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大片的創作與弘揚主旋律、抗戰片創作、虛擬技術呈現、“中國夢”的主題表達等都有著重要的關聯,創作空間廣泛,完全可以上升到整個國際影壇的創作層面,對于中國電影的意義隨著時代和技術的發展則會呈現得更加明顯。
大片的概念已為電影觀眾或者說公眾所熟知,而實際上目前世界上拍攝出了大片的國家和地區卻并不多,也就是美國、中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等地區,大片依然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電影市場難度較大的創作區域。隨著電影市場競爭的加劇,在大片領域,紅色大片的出現和創作提升,對于中國電影而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紅色大片”的軌跡
中國最早的紅色大片毫無疑問是戰爭類主旋律電影大制作,如《太行山上》(2005)。進一步往前追溯,中國第五代導演馮小寧的《紅河谷》(1996)、《黃河絕戀》(1999)等已經初步具備了這一類型大片的模型和框架。《集結號》(2007)以一個準大片的投資,成就了國產主旋律戰爭片的藝術高峰。《智取威虎山》(2014)的成功進一步助推了中國式紅色大片的真正出現和發展。2015年的《戰狼》等影片則從類型的角度完成了紅色大片的視覺轉變。近期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參展的由丁晟導演、成龍主演的號稱投資3億元的新片《鐵道飛虎》,又令觀眾眼前一亮,加大了我們對于紅色大片的期待與想象,影片將于2016年年底上映。
從“紅色大片”的概念和創作理念打造的角度,影片《大決戰》(共分為3部,分別為《大決戰1:遼沈戰役》《大決戰2:淮海戰役》《大決戰3:平津戰役》)可謂紅色大片一個重要起點,三部電影氣勢恢宏,時長均在200分鐘以上,都分為上下兩部,堪稱鴻篇。從這個角度而言,前蘇聯的眾多紅色電影也為中國紅色大片的出現和發展積累了重要的經驗,如《靜靜的頓河》(1958)、《這里的黎明靜悄悄》(1972)、《莫斯科保衛戰》(1985)等。這些堪稱鴻篇的電影相較美國的戰爭大片無疑具有一種獨特的藝術基因。而上映于2013年的號稱俄羅斯最貴的第一部3D大片《斯大林格勒》顯然已經喪失了以前的許多寶貴傳統,更多的已經只是形式上的視聽效果了,實屬遺憾。
近幾年還有一些影片具有了紅色大片的基本要素,如《百團大戰》(2015)等。2016年即將上映的《我的戰爭》《大轟炸》等紅色大片均投資數億元,大有引領拓展中國紅色大片創作勢頭的強勢表現,其中《大轟炸》為3D電影,兩部電影的時長也均為15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