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4個90后年輕人組成的說唱樂隊創作MV介紹中國,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最近又引起國際輿論關注
【觀點】 他們的文藝、理性和自信令人驚艷
你一定在網上看過一首名為This is China的MV。今年6月28日,這部MV在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頭條和共青團中央微博中發布,上線當天即引起廣泛轉發,播出僅兩天時間在各大網站視頻播放平臺播放量就超過900余萬次。如今時隔兩月,其依舊熱度不減,甚至有了國際影響力。這不,MV的主創“天府事變”——4個身在成都的90后年輕人組成的說唱樂隊——前段時間就被美國《時代周刊》、英國BBC、英國《衛報》等多家國際知名媒體聚焦。就在幾天前,還有其他國家的媒體記者到成都采訪他們。
This is China用說唱的形式講述創作者心中的中國是什么樣子,他們希望“拋開過去的種種偏見,重塑世界對中國的印象,還原那些長期以來被外媒編纂的不實報道……這樣你們才可以更加了解事實的原貌,了解中國人是怎樣客觀評價自己的國家,了解我們有多么不想去和人爭辯”。與網上絕大多數點擊量在前列的音視頻作品相比,這部MV既不講述逸聞奇事、也不擦邊低俗惡趣,之所以能這么火,與其創作團隊的用心和努力分不開。“相信我,這個視頻點開前5秒,就會讓你驚艷!”是網上對這部MV的推介詞。“驚艷”一詞,既是對作品的肯定,更是對作品創作者——幾個90后的文藝范兒大男孩的稱贊。在他們身上,至少閃耀著三點令人驚艷之處。
首先令人驚艷的是這幾個90后的文藝范兒。活力四射的說唱,加之變臉、川劇、熊貓等中國元素穿插其中,讓This is China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好看、好聽,文藝范兒十足。幾個年輕主創人員基于現在很多中國年輕人不了解西方、西方很多年輕人也不了解中國的現實,“一拍即合”創作這樣一部作品。為了“想給外國人看”,他們采用說唱的形式,是因為說唱形式的作品能容納的文字多,承載的內容多,也因此他們用英文進行創作。最終,他們以自己的才華創作出了這部“可以稱為一個現象級的作品”,成功打動了觀眾、贏得了關注,而且不止是國內的關注。
其次令人驚艷的是這幾個90后的理性思維。“天府事變”在This is China中并不回避中國當前的環境污染、食品和藥品安全甚至腐敗問題,但他們也深知“高速的經濟增長總是伴隨著痛苦”,更能認識到有人“居心叵測,用輿論將公眾帶入極端,而很不幸,他們的陰謀也奏效了”。創作者敢于正視問題,又不止于鬧鬧情緒發發牢騷,而是深入探究問題根源,并對雜音噪音有清醒認識,顯現出一種可貴的理性思維。正是這種以理服人,超越了網絡上的各種喧囂,讓網友看過MV后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就是我們的國家,就像一個小孩子長大,過程中難免犯錯,但是對他要鼓勵要包容,更要有一顆愛他的心!我的祖國,我愛你!你在跌跌撞撞中強大,我們才會生活得更好!”
再次令人驚艷的是這幾個90后的自信精神。在This is China中最后一段,創作者表達了自己的態度:“盡管這個國家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通過手機應用軟件,我們可以在任何情境下移動支付,還能預約掛號;我們有嚴格的槍支管控法規,還有強有力的警察叔叔;我們有發現了青蒿素的屠呦呦,還有氟代硼鈹酸鉀晶體成果和神舟系列飛船……這樣的年輕人,對生活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國家的進步保持著足夠的洞察力,同時總能向前看,對未來充滿信心。這種自信精神最為令人感佩。“我覺得這是我們中國新青年應有的態度。我們敢于面對國家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會正視國家為改善一切所作出的努力。因為我們深深愛著中國,所以選擇發出聲音,不在世界的偏見中沉默。”網友對This is China的評論,正是對“天府事變”創作初衷最好的回應,同樣是90后年輕人自信滿滿發出的宣言。
這樣一群文藝、理性、自信、充滿正能量的90后年輕人,難道不該為他們真心點個贊么?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面臨的時代課題,凸顯不同的時代特點。也許,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90后的年輕人是在比較幸福優越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他們任性甚至有些驕縱,自我甚至有些自私,而且有些還和我們不在同一個次元。但是,總有一些不變的情感、精神,在他們身上延續,比如愛國,比如民族自豪感,只是需要一個展現和發現的契機。就像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80后表現出來的擔當,讓他們正式卸下了“垮掉的一代”的包袱。也許,從這次This is China的創作者及其粉絲,我們也能發現一個不一樣的90后群體,因為他們表現出的正能量滿滿,已經讓我們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