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
對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來說,參加第十次全國文代會有著獨特的意義。兩年前,她參加了文藝工作座談會,親聆習近平總書記與文藝工作者交流談心;這一次,又聽到總書記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第九次全國作代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兩年時間里,全國文藝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上海滬劇院也在深入生活、堅守傳統和打造精品劇目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相繼推出滬劇《鄧世昌》《回望》等劇目,以傳承和保護敦煌文化為題材的滬劇《敦煌女兒》也在緊鑼密鼓創作之中。
在茅善玉看來,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響應號召,大家都沉下了心,深入生活,創作精品,這個過程漸漸地把文藝環境、創作風氣撥正了,“兩次講話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緊緊扣住了文藝發展的脈搏,讓我們更加堅定了文化自信”。
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那一天,上海滬劇院新編滬劇《鄧世昌》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上演,引起熱烈反響。今年,上海滬劇院的新作《回望》則以全新視角反映一個現代都市白領對革命先烈感人業績的回望和思索。在繼承滬劇優良傳統的同時,上海滬劇院一系列緊跟時代、貼近現實的創作,發揮著重要的文化引領作用。這個過程,可以說是上海滬劇院踐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鮮明體現,也讓茅善玉感觸良多。
“戲曲是中華文化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地方劇種很多,體現出傳統文化豐富多元的樣貌,而且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關聯,因此我們的創作一定要認得準、靜下心、耐得住,既要潛心深扎、體驗生活,又要在不斷的檢驗、修改、打磨中精益求精、趨于完善。”茅善玉說。
繼前不久滬劇《鄧世昌》《回望》在北京演出之后,經打磨完善的《鄧世昌》又將于2017年1月5日至6日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一開始,不少人對上海滬劇院創排《鄧世昌》并不看好,覺得不適合滬劇?!暗覀兏杏X有這個使命,一旦認準了目標、下定了決心,就堅持了下來。”茅善玉告訴記者,創作過程中,上海滬劇院組織主創一行30余人到上海水警區某部,與戰士們同吃同住,接受嚴格訓練。認真體驗生活,在藝術上較真,接受觀眾的檢驗,這也是茅善玉帶領上海滬劇院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深切體會。
茅善玉和她的團隊曾多次遠赴敦煌,采訪出身上海,卻扎根大西北、為傳承和保護敦煌文化作出重要貢獻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茅善玉告訴記者,以樊錦詩為故事原型的滬劇《敦煌女兒》已經醞釀了好多年,每一次到敦煌,都有一種深深的觸動。她說:“中華文明五千年,為什么能夠延綿不絕傳續下來,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總有那么一批人,愿意去奉獻、去堅守。習近平總書記講文化自信、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認為其中就蘊含著一種堅守的內涵。文藝工作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能說創作要為了什么、要趕快,而是要有為文化而堅守的虔誠和篤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