——部落祭祀,族人圍觀,那也是舞蹈、音樂、文學的起源;市井百戲,百姓圍觀,那曾是雜技、曲藝、戲曲的常態;街頭革命劇,群眾圍觀,那可是20世紀初現代話劇最有“存在感”和歷史使命感的時期;最終還有“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那更是縈繞我們每個人生命深處的藝術啟蒙。
        當今天互聯網把“圍觀”變成社會結構,把文化變得更市井和日常的時候,在互聯網中形成的網絡文藝,也正在形成一種新的讓群眾邊吃瓜邊圍觀的藝術形態。
        可以,這很XX
        源起
        “可以,這很XX”的來源已經很難考證了。只知道,著名的奧運開幕式白巖松解說之后,“可以,這很白巖松”的評論到處散播。接著,一系列新聞標題新鮮出爐,諸如《說要充錢客服秒回應 網友:這很騰訊》(快科技)、《帶著“死亡風”紋身去打工,這很竇靖童》(騰訊娛樂)、《未來的Smart Keyboard增加屏幕?這很蘋果》(威鋒網)……“可以,這很XX”也隨即流行開來。
        評說
        有些人或許一臉茫然——這很“白巖松”還好,“騰訊”、“竇靖童”、“蘋果”,這說的都是什么玩意!本來,網上行話層出不窮,很多人早已習慣不懂,但“這很XX”之所以那么迷惑人,是因為它其實披了一張傳統的外衣……
        話說早在民國時期,曹禺就在《日出》中創造了“頂悲劇”這個說法。雖然當時引起一些質疑,但隨著很淑女、很阿Q等用法流行開來,“很XX”的用法越來越活躍,最終語言學家也不得不出面,將其解釋名詞臨時活用為形容詞或“轉類的修辭現象”。
        但不難看出,在這些例子中,用在“很XX”中的名詞有一些共性——首先不管是淑女品性還是阿Q精神,都有比較典型的特性,為整個語言社會共知;其次,“你很雷鋒”,“他真阿Q”,“很XX”從來不會被使用在XX自己身上,換言之,XX性的價值就在于可以被提煉出來使用在其他地方。
        這個時候再來看“可以,這很XX”。首先,與過去不同,“這很XX”往往被用在XX自己身上,尤其當某人在常規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展現了自己個性時,我們就會說“(可以,)這很XX”。其次,不難看出,這句話開啟的是一個拋梗接梗的游戲。例如,“這很‘竇靖童’”,你關注娛樂圈你就懂竇靖童范兒,你接不住我的梗,不怪我說的XX知名度不高,而怪你和我沒有混一個圈子,不是一路人,沒有圈子的默契、同好的神會。
        看來,雖然語言結構都是“很XX”,但從“很阿Q”到“這很白巖松”,卻經歷了從傳統社會到網絡社會的變遷。今天,社會已經變得更加“多元化”、“長尾化”和“個性化”了。如果曾經只有阿Q、雷鋒幾個少數“典型”能構成“很XX”讓大家共同分享“XX”性;那么今天,每個人都能進入“很XX”,并且只有充分做自己,才能“可以,這很XX”。
        一言不合就XX
        源起
        2015年末的WCA(世界電子競技大賽)惹怒了DOTA2粉絲,粉絲聯合起來“踢館”,在WCA的百度貼吧貼出眾多低俗內容,導致貼吧被封,于是有人評論:“現在的年輕人,一言不合就開車。”(網上把傳播低俗內容叫“開車”)“一言不合就XX”隨即傳播開來,隨著使用的泛化,“一言不合”也最終經歷了語義虛化,轉化成為表達“動不動”、“突然”、“任性”的意思,例如:一言不合就賣萌,一言不合就發自拍,一言不合就吃多了。
        評說
        記得小學語文考試總喜歡讓我們用“一……就……”造句。學霸總會寫下諸如“大家一回家就寫作業”、“鈴聲一響我們就進教室”之類的句子。而“學渣”總是要弄出些“老爸一喝醉就打我”、“我一見老師就跑”之類的段子。當然改卷老師會給“學霸”滿分,但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是讓他“哭笑不得”的后一類“個性”表達。
