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6年度十大網絡文藝熱點透視
回首一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網絡文化建設列入國家戰略。在此背景下,網絡文藝的生長環境越來越好:“網上文藝之家”進入了轟轟烈烈的建設階段,國家部委也出臺了系列措施,助推網絡文藝健康發展。2016年,網絡文藝的創作開花結果:網絡文藝更加國際化,更加正能量,網絡文藝和傳統文藝更交融,網劇也出了不少原創精品。但與此同時,“直播元年”網絡直播瘋狂爆發,“VR元年”VR藝術任重道遠,網絡文藝依舊需要在大家的關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網絡文化建設列入國家戰略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等重要活動上,多次強調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2016年先后出臺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一系列重要戰略性文件,也都將網絡文化列入重點建設內容。中央的高度關注、國家戰略行動的頂層設計,高度振奮了網絡文化建設、網絡文藝發展的精氣神。
《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明確指出,網絡文化已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是文化繁榮的新載體。《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明確要求,提升網絡文化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水平,整合公共文化資源,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信息服務水平,積極開發適合網絡傳播特點、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的網絡文化產品,強調要通過網絡文化“把中國故事講得愈來愈精彩,讓中國聲音愈來愈洪亮”。與此呼應,網絡內容建設工程、網絡文明建設工程都列入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重大任務和重點工程,繁榮網絡文化列入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優先行動。
對網絡文化、網絡文藝的明確定位和如此清晰的頂層設計不可謂不給力。那么接下來,要去努力推進的一系列工作也就擺在了眼前:提升網絡文化供給能力、傳播能力,加快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加強網絡文化陣地建設,規范網絡文化傳播秩序,完善網絡文化傳播機制,構建現代文化傳播體系,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把網絡空間這個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建好,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共同努力。
經過近20年的發展,蔚為大觀的網絡文化正在改變傳統媒介和文化生態,已經把枝椏伸展到主流文化的天空,而網絡文藝近年來被正式認可,不僅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特別是文化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正在演變為未來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推動網絡文藝健康發展是當前文藝工作的重要任務,發展繁榮網絡文藝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這是時代的機遇,更是責任的擔當。在信息化道路上,網絡文藝才剛剛邁出了第一步,未來的空間,無限寬廣。
網上文藝之家建設急遽升溫
