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講話: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向文藝界提出希望:“希望大家堅守藝術理想,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導人們向高尚的道德聚攏,不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文藝要塑造人心,創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養德和修藝是分不開的。”“雖然創作不能沒有藝術素養和技巧,但最終決定作品分量的是創作者的態度。具體來說,就是創作者以什么樣的態度去把握創作對象、提煉創作主題,同時又以什么樣的態度把作品展現給社會、呈現給人民。”
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充滿著對藝術堅持理想、不忘初心的文藝家,在聆聽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后,他們更加堅定了自己養德和修藝并行的藝術之路。
馮遠代表:不計付出不求回報,用心來描寫中華歷史已是榮幸之至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接受中國文藝網記者采訪 中國文藝網 周春桃 攝
“文藝創作應該通過彩筆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達中華文明史詩,包括新時期的史詩。”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第九屆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美術家馮遠在接受中國文藝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馮遠參與的中華史詩美術大展,在國博陳列了兩幅大型作品《世紀智者》和《屈原與楚辭》。《世紀智者》是應國家博物館的邀約以四倍大的體量,重新創作1999年在第十屆全國美展創作過的作品。馮遠說,當時正好是世紀之交,各國民眾包括媒體對新世紀的眺望有各種各樣的論調,比較普遍的是彌漫著一種質疑和擔憂,甚至是對未來新世紀忐忑不安的心態。而馮遠認為這一百年世界歷史包括中國歷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沒有理由悲觀,他在創作中把一百多位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和人文藝術家的人物形象,組合起來畫一張群體肖像畫,用打破時空的創作理念把他們組合在一起,形成地球的地平線弧線,背景是人類文明到來前的曙光。通過把各位身份人物的名字寫在藍天背景上,就像是布滿宇宙的星辰,來表達新的世紀正是這些智者們在推動歷史前進,引領著各國人民包括中國人民在內,艱苦卓絕地為爭取人類文明未來發展而發揮著作用。馮遠說,這件作品展出以后得到了不少好評,大家覺得從作品內涵來說很有意義,從作品形式來說也很別致,特別是打破了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肖像畫的表現手法,是一種創新嘗試。不過馮遠說,也有遺憾,如果完成時間再晚一點,他就可以把中國人都熟悉的兩個人莫言和屠呦呦都放入其中了。目前這件作品就畫到了袁隆平、楊利偉、喬布斯、比爾蓋茨。馮遠說,如果真應了如西方媒體所說,21世紀上半葉也就是未來30-50年之中,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將呈現井噴的發展趨勢,那么這件作品應該繼續由后來的年輕人來完成,那就更有意義了。
馮遠告訴記者,他和參加這次美術工程創作的其他百位藝術家一樣,完全不考慮付出是不是要得到相應的回報,而是努力用心來描寫中華文明歷史,能夠參與這樣一項創作工程,成為其中一員,他感覺非常榮幸。
夏菊花:把吃苦留給自己,把美好留給人民
中國文聯第十屆榮譽委員,中國雜協名譽主席,年近八十的夏菊花先生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會議駐地“練功” 中國文藝網 秦蘭珺 攝
“請問這里有冰牛奶嗎?”
記者循聲望去,那是第十次全國文代會特邀嘉賓、中國文聯榮譽委員、年近八十的著名雜技藝術家夏菊花。如果記得不錯,夏先生剛剛才吃過一碟讓人“望而生畏”的小泡椒,火辣的泡椒緊跟著冰牛奶,“冰與火”或許正好可以用來形容這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
冰:冷板凳十年冷
夏先生告訴記者:雜技的精髓體現在“本能”,“本能” 是煉出來的、熬出來的,那是硬邦邦,實實在在的功夫,騙不了人!她年輕的時候,早上練功、上午練功、下午練功、晚上練功,她練習的“柔術”有很多是高難度、高危險,可她什么都不怕,一心鐵定了就是要把它練好!有時工作要開一天會,她也要凌晨四點爬起來去練功。
她說她的性子就是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情,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她的身體連同這個性格,都是為雜技而生,因為雜技天生要求“不一樣”,只有讓觀眾“意想不到”,那才可能稱得上雜技。
記得五十年代她在朝鮮演出,演出過后有人專門跑上來摸她的背,看看如此柔軟的身體,到底有沒有骨頭;記得她六十年代在法國演出,向來克制矜持的夫人,一反常態,脫掉手套、起立鼓掌,法蘭西報紙盛贊:中國人太讓人想不到了!
