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講話:堅持服務人民,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向文藝界提出希望:“希望大家堅持服務人民,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時代的雕塑者。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總書記殷切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立志創作出在人民中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他在講話里強調:一切有抱負、有追求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追隨人民腳步,走出方寸天地,閱盡大千世界,讓自己的心永遠隨著人民的心而跳動;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對生活素材進行判斷,弘揚正能量,用文藝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平,激勵人們永葆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
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中,有多位代表積極參與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并在深入基層、走進百姓的采風創作中努力踐行服務人民、歌頌人民的號召。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談到的,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只有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才能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努力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
王瑤:藝術家的心要隨著人民的心跳而跳動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分黨組書記王瑤接受中國文藝網記者采訪 中國文藝網 周春桃 攝
王瑤代表告訴中國文藝網記者,總書記在開幕式上的講話既高屋建瓴,又語重心長,讓我們感到了重大的責任和使命,確定了方位和坐標。作為攝影家,王瑤表示,自己一定要用影像講好中國故事。王瑤對記者談起深入生活搞創作的感受時說,有一次她冒雨去到中鐵十七局秦嶺輸水隧洞進行采風活動,并前往嶺南三河口水利樞紐建設工地、黃三段四號支洞進行攝影創作,當時冒著40多度高溫,在涌水與高濕條件下乘坐小火車進入引漢濟渭工程隧道,拍攝中感覺自己的靈魂受到了洗禮,隧道工人的精神的確令人感動,他們的意志比巖石還要堅定。當時嶺南三號洞作業的工人們的艱辛與汗水,被她以影像方式一一記錄下來。在感嘆工程難度之大的同時,她也對引漢濟渭人攻堅克難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王瑤說,這樣的創作經歷也讓她深刻感受到總書記講話中蘊含的真理,藝術家必須深入到生活中去,藝術家的心一定要隨著人民的心跳而跳動,一定要接地氣、強底氣,這樣才能拍出聚焦時代、聚焦人民的優秀作品。
羅云貴代表:文藝工作者的心聲和使命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廣西省柳州市文聯主席羅云貴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會場
到人民中去,把身俯下去親吻大地。
到人民中去,把心貼近在一起呼吸。
到人民中去,讓靈魂再受一次洗禮。
到人民中去,用一生報答她的養育。
全國文代會代表、柳州市文聯主席羅云貴每天哼唱著這首歌。他說,當我在習總書記面前,在全體文代會、作代會代表面前手撫心口合唱這首歌的時候,有一種宣誓般的莊嚴感,熱血沸騰,我為自己是一個文藝工作者而由衷地驕傲。這首歌唱出了文藝工作者的心聲,也唱出了文藝工作者的使命。
近年來,柳州市文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文藝工作方針,以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指引,以“文藝聽黨、鑄魂塑魂、為民惠民、引領發展”為使命,以“創作一批以文載道好作品、培育一支德藝雙馨好隊伍、打造一批文藝活動好品牌”為抓手,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重要決策部署,在塑造城市形象、服務發展大局、滿足人民文藝需求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精品佳作迭出,文藝人才涌現,文藝惠民活躍,柳州文藝得到進一步繁榮發展。羅云貴說,在“為了誰”的問題上,文藝工作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服務對象和表現主體,更是文藝作品優劣成敗的評判者,是文藝創作激情和靈感的源頭活水。