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題材電影《太陽河》專家研討會召開
6月20日,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影家協會、北京市文聯聯合主辦的長征題材電影《太陽河》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夏潮出席會議并講話。與會專家在觀看過影片后,圍繞影片的主題思想、藝術創新、美學追求和現實價值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專家們一致認為,在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環境下,研討《太陽河》這樣的重大歷史題材電影,既是對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揚,更是對現代幸福生活的嚴肅追問,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現將專家研討發言摘編,以饗讀者。
——編 者
電影《太陽河》作品研討會現場
電影《太陽河》海報
電影《太陽河》劇照
優秀作品是對長征精神最好的紀念和禮贊
□ 夏 潮(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
《太陽河》這部影片是主創團隊用長征精神來拍的一部長征題材的影片。今年是建黨九十五周年和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在這樣一個時候,我們期望有一批好的文藝作品創作出來。在我們這么大的一個國家,我們現在看到的問世的優秀影視作品,包括舞臺藝術作品,尤其是長征題材的還是太少。這些年來,我國的文藝事業大繁榮大發展,但像《太陽河》這樣主題鮮明、弘揚偉大長征精神、紅軍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還是太少,其中的原因很復雜,涉及很多深層次的問題。我們有責任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人民,推出一批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
《太陽河》這部作品從一個新的角度表現長征,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主創人員在今天市場經濟大潮下很多人都奔著金錢去的時候,投身于這樣一個事業,創作出這樣一部作品,而且是在經費不足,各方面條件都很艱苦、很困難的情況下,還在為理想、為事業奉獻,這是整個文藝界,包括影視藝術界應該提倡的。這部作品是今天的文藝工作者對革命歲月,對長征中千辛萬苦走來的革命先輩的懷念和禮敬。我們需要這樣的精神和奉獻,我們也希望有更多好的作品在我們手中產生。今天開這個研討會就是為了弘揚和褒獎這樣一種精神,促進更多優秀文藝作品的創作和生產。
“太陽河”是一條信仰之河
□ 李 準(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
我覺得《太陽河》的片名非常好,片名是104歲的老紅軍王定國同志題寫的,她就是著名導演謝飛的媽媽。太陽代表著光明,代表人民勝利的熱量和能量,萬物生長都靠太陽的照耀,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必需品,所有的民族都曾經把太陽作為第一圖騰,作為第一信仰。《太陽河》字面意思就是象征著崇高的革命信仰的河流。一位有名的哲學家曾經說過,人類歷史上一些優秀的傳統就像一條生命洋溢的河流,離開它的源頭越遠,就越會洶涌澎湃。我想,中國共產黨人、中國工農紅軍的崇高信仰就是這樣一條信仰之河。信仰是每個人在追求人生的永恒意義過程中,最高的決定性的東西。在人生重大生死選擇關頭,最后做什么樣的選擇,要聽從信仰的指示。
今年表現長征的影視劇特別多,我參加了其中五六部的論證,《太陽河》看了確實很震撼。長征本身作為一個軍事史上的奇跡、人類歷史上的奇跡,贏得了全世界的敬仰和贊同。這部電影寫長征用了小分隊歷險的模式,置之死地而后生,這樣的敘事模式全靠精神切入點,全靠敘事的獨特性。它的精神切入點就是幾位紅軍戰士在和大部隊失去了聯系之后,在過草地最困難的自然環境中,要完成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為什么的任務。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考驗主人公的意志,最核心是考驗他們的信仰。信仰是最高的目的,老排長最后說死也要死在通向目的地的路上,這就是共產黨人的信仰,要不然不能理解他們為何要這樣行動。
《太陽河》片中五個人物形象塑造得相當成功,影片視角很獨特,結構很嚴整,交代很精彩,最后指向的目標很明確,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很棒!
