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時下,一些年輕人過度推崇“顏值”至上
【觀點】 內在的美才能感染人的靈魂
近日,有媒體刊文“只靠顏值難以行穩致遠”,指出當下一些年輕人推崇“顏值”、一切只靠“顏值”的觀念和行為,告誡青年人“娛樂圈的明星或許可以利用光環效應成就自己,但處于生活圈的普通年輕人,卻需要警惕它遮蔽視線的風險。”
這讓筆者想到,最近一部熱播韓劇男主角的中國之行,引起不少自稱“腦殘粉”的粉絲們一陣狂歡。有人說,這是“顏值”撲棱一下翅膀,就能刮起龍卷風的時代。這的確說明“顏值”已成為了有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的話題。
在當下流行話語中,“顏值就是正義”“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學得好不如長得好”“帥哥才能老成大叔,丑男只能老成師傅”“長得好看的才叫吃貨,長得丑的那叫飯桶”……也被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年輕人所信奉……在互聯網上,流行各種“顏值至上主義”的段子,比如什么“在這看臉的世界,顏值拯救一切!”“果真是有顏任性,女神即使犯錯都會被原諒,男神即使演國產神劇雷劇也都會迷倒一片片”“其實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現在是一個看顏值的社會,只要顏好,身材什么的根本不!重!要!”“高顏值就是任性,別管人家是先天顏值高還是后天加工了一下,總之被表白了,被求婚了,還在乎什么過去騎的自行車啊”……。
應該說,推崇“顏值”、一切拼“顏值”已成一種不可回避的社會現象。筆者以為,時下一些年輕人推崇“顏值”實際更多的是在觀念上和行為上陷入了一定的誤導。娛樂媒體上充斥著關于明星“顏值”的娛樂新聞,這種消費性的娛樂文化,給年輕人帶來了一種只看外表、不重精神的單向度的審美引導和影響;銀幕上、熒屏上一個個擁有“顏值”的“小鮮肉”當道;某些文學寫作圖書出版成了“看臉”的事業……
社會生活中這些關于“顏值”的價值標準,可以說是帶上了不少商業消費文化、實用主義、功利思想、技術化的強烈色彩,正越來越趨向于空心化、空洞化,并很可能向病態畸形方向發展,這是令人憂慮的。對一些年輕人信奉“看臉”、拼“顏值”,我們不能只看作是一種戲謔,一種調侃,實際上這是反映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在審美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方面出現的偏頗和迷失。
但事實上,是不是真的有高“顏值”就一定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呢?筆者認為未必。
如今,一部影視劇究竟靠什么抓住年輕人的心?2016年上海電視電影節期間,業內人士剖析年輕人的看劇審美需求發現,“我們以為年輕人肯定愛看‘顏值高’‘小鮮肉’特別多的劇,但從數據來看,這是我們對年輕人的一個誤讀”,根據某視頻公司的調研,74.3%的用戶更關注故事類型和情節,演員陣容則排第二,演員“顏值要爆表”一項,只占了17.1%。《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僅是一部“正統”的紀錄片,講的是故宮里的前輩、師傅們幾十年如一日認真修文物的故事,完全沒有明星、小鮮肉。但是這部片子在嗶哩嗶哩網站播放以后,立刻走紅,被網友頂上了網站排行榜第一,而片中那位16歲進故宮修鐘表、已經50多歲了、跟“小鮮肉”扯不上一絲關系的王津老師傅,卻成了大受年輕人追捧的“男神”,留言里一片“向王師傅表白”的吶喊聲。
曾有消息稱,有的大學畢業生到各大招聘會上去求職,但在面試中被刷下來,原因是招聘單位認為這些大學生的簡歷照片過于“美顏”而導致失真。這并非個別現象。據了解,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會在簡歷照片上“做文章”,使用“美顏”等軟件提高自己的“顏值”,以求找到理想職業。但在一些用人單位看來,這種過度“美顏”簡歷照片是不真誠的表現。因“美顏”失真而求職遭拒,這告訴熱衷“美顏”的大學生求職者,能夠給自己加分的不是“高顏值”,而是職業認知、職業修養和職業經歷。
當下“顏值”,被看作是一種審美趣味也好,一種文化風尚也好,抑或是一種價值觀念也罷,其實是與這個時代的精神、社會現實生活、文化價值標準、風尚趣味等密切相關的。推崇“顏值”、一切拼“顏值”,可以看作是一種對美、對價值的追求,但是,人類關于價值的觀念無論如何發展、如何變化,總是有不變的、永恒的東西存在,這就是人的情感力量、心智、人格、心靈、靈魂、精神和道德感。這正像伏爾泰所說“外表的美只能取悅于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我們的年輕人該靠什么去“感染人的靈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