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一些網絡綜藝節目語言文字運用不規范、存在低俗內容
【觀點】 節目播出平臺應對字幕把好關
說起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真人秀等綜藝節目,除了節目的內容、形式變化令人印象深刻之外,出現在屏幕上內涵豐富、花樣百出的特效字幕也是令其大受追捧的一大“功臣”。但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某些節目中的特效字幕運用卻存在低俗化、文字使用不規范等問題,值得關注。
與過去主要承擔輔助說明功能的節目字幕不同,如今的特效字幕可謂“變化多端”“任務繁重”。這種集文字、圖形、動畫、聲音為一體的表達手段,或詼諧幽默或煽情動人,已然成為節目畫面中關鍵的表現元素之一,既有可讀性也有可視性,既豐富了畫面,也拓寬了觀眾接受信息的方式。除傳統功能之外,它們還發揮著揭示人物心理活動、渲染環境氛圍、幫助觀眾捕捉笑點、產生搞笑效果、打廣告等作用,以至于不少網友稱其為“神奇的字幕”。
然而,特效字幕在給綜藝節目效果加分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譬如過多使用一些語義含糊的網絡語言,運用“張冠李戴”的諧音別字、錯字,拼音、漢字與其他語言混雜使用,使用異體字、“火星文”等。每每看到這些,筆者都不禁想起曾經張貼、樹立在公共場合的“請寫規范字、請講普通話”宣傳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及健康發展作出了明確要求,其中規定廣播、電影、電視用語用字應當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基本的用語用字。因電腦打字普及,很多人已經陷入了提筆忘字的“退化”中,在這些節目的高收視、高影響力之下,寫錯別字、不識字、語言文字運用不當等問題可能會更加難以克服。
時下大熱的某些網絡綜藝節目除這些問題外,更時不時“拉低”字幕使用的“下限”。例如,某網絡綜藝節目中,人物說出葷段子時,字幕常配以“污到沒朋友”“老司機”“yueqilai(約起來)”等字眼加以暗示。制作方及播出方不但沒有主動將這類信息刪除、屏蔽,反而通過絢麗特效加以強調,不免讓人產生“此地無銀三百兩”之感。有些節目則在藝人爆粗口、說臟話黃話時配以“嗶嗶”字幕(意為消音),并配上特定音效,這類打啞語的方式仿佛傳遞著這樣一種信息:藝人在公開的節目中任性表達出一些粗話臟話黃話是沒關系的,反正后期制作中都可以修飾。甚至會讓一些觀眾產生錯覺,認為這樣的藝人“很搞笑、很有特點、很有個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制作方為吸引眼球進而吸引資本,縱容甚至鼓勵藝人“大膽”表達;另一方面是一些藝人為“搏出位”而“下限”一低再低。于是乎,二者一拍即合。
眾所周知,語言文字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交流方式,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甚至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漢字博大精深,既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體現,也是一代一代中華兒女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依托。基于此,筆者呼吁無論是電視平臺還是網絡平臺,都不應該只追逐眼球經濟、商業價值,而應多一份對節目中使用字幕的把關,多一份對規范漢字的尊重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