一切的一切,就是因為她鐵了心要和別人“不一樣”。然而所有的“不一樣”,又何嘗不是建立在日復一日的“重復”之上?所有抓眼球的“意想不到”,又何嘗不是建立在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寂寞和堅守之上?
火:不為人民服務的不是共產黨員
問起夏先生,這么多年的功夫,還會怕一朝不練習?她說: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對手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因為幾天不練習,動作就不流暢,表情就不輕松,就無法把完完整整的美好完完整整地展示給觀眾。
記者問到,做柔術時那么疼,難道還要面帶微笑?夏先生說,把吃苦留給自己,把美好留給人民,為人民服務,這就是一個演員的使命。他始終記得,周總理曾經對他說過:“夏菊花啊,做一名演員要過好五關:家庭關、社會關、勞動關、榮譽關和生活關”。總理說了一遍,她就再也沒有忘記過。
夏先生說她六十年代帶團演出,演了大半年,帶回來了40萬美元,全部給了國家的文化事業。夏先生還說她是加拿大兩個市的榮譽市民,市長說:“夏菊花,你來吧,和我一樣待遇!”她回答說:“謝謝您,我是中國人,我來這里是為了兩國的友誼”。1992年,有人要以千萬重金聘請夏先生到某地工作,夏先生婉言辭謝,因為她做事不為錢。
問先生這輩子是否有什么遺憾,她說:她這一生沒有說過對不起黨、對不起人民的一句話,沒有做過對不起黨、對不起人民的一件事。她始終牢記共產黨要為人民服務,黨的藝術家要為人民服務。她始終堅定:不為人民服務的不是共產黨員!她始終警醒:共產黨員不能傷了人民的心!
今天的夏先生依舊朝氣蓬勃,說起話來眉飛色舞,高興起來,還會突然跳起來,把腿扳得老高老高!向記者“炫耀”:你看我扳得高不高!
在夏先生這里,記者似乎看到了一朵沉靜又火熱、成熟又天真的菊花,一朵獨一無二的菊花。
夏先生說她退休了,舞臺是年輕人的,長江后浪推前浪,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年輕人能做得更好,把更多美好留給世界、留給孩子。
蘇士澍代表:“德藝雙馨”不是一個口號,需要我們實實在在地去做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接受中國文藝網記者采訪 中國文藝網 周春桃 攝
蘇士澍在接受中國文藝網記者采訪時說,習近平總書記向我們藝術家提出了一些希望,包括藝術家要有理想,要有創作理念,要引領社會風向等。過去我們書畫家“躲進小樓成一統”的藝術創作方式,那種為自己寫寫畫畫而沾沾自喜的心態是不對的。應該想著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用我們手中的筆怎么去引領社會風尚,怎么去帶動和影響社會。
蘇士澍說,這些年我走訪了很多城市,從2009年開始在政協會議上提案,希望加強青少年漢字書寫,到2014年我又提出“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就是秉承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種精神,要踏踏實實的做下去,好好地把書法在青少年中去提倡,把孩子們的課余生活豐富起來,把書法中故事和魅力傳遞給孩子,培養孩子從小寫毛筆字的習慣,增強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精神集中能力。從書法練字開始,還能從小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書法練習也同孩子們課本學習中的生字相結合,比如一些成語的書寫等,這樣傳統文化才會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融入到孩子們的日常學習當中。所以我覺得培養孩子們的情操是很重要的。
蘇士澍表示,“德藝雙馨”不是一個口號,需要我們實實在在地去做。擁有這種理念,這種胸懷,這種大的格局,具備這種社會主義價值觀,我們的藝術才會成長,所以人品決定藝品。作為書法家,應該培養“三養”:學養、涵養、修養。這都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今后我們從這些方面引領和帶動全國書法界好好去開展活動,通過我們手中的筆,來為社會主義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是我們的責任和擔當。
顧亞龍代表:書法藝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倫理和道德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書協副主席、山東省文聯副主席顧亞龍接受中國文藝網記者采訪