大題材小成本電影的成功范例
□ 翟俊杰(八一電影制片廠國家一級導演)
這是一部很優秀的影片,看完之后我很感動。主要有三點感受:第一,有責任、有擔當;第二,視點新、故事新;第三,小成本、制作精。
第一,《太陽河》是一部有責任、有擔當的電影。我是八一電影制片廠的老兵,我認為不管什么電影都要有文化內涵。娛樂沒有錯,我認為,人們辛勤地勞作了一天,晚上回去看看驚險、打斗、愛情、恐怖、驚悚的文藝作品,這都不為過,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審美需求。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娛樂至上,娛樂至死,娛樂成為終極目的,這個國家和民族還有希望嗎?《太陽河》就是用五個人的長征故事告訴人們,生命還有更崇高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太陽河》是一部觀點新、故事新的電影。我們說光有責任、有擔當還不行,我們要講中國好故事、講好中國故事,藝術化地傳遞正能量。一部革命題材影片可以宏大敘事,也可以從微觀細節上來寫,但教科書式地把某一段歷史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都拍攝出來的做法,我并不贊成,那不是好的作品,也吸引不了觀眾。影片《太陽河》視點很新,來自基層的衛生隊廖隊長,一個小宣傳員“小不點”,一個老排長,再來一個叫“九斤”的戰士,加上一個國民黨被俘軍官,雖然人物和情節看起來很簡單,但影片的設置很吸引人。
第三,《太陽河》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精的電影。我一貫不贊成高投資、高回報的說法,國際電影節上有很多獲獎的優秀影片都是小成本,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太陽河》就是成功的范例,所以說中小成本電影不可輕視。
細節彰顯人性的力量
□ 馮雙白(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長時間以來,我們討論文學藝術作品的時候,關于作品的精神高地,就是精神的支點常常被人們所忽略。現在的很多電影作品,特別是經過院線發行后的影片,娛樂性非常突出。一部電影出來以后,最令人關注的常常是票房。在這樣的環境下,《太陽河》導演和主創團隊用這么大的力氣關注重大歷史題材,是非常令人贊嘆的。獨特的視角直接在作品和對白當中很自然地引出,在人物的矛盾當中引出軍人精神,又從軍人自然地引出信仰,這個設計很巧妙、很自然,但是非常深刻。
《太陽河》是在向精神高地發起進攻,舉起精神火炬的電影,非常難得。在如今的影視環境里,這樣的團隊來創作這樣一部探討信仰的作品,特別難得。
影片整個畫面的營造,有甘南地方的特色,主創拍得非常艱苦,用長征的精神拍這部影片,大自然的蒼涼、大自然的美麗、大自然的殘酷都容納在影片里,通過這個大的背景來映襯人性的光芒,選擇很獨到。
影片里有些細節非常感人,比如貫穿始終的關于“豆子”的問題,其實可以看作是對生命的隱喻,看了以后覺得非常準確,很細致、很細膩,顯示出人性當中更深層的東西。這些細節的設計和選擇既有畫面感,又有藝術感染力。
重大歷史題材文藝創作的三種價值關懷
□ 龐井君(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文藝評論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八十年前的長征是人類發展史上的文化資源寶庫,今天的主旋律影片怎么樣從藝術上表達它,我以為有三個內在的文化維度值得關注,也可以稱為三種價值關懷:一是必須有時代精神的關懷。我們是站在今天這個時代的立足點去看歷史,挖掘它的資源,呈現它的價值,時代精神、時代立場是藝術創作的出發點、切入點和落腳點。我們應該找到當今這個時代人們內心深處的心靈渴望,今天歷史題材的藝術創作只有和它契合了才能煥發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二是應該有人類文化的總體性關懷。畢竟我們現在處于古今中西文化交融的語境下,舊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不斷受到沖擊,新的價值體系處于生成之中。我們需要對話、交流、互動,需要一種人類文化視野的觀照,需要站在人類價值體系建設和生成的高度回望歷史、透視歷史和定位歷史。
三是美學關懷。美學關懷就是對人性的復雜性、深刻性、神秘性、超越性和個體性的探索、捕捉和呈現,是主體間感受性的生成、表達和傳遞。對于長征而言,我們可以從革命、政治、階級、民族等進行各種視角的分析和呈現,然而,藝術是以美的力量打動人的,可以打動人心的美學關懷非常重要。
