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
民間文藝活動是人民群眾不可或缺的一種生活樣式,這一屬性決定了民間文藝工作與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當“兩節”將至,回望過去幾年除夕“放假與不放假”的一波三折,不能不提到的是中國民協為傳統節日放假所做的孜孜努力;當全社會都在感嘆故鄉回不去時,中國民協又早已組織起一批有識之士為留住我們的鄉愁鼓與呼?;仡櫸迥陙碇袊駞f的工作:用傳統節日涵養民族精神受到人民群眾廣泛推崇,民間手工藝振興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傳統村落也進入了活態保護的新階段,民間文藝之鄉建設成果斐然,民間文化進校園蔚然成風……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表示,近年來,在實施優秀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各項工作中,中國民協的成就有目共睹,同時也任重道遠,民間文藝是中華文化的根之所在,需要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攜手同心,創新工作思路,進一步激發民間文藝的生命力,將工作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社會財富。
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取得新進展
自五年前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龍頭項目的“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收官以來,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方面又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邱運華介紹說,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涵蓋了口頭文學、地方民俗文化、傳統節日,木版年畫、民間剪紙、唐卡藝術、民間泥彩塑、民間文化傳承人、傳統村落等工作,近五年來出版的成果有:《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田野手冊》《中國古村落叢書》和《大美村寨》叢書、《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名錄(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全書》(12冊)、《中國民間故事叢書·承德卷》(8冊)、《中國民俗志》、中國文聯“文藝出版精品工程”重大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科全書》《中國民間文藝家大詞典》《中國唐卡文化檔案田野普查工作手冊》以及示范卷《昌都卷》,還包括《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全記錄》《〈中國民間剪紙集成〉田野調查與編撰工作手冊》及相關卷本、《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新疆兵團卷》等,為中國民間文化的理論與實踐增添了重要內容,也為推動我國一系列重要文化政策的出臺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民協又實施了“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其中一期工程已初戰告捷,二期工程正在快步推進。截至目前,包括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全部省卷本在內的9000余萬字已收入一期數據庫,總字數達10余億字?!翱紤]到學術研究的便捷性,我們還啟動了與之配套的《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據庫總目》項目,‘河北卷’作為樣本卷已經率先面世。此外,通過組織專家考察認證,共命名民間文藝之鄉157個,建立特色民間文化研究中心、保護基地、博物館等100個,并出版了《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叢書,在維護文化多樣性、開創地域文化品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
“早在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啟動之初,就有制定普查手冊的傳統,旨在使廣大民間文化工作者統一認識、統一目的、統一標準、統一方法,以取得科學可靠的成果?!鼻襁\華說,近五年來,中國民協在唐卡、剪紙、傳統村落的普查中堅持了這一優良作風,分別編寫了具有工具性和操作性的工作手冊。比如,在《中國唐卡文化檔案田野普查工作手冊》中,明確規定了田野調查提綱,圖片資料提交標準、攝像拍攝標準及調查體例,錄音標準及方法等。《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田野手冊》也對調查體例作了詳盡說明,包括文字和圖片所要記錄的內容、數量與相關要求,并附錄了傳統村落名單。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工作手冊不僅專業的民間文化工作者可以使用,對于熱心于民間文化保護的志愿者來說也具有參考價值。
邱運華介紹,剪紙、唐卡、傳統村落、節日等,歷史悠久、面貌多樣,地域分布廣闊,現狀都比較復雜,因此,每一項工程的實施都需要采取集體作業的模式:在體制上以文聯和協會系統為主,在專業上依靠專家智庫,進行跨學科工作,貫徹學術立會的思想?!懊恳粋€項目的實施都會成立兩個委員會作為組織保障,一是工作委員會,二是專家委員會,前者提供聯絡協調等各種服務,聯系和調動廣大民間文藝家和廣大學者隊伍,后者則匯聚了該領域頂級專家,建立行業標準,確保所推出的成果代表的是國內最高水平。比如《中國唐卡文化檔案》專家委員會由馮驥才擔任主任,囊括了康·格桑益西、謝繼勝、王建民等國內研究唐卡的一流學者,最終將形成大型圖文式書籍《中國唐卡文化檔案》和‘中國唐卡數據庫’兩項科學可靠的成果。”
在保護和發展之間找尋平衡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民協實施了故事、歌謠、諺語三大集成,進入新世紀又啟動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相繼推出了年畫集成、剪紙集成、泥彩塑集成等,以數年之功,取得地毯式普查的成果。邱運華表示,這些成果的傳播,以前局限于紙媒,閱讀和使用較為不便,現在就可以借助新的技術條件和媒介平臺增強成果的可接觸性?!氨热缑耖g文學如何為青少年所熟悉,如何為當代的文藝創作所吸收,如何對當代文化創造產生更大的作用,都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課題。對此,我們不能被動地等,要配套多媒介的辦法予以推廣,使之進入學術研究、教育和創意產業。”