2016年年初,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趙實在中國文聯九屆八次全委會所作的工作報告中對“網上文聯”建設進行了系列重要部署;2016年年末,又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所作的工作報告中,將“積極建設網上文藝之家”提升為文聯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戰略舉措。這一年,“互聯網+文藝”、“互聯網+文聯”在各地文聯可以說開展得轟轟烈烈,打造“網上文藝之家”成為了文聯工作和文藝工作者高度關注的熱點。這一年,中國文聯所屬各全國文藝家協會、機關部室、直屬單位在推動“互聯網+”的模式上紛紛發力:中國文聯組聯部啟動建設全國文聯組聯工作服務平臺;中國書協、中國曲協、中國舞協等協會會員聯絡服務管理平臺先后進入實質建設階段;中國影協第3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成功運作“互聯網+獎節”模式,在線投票獲得2000多萬張網絡選票,成為歷屆最高;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升級改版官方網站,啟動互聯網化工作模式;產行業文聯線上線下同時展開“創新·創業·時代之歌”全國企業書法美術攝影創作活動,實體和虛擬展覽分別在中國文藝家之家和中華數字美術館同時舉行;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推選工作首次成功使用“網絡直通車”,通過網絡工作平臺順利完成代表資料的填報提交,并進行各項統計分析;中國文聯文藝資源中心初步推出小范圍用戶測試的“文藝云”APP,致力于實現指尖上的“網上文藝之家”。與此同時,各地文聯的行動也格外活躍,寧夏文聯、河北文聯、南京文聯、長沙文聯先后啟動了地方版文藝資源數據庫項目的建設,四川文聯、江蘇文聯、廣州文聯也陸續在組聯、推介、權保、互動等方面推出“互聯網+”平臺和渠道,組織舉辦各類網絡文藝活動。
可以說,隨著“互聯網+文聯”“互聯網+協會”工作模式的逐步鋪開以及帶來的便捷高效體驗,建設“網上文藝之家”已經成為各級文聯的高度共識,這一戰略舉措不僅是文聯創新工作方式、延伸服務手臂的需要,也是在“互聯網+”的新形勢下,建設好“文藝家之家”的必然要求。
國家部委紛紛發力,為網絡文藝發展保駕護航
2016年,網絡文藝發展日益體現出主流化、專業化趨勢,與之相契合的,是國家部委的聯動性政策法規相繼出臺、行業組織的助力措施各自到位,在促進網絡文藝健康發展上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
網絡出版和版權管理更加規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了《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規范網絡自制劇及網絡出版、網絡游戲等新業態;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于加強網絡文學作品版權管理的通知》,建立網絡文學作品“黑白名單”制度,還聯合其他部門開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16”專項行動,通報查處一批涉嫌侵犯著作權案。
網絡文藝監管更加有力。全國“掃黃打非”辦協調中央多部門等組織開展了“凈網2016”專項行動,清理網絡有害信息420余萬條,取締關停網站1.3萬余個;文化部下發第二十五批違法違規互聯網文化活動查處名單,公布了網絡游戲市場執法檢查結果,發布了《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對網游運營單位、網絡表演平臺等依法依規強化規范管理;國家網信辦發布了《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實行“主播實名制登記”“黑名單制度”等強力措施,規范直播內容。
行業組織助推發展措施更加到位。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委員會與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數字閱讀工作委員會聯合發布網絡文學行業自律倡議書。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了全國首家網絡文藝委員會。中國文聯文藝資源中心舉辦了“首屆全國中青年網絡文藝人才研修班”。
國家部委、行業組織紛紛發力為網絡文藝發展保駕護航,顯示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維護健康有序的網絡文明的決心,起到了增強網絡文藝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作用。
網絡文藝“走出去”產生海外影響
2016年,以網絡文學和網絡影視為代表的網絡文藝走出國門、走紅海外,老外也開始追文、追劇。
《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對此現象紛紛表達了高度關注。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受到持續追捧,被譽為繼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之后文化輸出的第四個“奇跡”:在東南亞地區早就成為重要的流行文化之一,如今每年被翻譯小說量至少有數百部;在美國則出現了一批粉絲自發組織的網站和社區,以翻譯和分享中國網絡小說為主,日均訪問量不斷增長,頗受好評。起點中文網甚至與美國網站Wuxiaworld(武俠世界)宣布合作,簽署了十年翻譯和電子出版合作協議。有老外書迷瘋狂“追更”,甚至因等不及線上翻譯更新,自發學起了中文。《盤龍》《逆天邪神》等經典“燃文”作品,以奇特的東方玄幻修仙俠義題材贏得了跨國粉絲。