可以看出,陳逸恒導演在這三個方面都做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藝術作品都是有遺憾和不完美的,影片中的音樂有時過強,鳥叫聲、小孩兒哭聲、主題曲的演唱過多,節奏單一,影響觀眾心靈上的沉浸和影片深沉的氛圍。影片中對那個地方高山、草原、雪山、鮮花等景物視覺美學的呈現還不夠充分,高原確實氣候惡劣、環境嚴酷,但也有陽光燦爛、云白風清、鮮花遍地的怡人風景,若與影片中故事有機結合,形成對比,可以營造一種革命浪漫主義情境,有利于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總之,我覺得這部影片是非常優秀的作品,觀眾會對此抱有期待。
應給閃耀人性光輝的好電影足夠的市場空間
□ 饒曙光(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
《太陽河》這部影片的銀幕呈現比劇本呈現要強不少,視覺的沖擊力、氛圍、造型、整個敘事和人物塑造,都表現得很充分,個人化和個性化敘事做到了極致。今年我參加了多個長征題材的電影劇本討論,都是宏大敘事、宏觀敘事,表現紅軍長征的艱難曲折和奮斗,但《太陽河》這部影片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以全新的角度切入,這樣的創新非常重要。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支持這樣的好片,推薦這樣的好片,因為這樣的影片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中國電影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我們應該抓住這個變化的有利時機,推動中國電影的結構性調整,建立差異化的電影市場體系,為《太陽河》這樣的電影有效對接它的目標觀眾群體。《太陽河》這樣的電影一定不是同《美國隊長3》和《魔獸》PK,它有自己的目標觀眾群體,如果我們建立具有差異化和特色化的院線,開拓這樣一個市場空間,給影片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可以對接自己的目標觀眾群體,可以實現自身的良性循環,可以實現中國電影生態的整體優化,能為中國電影整體性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想象力和動力。
在中國電影目前這樣一個生態當中,我們不能只有同質化的商業電影,我們需要有創意性、想象力,特別是在價值觀層面能為我們時代提供滋養的好作品,不僅要有時代關懷,也應該有人類的關懷、人性的關懷。有著人性光輝的電影,我相信它不朽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強烈地顯示出來。影片《太陽河》做到了,我們沒有理由不給它一個較大的市場空間。
小視角看到歷史大轉折的可能性
□ 向云駒(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報社社長)
《太陽河》用電影重新闡釋長征題材,是非常成功的。影片詩性書寫犧牲,彰顯了人性美、信仰美、精神美。影片畫面本身也有詩意、詩性。艱苦卓絕的環境,比如大雪,具有非常震撼人心的美感。影片歌頌了紅軍精神,一是信仰,二是紀律,三是團結,四是胸懷,這幾個方面揭示得非常深刻和到位,這幾個關系是有機的統一。
影片取材非常獨特,從很小的角度揭示了特別大的時代背景,小中見大,這種寓意非常好。長征本身就是被國民黨逼到絕境,你死我活的斗爭,但長征完了還要合作抗日,這是非常大的轉折,影片一定要揭示出這種可能性,在表現國共兩軍斗爭的同時,展現紅軍戰士對敵人的感化。韓楓這個人物的轉變和改變,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當代普通觀眾在不了解那段歷史的情況下對紅軍的認識,這個轉變是非常獨特和深刻的。
只有真正走心的藝術電影才能滋養觀眾
□ 梁鴻鷹(《文藝報》總編輯)
《太陽河》這部片子給人以全新的感受,跟以商業訴求為主,用大場面和大投資來包裝的電影不一樣。《太陽河》是一部藝術電影,是有想法的電影,也是有思想的電影。我們黨這一路發展下來,從成立以后一直到解放,中國優秀的人才大都被共產黨吸收進來了,比如黃埔軍校最優秀的人都跑到共產黨這邊來了,這種走向是一種歷史的選擇。
共產黨吸引力強有各種原因,優秀人才多,有本事的人多,層次高,有知識,即使已經被打得七零八落,依然看得出來這些人仍然有堅定的信仰,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堅守信念和信義,始終是《太陽河》很重要的調子,它就是這樣一部關于信仰的優秀影片。
好電影都要過形式美學關
□ 張德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主任)