        今天,恐怕最愛造句的不是小學生而是網民。在新一輪的“一……就……”造句中,“一言不合就賣萌”、“一言不合就發自拍”、“一言不合就吃多了”這些改卷老師可能會認為前后不搭的“病句”,卻被網友競相引用。畢竟,論壇不是考試卷,發帖不是寫公文,流行與否無關語法規范,相反,比起那些四平八穩的正確表達,個性突出、動感十足的說法其實更符合網絡傳播的特征,也更容易獲得網友青睞。
        在避開語言陳規創造個性表達這一點上,藝術家和網民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莫不見“稻香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莫不見“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或許,善于擺弄語言的高手,也常都是善于造“病”句的高手吧。 
        來啊互相傷害啊
        源起
        “來啊互相傷害啊”來源于動畫《罪惡王冠》女主角楪祈演唱的一句歌詞“人類為什么要互相傷害”。但是發展到后來,在網友的使用中,如果有“妹紙”說“來啊互相傷害啊”,那就是在含蓄表達“我們戀愛吧”。如果論壇里大家撕得太兇,就會有人扔出“來啊互相傷害啊”的表情包,調節過于緊張的氣氛。“互相傷害”已經從最初對紛爭的控訴變成了一種追求友愛的策略。與字面意思相比,說一句南轅北轍那是一點也不過分。
        評說
        黛玉見了寶玉說:“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保ā都t樓夢》第八回)“妹紙”說話向來反著說,這一點很多男同胞不理解,吃了不少苦頭,而很多“妹紙”知道男同胞大概永遠也不理解,也就放棄修辭有啥說啥了。奇怪的是,這個即便在熟人當面交流中也要“慎用”的反語,竟然在“來啊互相傷害啊”這個案例中被網友屢試不爽,甚至在盛產誤解和曲解的網絡,反而充當起了緊張氣氛的有效緩和劑。
        其實,根據情感心理學的研究,愛的真正對立面是冷漠,愛和恨壓根就不是反義詞:莫不見孔明和公瑾、梵高和高更、清華和北大、咱爸和咱媽,這些CP(網語“一對”)越是相互愛慕就越是“相愛相殺”,“愛”和“恨”本來就是同一種深刻情感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在這一點上,如果80后尚接受不了,糾結于“我最愛的人卻傷我最深”,那么到了如今90后戀愛的時候,流行的就已經是“沒有互相傷害就不會真正相愛”了??磥恚跋鄲巯鄽ⅰ苯裉煲呀洀膶I知識和名人軼事變成了大家坦然面對的生活常識,這無疑為“來啊互相傷害啊”的正話反說奠定了基礎。
        就這樣,當網上爭論開始劍拔弩張,想說理沒用,想說笑沒詞的時候,人們紛紛扔出了“來啊互相傷害啊”的搞笑表情包。當“相愛相殺”的一體雙生把“相殺”的紛爭“移花接木”于相愛的前提中時,這一看似插科打諢的策略其實也在提醒大家:每一場爭論其實都開啟了更多的共同和相通。
        藍瘦香菇
        源起
        2016年10月,廣西南寧一小哥失戀后錄了一段視頻:“藍瘦(難受),香菇(想哭),本來今顛(天)高高興興,泥(你)為什莫(么)要說這種話?藍瘦,香菇……”小哥把視頻發到了微信群,沒想到不僅鬧得全民都說起“藍瘦,香菇”,全網也到處都長起了藍盈盈的藍瘦香菇。
        評說
        “想哭”說成“香菇”,是送氣輔音k和不送氣輔音g不分;“難受”說成“藍瘦”,是鼻音n和邊音l不分。據專家考證,這是壯語北部方言和西南官話共同作用的結果。方言區的人說普通話自然和標準有距離,本來沒什么大不了,為什么“藍瘦,香菇”會這么火?