與此同時,網絡影視文化輸出也蔚然成風,如《羋月傳》在國外大受歡迎,版權被10多個國家和地區買下,包括美國Netflix這家世界最大的視頻點播公司。《步步驚心》《甄嬛傳》等一批國產古裝宮廷劇備受青睞,在海外熱播,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中華潮流”。網劇《瑯琊榜》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反響都很熱烈,不僅在美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播出,還登陸了非洲電視節,成為重點推介劇目。改編自網絡同名小說的中國仙俠古裝電視劇《花千骨》風靡東南亞,也吸引了日本的電視機構商洽購片、合作事宜。
中國網絡文學憑自身魅力在短時間內征服了百萬級的英文讀者,網絡影視亦在海外迎來“華流”時代,這對中國的網絡文藝發展無疑是一種肯定、一種利好,更是一針強心針。在很多人那里,網絡文藝由此得到了重新的認識。相信在堅定文化自信的今天,網絡文藝會在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體現中國風格、傳播中國文化上,還僅僅只是初露頭角,其真正的發展空間與全球影響,恐怕還在后面。
傳統文藝與網絡文藝加速融合
2016年,傳統文藝借助互聯網科技與新模式,與網絡文藝加速融合。
老牌文學雜志《收獲》第一次刊登了網絡小說,標志著傳統嚴肅文學雜志邁出了重要一步。“網生綜藝”大熱,許多娛樂明星紛紛從電視轉戰網絡綜藝節目,一些原本為電視準備的綜藝節目干脆搬到網上播出,“網感”甚至成了一些電視節目重要的參考標準。網絡書店也開起了實體書店。繼年初全球最大的網絡書店亞馬遜的首家實體店開張,中國網絡書店當當網也把觸角伸向實體書店。更不用提那些網絡小說、網絡游戲改編上映的影視劇了,《錦繡未央》《微微一笑很傾城》《青云志》《幻城》《翻譯官》《七月與安生》《盜墓筆記》等影視劇接連上映,呈井噴式增長。傳統文藝通過網絡視頻的彈幕,直播平臺的即時溝通,也從線上線下簡單搬運正在轉變為個性化改造和再創造,加速融入互聯網步伐,網絡大電影、網絡綜藝、數字原創音樂、脫口秀等網絡文藝形式不斷發展成熟。
同時,傳統文藝作品和網絡文藝的生產消費機制也在加速融合。高密剪紙等5個代表中國傳統的非遺手工藝產品,在淘寶眾籌亮相,幾天內籌集到35萬元,參與人數超過萬人。戲劇、音樂、曲藝等傳統文藝生產、消費也在互聯網新模式下持續“走俏”,全國首次京劇眾籌——“王珮瑜京劇清音會”舉辦,京東眾籌推出“戲曲人生”平臺,萬人眾籌成功舉辦“西游記音樂會”,首家以眾籌方式組建的德州曲藝茶社也掛牌了……越來越多的傳統文藝借助互聯網力量回歸大眾視野。
此外,傳統文藝也在積極嘗試采用大量數字“黑科技”。“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邂逅梵高全球巡演”等美術大師數字展覽嘗試使用高科技手段,調動人們的多重感官,提供互動式、沉浸式的藝術體驗。中國文藝網2016全國文聯網站網絡文藝春晚的數字新京劇作品《君生我未生》,將虛擬3D全息成像技術應用到了京劇舞臺的實踐中。當然,這些融合中,也存在著各種“青澀”乃至“水土不服”,還需要繼續深入理解數字技術的應用與藝術體驗的有機結合,但其表現出來的發展趨勢,卻是實實在在不容忽視的。
網絡文藝正能量更加強勁
網絡熱播劇《最好的我們》,用校園片的視角為觀眾呈現了積極向上、陽光健康的青春氣息,讓人倍感懷舊而溫暖;熱門網綜《奇葩說》,通過觀點新奇、表達獨特的網絡化語言風格,引導人們用正確的價值觀看待許多社會熱點話題,在共鳴中思考人生;以唐家三少為代表的多位網絡文藝代表人物走進了第十次全國文代會、第九次全國作代會的會場,與傳統文藝工作者們一道為中國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建言獻策。所有這些,都昭示著網絡文藝正駛入主流化與專業化的道路,在彰顯正能量的力度上大大加強。也因此,有人將2016年看作是“中國網絡文藝主流化元年”。
曾幾何時,貼著“亞文化”標簽的網絡文藝,更多被認為是一種山寨的、草根的、非職業的文藝形態。但在2016年,網絡文學、網絡影視、網絡綜藝、網絡游戲等網絡文藝的幾大熱門領域,都日益呈現出主流化、專業化的趨向。一方面,網絡文藝從業者更加注重網絡文藝作品的藝術水準,在作品源頭上把關原創IP的品質品位,在制作上不惜成本,在參與人員上不乏專業人才甚至大腕明星。這些精良之作,自然成為正能量的代言,同時在傳播渠道上也更為“主流”,除網絡媒體外,還登陸電影院線或反哺電視臺,贏得了越來越多以往并未過多關注網絡文藝的大眾的叫好。另一方面,也有賴于文化管理者的嚴格監管。2016年,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專門針對網絡文藝內容生產與傳播的規定,正是在政策監管日趨規范的大背景下,一批一味迎合市場“搏出位”的網劇被紛紛下架整改,向網絡文藝從業者敲響了警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粗制濫造、觸碰底線的不良網絡文藝作品的面世。