工匠精神是今年的一個熱詞,從近年的經驗來看,創意設計者從傳統手工藝汲取靈感已經屢見不鮮,這是對傳統最為敏感的一個群體。邱運華說:“在地毯式的普查過程中,我們掌握了門類豐富齊全的民間文藝資源,兩年一屆的山花獎評選也匯聚了大量的人才和作品,如何讓這些資源進行社會轉化,除了直接的授權合作,教育是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重要途徑?!敝袊駞f一直在推動民間文藝進校園的工作,并實施“鄉土教材”編撰計劃。在邱運華看來,現代社會為了保證傳統民間文藝得到正常的傳承,需要探索利用現代教育的平臺和體制,形成社會化、規范化、標準化和創新性傳承的新格局,研究制定標準,搭建研究平臺。比如,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文化部門和文聯、民協合作,建設具有區域文化特色鮮明的研究平臺(基地、中心、院、所),禮聘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人進入高等學校體制內,給本科生講課、帶研究生,轉化為當代急需的創意與設計智慧。
“搶救保護和社會的發展表面看是存在矛盾的,比如年畫、剪紙、皮影等,我們的工作似乎是逆勢而為,是在和時間賽跑。但若深究起來,這些文化遺產其實富含著為現代社會所需的積極因素,在這個意義上,把文化遺產用玻璃罩罩起來是沒有意義的,純粹守是守不住的,需要相應的技術手段和與時俱進的方法?!鼻襁\華表示,這一矛盾在傳統村落的保護上表現得尤其明顯。中國民協一直致力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十年前就發布了呼吁全社會關注古村落的《西塘宣言》,近年來又在廣東、福建、河北等地召開相關專題會議,配套成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彰顯了民間文藝界在傳統村落搶救保護工作中的擔當精神。
2012年4月,國家決定由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啟動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與認定,并于當年年底公布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指出要“加大力度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傳統村落和民居”。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切中了傳統村落最為切實的存在價值,為傳統村落的保護指明了方向。在這個大背景下,2014年6月,中國民協聯手中國攝協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工作,號召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拿起筆和本,背起相機,調查和記錄我們美好的傳統家園,編制大型圖文檔案《中國傳統村落圖典》?!暗@只是萬里長征剛剛走完第一步?!鼻襁\華說,“村落的本質是生產生活空間,怎么留得住人,如何活態發展,將是更加艱巨的任務。社會變遷不可逆轉,古村、古街、古鎮千百年來所形成的環境,能否承載新的科技成果和衛生健康標準?如何讓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生活相適應?需要的是政策引導和社會各界的合力,考驗的是現代人的智慧。”
以民間文藝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中國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了重要講話,他指出,“在現實生活中,民間文藝傳承弘揚得好的地方,往往民風淳樸向上、社會和諧安定;而在一些民間文藝缺失、文化生活貧瘠的地方,社會問題相對較多,甚至出現嗜賭成風、迷信盛行等現象”,并強調,“要重視發揮民間文藝在‘美教化、厚人倫、移風俗’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出更多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民間文藝作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民間文藝成為澆灌人心向善、風俗醇美的清泉”。
邱運華表示,無論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還是傳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時代精神,僅僅依靠語言、文字等媒介是不夠的,最為直接和便捷地溝通不同民族、不同語言和不同區域人民的,唯有藝術,而藝術之中,民間文藝由于涉及人類普遍的日常生活、借助最簡單的物質材料、采用最共同的樸素手法、表達最基本的理想和情感,因而,最能夠直接為各民族和各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所理解、所接受。2014年,在中宣部召開的“用民俗形式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工作座談會”上,中國民協組織專家學者圍繞涵養核心價值觀的民俗事項提出了十項將宣傳工作用于民間文化活動的設想。隨后,中國民協按照中宣部要求,參與了網上“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名詩詞、名故事、名折子戲推薦活動”,并以《中國傳統故事百篇》為成果結集出版。此外,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期間舉辦“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根據群眾需要和民間文藝特點組織策劃主題鮮明的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在孝感、仙居、南陽、上虞等地舉辦孝德文化專場活動等,都發揮了民間文藝在社會價值觀建構中的基礎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中華文化傳承發展作了重要決策部署,在實施優秀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各項工作中,中國民協將繼續發揮先覺、先行、先倡的引領作用,為守護民族文化的根脈舉精神之旗?!闭劦街袊駞f未來工作思路時,邱運華表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后續項目將繼續推進,包括正在進行的《中國民間剪紙集成》《中國唐卡文化檔案》和“中國唐卡數據庫”“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中國藍印花布集成”“一帶一路”民間文化探源工程等系列項目,同時還將進一步就刺繡、皮影、民間玩具等項目開展立項專題調研,進一步發現和關注社會變遷過程中嚴重瀕危的民間文藝樣態和處于“文化飛地”的民間文藝樣態,及時做好民歌、民謠、民間戲曲等搶救和研究工作。
邱運華介紹,近期重點開啟的工作有三項:一是在“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的基礎上,啟動《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大型出版工程,計劃在建黨一百周年時推出初步成果;二是在國家“十三五”規劃倡導振興傳統工藝的背景下,編纂出版《中國民間工藝集成》,由中國民協組成總編委會,匯集全國民間工藝研究的專家學者,全面整理歷史及當下的傳統工藝門類,梳理經驗、技法和口訣等,為“傳統工藝振興”夯實基礎;三是建立數字化多媒體平臺,推出中國民協認定的“民間國寶”系列活動,對那些涉及相關領域最佳水平和傳承貢獻的代表,以及嚴重瀕危、能使其保護傳承的民間文藝代表,既起到保護立檔的作用,又起到挖掘發現、鼓勵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