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人民大會堂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這是一篇情深意切的講話、高屋建瓴的講話、指引方向的講話,尤其是在講話中,對我們提出四條殷切的希望,可以概括為自信、人民、創新、理想。我理解落實在藝術創作上,就是自信在心、人民是根、創新為本、理想是魂。
一、自信在心。一個文藝工作者在藝術創作中,首先要充滿自信,只有內心強大才能創作出強大的作品。如何才能有自信?我認為:自信來自學習,不斷地學習,你的知識、修養、才華才能支撐起你的藝術創作,一部優秀的作品,應該是文學進、哲學出,不僅要有亮點,還一定要有哲思;自信來自技藝,高超的技藝,所謂的工匠精神就是這個意思,創作者不但要有思想,還要有手藝,這關系到你是否能按照藝術規律把你想要表達的思想表達出來,而且精美,把宣傳變成藝術,而不是簡單地把藝術變成宣傳;自信來自生活,深入的生活,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如今我們的生活色彩斑斕、多姿多彩,藝術家是否能用眼睛去發現、用大腦去思考,是否能把你多年的生活積累集中到你的藝術作品上發力,是一個重大考驗,只有貼近生活的作品,生活才需要它。
二、人民是根。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必須與人民緊密相連、水土相連、情感相連、血脈相連。人民是藝術作品的評判者,能不能贏得人民的喜歡是判斷優秀作品的唯一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所批評的“褻瀆”,精準地切中了當今一些粗制濫造的作品的命脈,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就等于褻瀆神圣。當下喜劇創作無非有三個手段,第一是性,第二是褻瀆神圣,第三是生活喜劇。前兩者都是低級的噱頭,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美好情感才是我們創作者應該追求的方向。作為文藝工作者,尤其是我們今天能夠參加文藝盛會的藝術家,肩上都應該承擔一份責任,都應當知道崇德尚藝、德藝雙馨在藝術工作者面前的分量,深入基層,擁抱生活,創作出優秀的曲藝作品,是人民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三、創新為本。創新是文藝作品的生命。新未必深,深一定新,就像我們挖井一樣,第一鍬挖出的是土,第二鍬挖出的是泥,第三鍬、第四鍬挖出的才可能是水。藝術創作就像打井一樣一層一層挖掘下去,最終尋找到藝術的甘泉。新就是獨特,只有獨特才能形成精品,吃別人嚼過的饃,總沒味道。藝術精品只認第一,不認第二,也就是說,必須有新的創造和發現才能被廣大觀眾認可。中國有句老話,“追模古人得高智,別出心裁又一家”,相聲藝術家侯寶林、馬季、姜昆,三代曲藝人,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優秀傳統形式上創新,創立了自己的風格,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因此觀眾記住了他們。只有創新,才能流傳,才能留下,在文藝作品的記憶選擇中,觀眾只記得最好,老題材也必須有新發現,也必須有質的超越。總而言之,創新既是藝術的生命,也是藝術的壽命。
四、理想是魂。一個文藝工作者,應該是一個為理想奮斗的人,而且應該把他的美好情懷、社會擔當、價值引領熔鑄到他的作品中。一部優秀的作品,要有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力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和決不妥協的藝術追求。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清泉與淤泥的關系、黑暗與光明的關系,就是告訴我們,美好的作品一定是積極向上和充滿陽光的,不要怪觀眾不喜歡有些主旋律作品,而要從我們自身找原因,不是觀眾不看好,而是我們沒做好。我們一定要充滿自信,心系人民,大膽創新,追求理想,創作出符合這個時代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