而今,網絡文藝已經上升成為國家文化戰略規劃中的重要一環,逐漸被納入主流視野,可以想見,被團結激勵的廣大網絡文藝工作者必將出品更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的網絡文藝精品。
網絡直播瘋狂爆發飛速生長
4G網絡、移動支付和智能手機早在2015年就為直播尤其是移動直播的發展鋪好了一條技術的康莊大道,但之所以2016年被譽為“直播元年”,是因為在這一年,我們看到真正基于對直播內容的渴求和苛求映射出了國人“精神文化內容消費的崛起”。而這一年,網絡直播也在網紅經濟、垂直內容、全民直播、VR直播等方向上,一騎絕塵、飛速生長——國內提供互聯網直播平臺服務的企業超過300家,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25億,市場營收達到2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0%。
提及直播,首先聯想到的詞語可能就是“網紅”,2016年網紅播主的高收入及其所帶來的超高廣告效益,更多次成為新聞話題,催生了人們對于直播空間及網紅經濟的好奇和關注。但在風風火火的網紅經濟背后,往往伴隨的是審美疲勞和內容同質化嚴重。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在政策監管收緊、直播行業趨向規范的形勢下,2016年開始,直播內容生態也進入了調整期,傳統秀場模式不斷降溫,初顯疲態,而以財經、IT、文化等為主的垂直領域的直播正在逐漸升溫,直播平臺也正在從以網紅為主要表現形式、亂象頻生的UGC(用戶原創內容)模式中脫離出來,向PGC(專業內容生產)模式轉型。據《光明日報》報道,很多文藝界名人、媒體人和直播平臺聯手創新節目形態,也在2016年集中爆發。如長期占據花椒直播熱門排行榜的由知名主持人德格瑪雅主持的《瑪雅說》;由臺灣歌手費玉清加盟的直播節目《小哥喂喂喂》;還有在長沙舉行的2016郎朗鋼琴音樂盛典通過全民直播平臺進行全程獨播;女高音歌唱家胡曉晴登陸紅人直播,一邊表演一邊互動教觀眾演唱技巧等。直播網紅角色的豐富化和專業化也帶動了直播內容的多樣性和網絡文藝正能量的提升。
直播具有最基本的互聯網基因,它并非只是顛覆傳統行業,也在企圖重塑傳統文化,讓其在直播空間獲得新的生機。如作為第四屆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閉幕演出的漢劇《宇宙鋒》,通過斗魚直播吸引了20萬人的在線關注;由騰訊動漫聯合雅昌文化、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所組織的“動漫+公益”直播中,主播打扮成國產動漫形象,直播了與刺繡、油紙傘、刻紙、泥塑、皮影等5位手藝人的交流,向超過42萬名網友介紹非遺傳統文化。
而據艾媒咨詢分析,在線直播用戶數量在未來幾年內還將持續增長,規模在2018年或將達到4.56億人,站在“風口”的網絡直播,未來可期。
VR藝術任重道遠
2016堪稱VR元年。對VR最大的宣傳莫過于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G20峰會上發表演講時明確提到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隨后,國家發改委也提出,我國要建設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2016年,三大高端VR產品HTC Vive、PS VR、 Oculus Rift紛紛上市發售,促使VR行業提出了“VR+”的應用設想。國家發展戰略的肯定、VR技術的發展和普及、VR應用領域的拓展無疑為“VR+藝術”的嘗試奠定了基礎。
回顧2016年,不乏VR藝術的代表性案例。在“VR+電影”上,《星球崛起》《異形》等傳統電影紛紛宣布推出VR體驗。國外有VR+短片Henry獲得艾美獎,國內有《活到最后》獲得亞洲新媒體電影節“最佳VR短片”。在“VR+游戲”上,《水果忍者》《憤怒的小鳥》等經典游戲紛紛推出VR體驗,美國的Raw Data和中國的《黑盾》堪稱3A級VR原創游戲的代表,而日本老牌游戲公司育碧野推出VR大作Eagle Flight。在“VR+視頻”上:BBC制作了VR版動物世界,時代生活周刊推出了《紀念珍珠港》VR體驗,衛訊用全景VR的方式報道了2016年里約奧運會,微鯨VR則直播了王菲“幻樂一場”演唱會。在“VR+美術”上:Oculus今年推出了VR繪畫工具Quill和VR雕塑工具Medium,圣丹尼斯電影節上展出了11個VR裝置,《梵高的房間》讓用戶走進大師的畫作互動。在“VR+音樂”上:音樂家比約克與HTC合作制作首張VR音樂專輯,華納音樂與MelodyVR合作推廣VR音樂體驗。VR芭蕾體驗《火紅鳥:仙女》和英國索普公園的“幽靈列車”則開始了“VR+舞蹈”和“VR+魔術”的嘗試。