做不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不可能創作出優秀作品。 因此,柳州市文聯堅持重心下移,組織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下企業、進社區、走到田間地頭、街頭巷尾,體驗百姓情感,增進人民情懷。藝術家們到柳城縣體驗甘蔗地里農民歡快的勞動場面、融水縣苗家深處體驗苗族激烈的蘆笙斗馬、三江侗寨體驗吊腳樓風雨橋等絢麗多彩的民間工藝、民族文化,藝術家們深深地為人民群眾生動的語言和強大的創造力所折服,感嘆“田間地頭有高手,壯鄉侗寨多達人”,進而發自內心地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創作出了一批禮贊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聲、鼓舞人民斗志、深受人民喜愛的優秀作品。以少數民族歌、舞、樂器、服飾為元素的民族音畫《八桂大歌》榮獲國家文華大獎、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工程,唱響全國,12年演出長盛不衰;大型舞蹈史詩、民族舞魂《侗》在全國巡演、走向世界;童謠作品《新書壓歲頂呱呱》榮獲全國一等獎,2016年7件文藝作品榮獲廣西政府文藝最高獎“銅鼓獎”。
文藝志愿服務是發揮文聯組織優勢,組織引導文藝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人民、服務人民的重要抓手。柳州市文聯成立了文藝志愿服務組織,統籌文藝志愿服務資源,制定長效機制,通過“送歡樂下基層”、“到人民中去”、“想唱你就來”等主題活動,把大量的文藝演出、文藝展覽、文藝培訓、文藝輔導、文藝支教、文藝扶貧活動送到社區,送到農村,送到廠礦,深受百姓喜愛。全年文藝志愿服務達200多場次,服務群眾10萬人次。
文藝惠民,還要把文藝的種子播撒到人民中去。柳州市文聯在重視“送文化”的同時,更重視“種文化”,通過在廣大農村培育、命名“文藝村”和“文藝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扶持、激勵,使一批鄉土文藝骨干成為“鄉村明星”,常年為周邊百姓提供文藝服務。這些骨干成為文藝的火種,星火燎原、薪火相傳。羅云貴說,下一步,柳州市文聯還將進一步完善文藝采風、志愿服務機制,搭建平臺,提質擴面,致力打造一支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文藝家隊伍,為人民服務、為時代謳歌。
石向東代表:用心用情去體驗人民的心聲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美協副主席、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副院長石向東
藝術創作的生命在于和人民的血肉聯系,藝術作品要有靈魂,就必須和人民結合,人民是藝術的生命和根本,也是藝術的希望和前途,因此,藝術家要不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火熱的生活中汲取豐富營養。在信息化的今天,再豐富、再精彩的微博、微信也代替不了自己的眼睛,代替不了親身的體驗、觀察和思考,只有深入第一現場,深入基層一線,才能看到真實的場景,捕捉到生動的情節。
藝術創作源于生活,只有走入生活、貼近人民,文藝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進而達到一定的藝術高度。廣西壯族自治區有12個世居民族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的耕耘,在生活和勞動生產中創造了許許多多的藝術精品,如銅鼓羽人、壯錦、天琴等人文藝術形式。剛剛申報成功的世界文化遺產——寧明花山壁畫更是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界遺產名錄的空白,成為中華民族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享譽全世界。作為一名文藝界的創作者和藝術學院的教師,石向東的創作一直以來都堅持以“走入生活、貼近平民百姓”,從生活中取得靈感為創作理念。每當他走進大山,感受壯族、瑤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文化。正是這些具有燦爛民族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情的文化,使他與當地人民拉近了距離。從他們獨特的民族服飾及生活勞作,感受到他們生活的樸素。石向東在作品中運用概括統一整體的民族造型,體現出對象的民族精神。從形態比例、動態上強化對象的生活特征,由此傳達少數民族的特色美,并挖掘出其中的韻律美、節奏美及體積美。石向東通過多年深入基層,親身感受基層環境和人情,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激發了創作欲望和靈感。他表示,在今后將繼續深入生活的第一線,用心用情去體驗人民的心聲。