顧亞龍對中國文藝網記者說,這次文代會聽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感受很深。代表著傳統文化核心的書法藝術,它和文字是分不開的,通過文字的書寫升華為一種藝術的表達,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書法藝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倫理和道德,它展現出中華民族優秀的價值觀。通過文字的演變,可以得到一些具體的文化滲透和闡釋,比如“信”字,一個“亻”加一個“言”字,表達了人應該言而有信。
顧亞龍提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有一段關乎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如何去堅守,如何去自信。在中西方文化融合中,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我們應該高舉民族特色的旗幟,充分去展現中國人的智慧和價值觀,讓書法藝術走進廣大的人民群眾,特別是走進中小學課堂,讓孩子們從小扎下中國根,讓他們浸潤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保留中國民族特色的情懷。不管當下經濟社會、世界大同如何融匯和碰撞,我們始終都能站在時代的前列,凸顯出中華民族特別優秀的一面旗幟,我們希望通過書法藝術去傳承好,去書寫好中國故事,傳遞出中國優秀的人文價值觀和人文精神。
吳雪嬌代表:要跳下去,直到跳不動的那一天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舞蹈藝術工作者吳雪嬌接受中國文藝網記者采訪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吳雪嬌算是代表中的年輕人,可是在依舊活躍在舞臺上的舞蹈演員中,卻是一個十足的“老人”。無數次她臺上跳完舞,聽到有人感嘆:“天啊,雪嬌,你怎么還在跳啊!”是的,對于身體素質要求非常高的舞蹈藝術來說,舞臺生涯非常短暫,一名30多歲生過孩子的媽媽還在堅守,的確不常見。
吳雪嬌說,比起其他與會代表,她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舞蹈演員,只是年過三十、生了孩子還在跳,比較倔。她說,她剖腹產后的第六個月就開始跳舞了,由于疤痕體質,傷口恢復得不好,下起腰來疼痛難忍,很多地面動作甚至會痛得“彈”起來。這時,她所工作的湖北省歌劇舞劇院突然有個新作品要演出,她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況一定完成不了,不敢報名,負責人卻說:“雪嬌,不然你再挑戰一下自己吧?”于是,她拼死苦練,也順變把自己活生生地從120多斤跳到了90多斤,最終成功地完成了表演。
可對于吳雪嬌來說,最大的挑戰不是吃苦,在西藏做志愿服務,缺氧環境下跳五六支舞蹈,跳完之后幾乎昏死過去,她都撐下來了。但有時那份“為人母”的責任,真的會讓她感覺要扛不住了。她說,一個舞蹈演員,到處跑,天天排練,很難有時間陪孩子。每次要走,兒子就會“生離死別”地抱著她的腿大哭:“媽媽你陪我”,“媽媽你帶我一起去排練”,“媽媽我坐著不動,不影響你們”。雪嬌一直堅持自己的孩子自己帶,一有時間就盡量陪他。記得有一次,一天排練下來抱著孩子擠公交,累得翻倒在地上,還是好心人把孩子的鞋撿回來還給她。可是無論如何,她還是要跳下去,直到她跳不動的那一天。不僅因為她愛這個,更是希望可以把老演員的經驗傳授給年輕人。
她告訴記者,她現在能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影響周圍可以影響的人。
李懷秀代表:“挺直腰桿”堅守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藝術理想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彝族海菜腔歌手李懷秀 中國文藝網 王渝 攝
李懷秀告訴中國文藝網記者,我是從最基層的山里面走出來的,現在回到家鄉,年輕人都不穿自己的少數民族服裝,不講少數民族語言,不唱山歌小調,覺得很土,這就是對民族文化的不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傳統的東西是寶貝”,這讓我非常觸動,腰桿都挺直了。這么多年我一直在做海菜腔傳承的工作,如果傳統的東西不保護,隨著老藝人去世了就消失了,那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下鄉采風采什么?習總書記說,好的作品要深入農村,可是我發現,有的文藝工作者不去采風只憑空想象,我聽過有一首歌明明用了花腰彝的調子卻說成是海菜腔,誤導觀眾。一個完整的海菜腔要唱45分鐘,要幾天幾夜才能摸透!
李懷秀說,從青歌賽以后,國家對我們非常重視,我們每個月都有工資,我和弟弟在昆明和老家做了兩個非遺傳習所,在昆明的大學,在老家的中小學,讓孩子們像我一樣,從小就口傳心授、言傳身教來記住海菜腔。我們是彝族的后代,就有義務把學了20多年的東西好好傳承給下一輩,不辜負國家和領導對我們的期望,傳統文化至少不能在我們這一輩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