2016年,“VR+”在藝術領域四面開花。雖然如此,VR+藝術并不意味著VR藝術,這不僅因為有待解決的技術問題、仍在培養的用戶習慣、尚未清晰的商業模式,也因為沒有出現標志性、現象級的藝術作品,VR的藝術潛能和藝術可能依舊有待證明,VR藝術依舊任重道遠。
網劇生產愈加凸顯原創化精品化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網劇產量總時長超過12萬分鐘,全國備案上線的網劇達4000余部、近兩萬集。市場規模有目共睹,利潤空間不可小覷。面對如此之大的蛋糕,隱藏其中的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在經歷了前幾年的快速生長階段,整個行業的游戲規則、市場秩序、監管環境、觀眾需求等等諸多方面所發生的變化,都在迫使網劇生態進行重構,于是在2016年愈加凸顯出原創化和精品化的趨向。
在剛剛興起及其以后的一段時期內,IP改編潮席卷著網劇的創作和生產,文學、動漫、游戲乃至音樂,都為網劇提供了最為原始的素材和無窮的創意。不過,在2016年,這個定律正在逐步被打破。在有關部門統計的2016年上線網劇前20名排行榜中,完全原創的網劇已達到了半數之多。細覽榜單可以發現,雖然依據網絡小說等IP改編的網劇仍然占據著半壁江山,且排位明顯靠前,但其中很多劇集并非一味地照搬照抄,而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加入了不少新鮮的元素和內容,新意滿滿。不單純迷戀IP,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包括大批優秀劇作者在內的專業團隊的陸續加盟,是原創網劇增多的一個重要因素。更何況有些IP改編網劇的播出反饋效果并不理想,收視率和點評都因過度改編而被拉低,被媒體戲稱為:改得連“親媽”都不認識了!
在過去一年里,在數量上創下新高的網劇,在品質上也有所發力。這得益于投資規模、制作水準的不斷攀升,政策引導、監督力度的逐漸加強,以及播出渠道、付費模式的日益改變。曾幾何時,免費午餐是人們進行網上娛樂的慣有“習俗”,但經過幾大視頻網站對于會員付費習慣的慢慢培育和養成,就像去年網絡音樂版權保護迎來“付費元年”那樣,“想看最新最好的,就要掏錢”,成為2016年網劇行業的一大突破。當然,這也反過來倒逼精品網劇的出爐,無論是自制劇抑或是購買的版權劇,得精品者才能得天下。
網絡文藝在關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2016年,網絡文藝繼續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和廣泛的關注,不僅為頂層設計和文化政策關注,也為文藝批評界關注。網絡文藝呼喚與其創作具有相應活躍度和數量級的網絡文藝批評,為建構良好的當代中國網絡文藝生態保駕護航。
2016年出現了諸多繁榮網絡文藝批評而做的有益嘗試:如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與光明網共建“網絡文藝評論”融媒體專欄,通過聯合策劃選題快捷回應當下網絡文藝的熱點話題;《中國藝術報·數字藝術》專刊開辟“網絡文藝評論”專欄,對當下最熱門網絡文藝話題進行深入探討;上海首份網絡文學批評電子刊物《網文新觀察》上線;中國電影家協會指導、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等主辦了首屆中國優秀網絡大電影評選暨金網電影盛典;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委員會、湖南省作家協會、中南大學三方聯合設立了“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委員會中南大學研究基地”等等。
網絡文藝的各種學術研討活動也是熱鬧非凡。中國文聯文藝資源中心開設了“數字藝術沙龍”,開展了系列數字藝術研討,“VR的藝術潛能和藝術可能”討論了藝術和新技術結合的可能,“藝術的賣萌”討論了網絡文化與藝術結合的可能;由上海大學主辦、中國文聯文藝資源中心指導的首個高校討論網絡文藝發展問題的論壇——“網絡文藝發展論壇”對網絡文藝發展進行了深入的展望與探討;網絡大電影無疑也是2016年的網絡文藝聚集點,“愛奇藝世界大會——網絡大電影高峰論壇”在京舉行,電影行業知名人士與近千位網絡大電影從業者和媒體人,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提升“網大”制作品質、釋放正能量的價值導向和產業價值。
網絡文藝的批評與研究,對網絡文藝發展給予了最實時的呵護和關注,是引導網絡文藝創作多出精品、提高文化和審美內涵、引領文藝風尚的重要力量。互聯網環境下,在時刻變化的評論環境中及時、有效地發聲,書寫出具有先鋒性、引領性的批評,殊為不易,而網絡文藝也正是在這樣的關注與呵護下不斷反思,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