于小冬代表:把生命放在對生活的積累和學習中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美協理事、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于小冬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現場接受采訪
于小冬代表告訴中國文藝網記者,聽了總書記的講話很激動,受鼓舞,很振奮。創作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就要投入生活、扎根人民。對此他感觸很深,特別是這次參與了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創作中他選擇的題材是茶馬古道,這段歷史既是一段商路,也是一段文化傳播的路和民族團結之路,如果要把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再現出來,需要很多的生活積累和史料準備,逐個克服具體創作困難來實現最終成果。
于小冬代表曾經在西藏工作過13年,那段日子為他現在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滋養,很多年輕時代的回憶都幫助了他創作這張畫,年輕時見到的康巴漢字、遇到的朋友都會成為他作品當中的主要人物。為了準備這張作品,于小冬幾次深入甘孜州,實地考察這個地區,以往遇到的康巴漢字的形象通過資料、回憶做成雕塑,一定要做到每個形象都經得起推敲,都是有血有肉的,都是鏗鏘有力的,都是在生活當中無比熱愛的英雄形象,他們怎么去克服艱難險阻,怎么去完成這樣一個不可想象的道路運輸任務,在這張畫中于小冬想表現一種昂揚向上的英雄氣概,表現一種浪漫的情懷。這件作品也讓他非常振奮,和講話中多次提到英雄相契合,英雄主題是他在創作中非常愿意表達的,也是這么多年積累的童年夢想和生命中的激情。
于小冬對記者感慨道,深入生活不是短時間、簡單地下去看一看、體驗一下就能完成的,確實要把生命放在對生活的積累和學習當中,如果沒有生命體驗的話,深入生活是不到位的,今后的創作中,他會在這條路上走得更扎實,做更多不愧于自己的夢想,也不愧于人民的好作品。最讓他欣慰的是,作品得到很多藏族同胞的喜愛,這才是最大的褒獎。比如他創作的《燃燈節》、《渡》和《茶馬古道》,得到了人民的肯定。很多不畫畫的藏族同胞在自己的微信里傳播和贊揚,為此于小冬感到很欣慰,認為自己沒有白做。
謝麟代表: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聯副巡視員、廣西美協主席謝麟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廣西美協主席謝麟是一位具有自覺的藝術追求的畫家,其創作追求民族性,展現東方神韻,在中國當代油畫界中獨樹一幟。《南丹組畫》《瑤寨印象》《山村印象》等謝麟十幾年前運用寫意手法創作的一系列油畫精品,營造黑白對比關系表現畫面的審美訴求,大筆觸對物象進行高度概括,成為他的鮮明個性標志。《北部灣的曙光》《合浦煙樓出海口·泊》《合浦東坡亭》《蠔船晚歸》《無聲歲月》等作品,則是謝麟近幾年來在“一帶一路”國家文化戰略的視角下,多次深入廣西海上古絲路北部灣地區北海港及合浦縣采風創作的傾力之作。
為表現海上古絲路始發港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07年廣西美協組織了“唱響北部灣一一廣西百名美術家走進北部灣采風活動”。《北部灣的曙光》是謝麟表現北部灣開發、中國——東盟、“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代表性作品。謝麟既是活動組織者又是創作者。他說當自己置身于北海港口采風,站在漁港上,熱注著那些飽受歲月剝蝕的老漁船起錨,腦海里頓然涌現出先人們緊跟著潮汐的腳步,從這片古老的海域乘風破浪揚帆遠航的景象。在老漁船的身后,他看到了吊車林立的碼頭,還有無數現代化的海輪滿載待航,承載著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在這古老的海上絲路中煥發新顏,勃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以一種強烈的對比關系寄寓這種心理感受的創作沖動,油然而生。2015年廣西美術家協會與合浦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一帶一路耀南珠”一一全國美術名家走進海上古絲路始發港合浦采風活動。《合浦煙樓出海口·泊》《蠔船晚歸》《合浦東坡亭》《無聲歲月》等,是謝麟緊扣這次活動主題創作的一系列具有典型傳統文化意象的以海上絲路為表現內容的優秀作品。謝麟來到合浦縣煙樓出海口寫生,身臨其境海港上繁忙的景色,觸發了他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刻認識,為了表現這種切身感受,他選擇了正在港口泊岸待發的巨大貨輪船為主要表現對象,以仰視的角度來體現貨輪的雄姿,表現“一帶一路”戰略在北部灣風生水起的蓬勃景象。同時港口穿梭著無數養蠔漁船,繁忙的漁業景象呈現出勃勃生機,表現了古絲路的新氣象。煙樓村是合浦縣養蠔基地,漁民大多以養蠔為業,漁歌唱晚,霞光滿天,一艘艘蠔船滿載而歸,這美麗祥和的漁村景色深深震撼了謝麟。為了尋找到一個最好的入畫角度,他征得漁民的同意登上了一艘蠔船,在晃晃悠悠的船倉里支起了畫架,激情澎湃地揮動畫筆,用寫意的語言抒寫了當代漁民濃郁的生活氣息,抒寫著北部灣生機無限的盛世愿景。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做為一個有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畫家,謝麟北部灣采風創作的系列油畫作品,對合浦的古村落曲樟鄉璋嘉村的吊古思今,記錄漁民的悠久歲月和住事,為北部灣海上新絲路的征程增添了亮彩。