        試問,春晚哪類節目最偏愛方言?什么,趙本山?對了,是曲藝,如果普通話是“踢正步”,方言就像“本山步”,如果普通話的畫風是播音員正襟危坐,方言就是葛優沙發癱臥。后者更松更痞更有笑料。不難理解,不管是“藍瘦,香菇”,還是“辣(那)么”、“同鞋(學)”、“長姿勢(知識)”,網友故意模仿方言發音,要的就是好玩。
        除了“不好好說話”,故意寫錯字也是網友找樂子的好方法,例如“磚(專)家”、“工程獅(師)”、“程序猿(員)”,一字之改,不僅畫風大變,也隱約的表達了網民態度,暗示了時代特色。其實,這里使用的是“諧音”——利用漢字的同音或近音特點,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產生辭趣——這種古老的修辭格,但“藍瘦(難受),香菇(想哭)”的特殊之處就在于網友把小伙“難受想哭”的樣子和“藍瘦香菇”的圖像拼到了一起。這下,在讀圖時代,諧音不僅是語音和語義的專利,也是圖像和圖像的游戲了!
        最終,無論是方言和諧音比較滑稽,還是趣味和圖像比較網絡,“藍瘦,香菇”之所以能流行開來,根本靠的還是用簡單的四個字,喊出了一種易于產生共鳴的個體的情緒,而時代的發展,對個體表達的關注,毋庸置疑是越來越重視的。
        葛優躺
        源起
        “葛優躺”在今年的流行語中比較特殊,因為它最初并非獨立的語匯,而是圖像的命名。在1993年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第17、18集中,葛優飾演“二混子”季春生去賈家蹭吃蹭喝,在一張劇照中,葛優癱坐沙發,一副生無所戀的樣子。沒想到這張劇照竟在近20年后突然被網友扒出來,制作成名為“葛優躺”的各種表情包傳播開來。隨著“葛優躺”系圖像的傳播,“葛優躺”也流行開來,用來表示一種松軟懶散的狀態。
        評說
        老祖先告訴我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新時代告訴我們: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相信葛優飾演的季春生,在1993年剛剛開始推行市場經濟的時代,也是以“混子”的反面形象示眾的??蔀楹稳缃裢蝗皇艿骄W友熱烈關注?其實我們的時代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勤奮刻苦,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看重“夢想”。如果在“大鍋飯”吃多了的日子,“勤勞致富”被提出來,那么在“加班狗”累癱了的日子,需要提出來的則恰恰是“年輕人不要熬夜”。
        不難想象,“加班狗”累癱的時候自然最想“葛優躺”。時代也自然需要提供一些方式,允許大家去徹徹底底“癱”一會。莫不見沙發標配突然多了躺椅,神曲《老子明天不上班》曾紅遍整個網絡,此時互聯網也就脫穎而出,在大家于公共空間“緊”了一天的時候,提供一個可以“松”下去的環境,在正兒八經西裝筆挺比拼腦力的人生之外,也提供一個東倒西歪衣冠不整共赴“腦殘”的空間。
        換言之,互聯網其實本來就是一個有著“葛優躺”風格的空間,“葛優躺”直到今天才算等到了自己流行的時機,但不難看出,此“葛優躺”并非彼“葛優躺”。因為今天年輕人“葛優躺”不熬夜,是為了明天可以更好地“擼起袖子加油干”。
      (編輯:周春桃)
      會員服務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 亚洲国产无套无码av电影|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app| 日韩久久久久久中文人妻| 无码h黄动漫在线播放网站|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 无码永久免费AV网站| 日本妇人成熟免费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软件|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一区| 免费无码中文字幕A级毛片|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V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国产AV巨作情欲放纵无码|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免费一区二区无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不卡| 伊人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99re只有精品8中文|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 久久无码国产|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色欲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 国模无码人体一区二区| 最近最新高清免费中文字幕 |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虚拟VR| 无码中文av有码中文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