計世偉代表:把“深扎”活動扎深、扎實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理事,黑龍江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計世偉
計世偉對中國文藝網記者說,“記錄瞬間,創造精彩”是自己最大的快樂。他表示,總書記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上提出“四點希望”,情真意切,語重心長。計世偉2009年5月在全省公開選拔領導干部中脫穎而出,從省委黨校組織人事處長走上省文聯副主席崗位,一干近8個年頭。當問起他為什么報考文聯,他只說了兩個字“喜歡”。就是這兩個字,到文聯后使他熱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藝志愿服務活動。2012年12月,黑龍江省文聯成立了文藝志愿者協會。2013年,他成了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理事。“我參與了中國文聯分別與中國美協、攝協、舞協,劇協、民協等國家級文藝家協會來黑龍江文藝志愿服務活動。既長知識長本領,又受鼓舞受教育,汲取了藝術養分,增強了藝術修養,提高了藝術本領和服務群眾的能力,提升了文藝志愿服務的效果和水平,推動了文藝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計世偉說。
在工作中,他既要組織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又要忙里偷閑、不失時機地進行攝影、書法創作,經常組織文藝家深入到社區、林區、軍營、警營,鄉村農戶、鄉村小學等開展文藝志愿服務活動。計世偉說,聚焦人民,關注生活,也包括反映和歌頌活躍在人民中間的藝術家。著名手風琴演奏家楊帆多次隨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慰問采風團來到黑龍江。2013年11月中旬,大興安嶺綠水林場已經是冰天雪地。激情彭拜的楊帆在零下近30度室外演出,他竟然甩掉狗皮帽子,連續拉了四首曲子,頭上熱騰騰的蒸汽感動了觀眾。計世偉也被打動,將相機鏡頭在楊帆和觀眾之間來回快速移動,記錄著一個個美麗感人的瞬間。可誰也沒有想到,楊帆回去不到一年,計世偉得知年僅52歲的楊帆病逝的消息。為了緬懷這位最美志愿者,計世偉精選創作的楊帆在龍江大地留下的52張精彩瞬間《激情楊帆》,寄到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
計世偉認為,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必須走到人民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把“深扎”活動扎深、扎實,通過文字、顏色、聲音、情感、情節、畫面、圖像反映社會。只有走入生活,貼近人民,向人民群眾學習,才能有情感、沒距離,才能被人民群眾所接受。與此同時提高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唐永葆代表:釋放個性才情,腳踩堅實大地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廣東省音協主席唐永葆
唐永葆說,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代會上的重要講話內心激蕩,倍受鼓舞,經歷了一次深刻的文藝價值觀教育。講話樸實雋永、極具啟迪性,總書記在深刻把握文藝的特點和規律的同時,以寬廣的視野和民族復興的戰略性眼光,進一步闡述了事關文藝發展一系列根本性問題,包括文藝的作用、地位、文藝家的使命、擔當文藝的判斷與選擇,為新時期文藝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是一篇綱領性的宣言。
唐永葆說,我們要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釋放個性才情的同時,一定要腳踩堅實大地,與生活的源泉接通,與人民的心靈共振,讓真摯的感悟流淌出來,升華到極致的境地,呈現真善美的永恒價值。這樣的作品才能像陽光、清風一樣,溫潤人心、撫慰靈魂、讓人驚喜、感動 ,做這樣的音樂工作者,作曲家才能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按照這樣的要求,我們就必須克服功利浮躁,保持心性的專注,培育內在的升華感和崇高感,努力做到總書記說的那樣:要有“板凳做得十年冷”的藝術定力,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執著追求,這樣才能產生持續超越,才有可能產生不朽之作,更好的服務人民歌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