看了電影《太陽河》之后,非常出乎意料,這么一個小的隊伍,這么小的空間,導演及制作團隊下了很大工夫。我認為,現在的影視作品首先要過形式美學關。這部影片中,如草原上下暴雪和過沼澤地,雖然是描寫艱難跋涉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中給我的視覺感受卻是美感。雖然影片是表現長征的,但畫面和整個形式感很好,就形式美學而言是過關的。以前做紅軍題材或者抗日戰爭題材、革命戰爭題材都有一種美學標準,今天的這種形式美學要求,也要隨著時代而發展。
影片展示了國民黨的部隊把我們紅軍趕到生存絕境,國民黨軍官又成為俘虜,跟著紅軍走過絕境的歷史過程,從而讓敵人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紅軍隊伍。正如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一樣,顯然實際上是表現國民黨反腐的,但這個作品有很好的社會效果,當國民黨全部腐爛了以后,局部想反腐便是獨木難支,讓觀眾從另一個角度看清了歷史是怎么發展的。《太陽河》好就好在通過國民黨的團長韓楓,跟著幾個老弱病殘的紅軍感受這樣一支隊伍的精神、品質和目標。影片最后的畫面特別有象征性,誰融入這條河里,誰就沐浴了陽光。另外,廖崇光要是不犧牲,再做深入的鋪墊和交代,《太陽河》的歷史厚重感會更順暢、更有波瀾。
開掘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
□ 白建春(《求是》總編室副主任)
去年5月我拜讀了這個劇本,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這部優秀的作品問世了,是個非常感人的奇跡。從看劇本到現在,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影片潛在的價值追求是英雄主義和家國情懷,革命選擇和人道精神,從劇本到影片體現得非常充分。在劇本產生的過程當中,作者的追求一刻都沒有放棄,讓我非常感動,也很受教育,看似普通簡單的敘事里構建了比較復雜而且有力的心靈沖突,并且通過這種沖突使作者追求的價值得以體現,使影片具有了文化的內涵和思想的光彩。
所謂不朽的東西,必然是有生命的。長征精神之所以不朽,就是因為它能在時代的發展和變遷中不斷升華出新的定義。在對長征意義的闡釋和開掘上,《太陽河》達到了新的高度,它的探索功不可沒。
長征是一場精神、靈魂、信仰的人性較量
□ 趙葆華(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編劇)
我看了這部電影,特別被打動。我認為應該把這個片子放到中國電影的大背景下、大格局下來看,更會顯出影片的彌足珍貴。中國電影在最近飽受詬病,無論是創作姿態還是市場姿態,都呈現出娛樂、狂歡、重口味。作為中國電影人的我,心情非常復雜。我從小就抱著一種藝術朝圣的心態走向電影行業,認為電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高擎民族靈魂火炬,但現在的電影市場幾乎變成了憑票房多少論英雄,電影創作上憑搞笑本事論短長,這是創作方向上的迷失。給中國電影精神“補鈣”,還中國電影尊嚴,迫在眉睫,《太陽河》做到了。
這部作品是關于堅守信仰的,不但思想含量上有引領意義,電影的敘事方式也特別有藝術含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角度獨特,二是結構簡約而有力。通常寫長征就是宏大敘事、史詩敘事,表現長征的氣勢。《太陽河》不一樣,慘烈戰場上紅軍幾乎快全軍覆沒,在戰場的廢墟上崛起四個老弱病殘的戰士,他們臨危受命,領著一個傲慢、內心糾結的國民黨軍官走出草地,實際上是有精神較量、靈魂較量和信仰較量的意味。
四個紅軍戰士是帶著人物關系和時代背景出場的,那時候日本已經侵略了中國,民族危亡。影片的前景是四個紅軍,背景卻是災難深重的中國。國情和時代感做故事背景支撐,簡約而又有力度,并不是簡單。廖崇光、小不點、九斤、老排長和國民黨軍官,他們靈魂上的較量,讓黃埔軍校出來的國民黨軍官親眼目睹和感受紅軍如何堅守自己的理想,堅守拯救民族、拯救國家的信念,無論是過草地還是沼澤地,不僅是一種災難和艱苦,更是一次靈魂的洗禮和矯正,這個角度特別有力量,不是簡單地重復過去的敘事模式,而是著眼人性,既觸及人性,又超越人性,上升到信仰層面,體現了革命信仰。影片沒有丑化國民黨軍官的人格,表現出他良心未泯,還有一種良知,實際是對他的洗禮,也是對當下滾滾紅塵當中中國人的呼喚和警醒。
主旋律影片的“另類”呈現
□ 梁 明(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導演)
今天的電影環境,娛樂至上,唯一的電影標準就是票房的標準,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背景下,敢于拍這樣的題材,我真是挺擔心的,擔心票房問題,擔心這樣的電影會不會拍成傳統的主旋律,會不會拍成口號式的片子。但看過片子后,我所有的擔心都化為烏有。以長征為題材的電影,我們想到它應該是一個高度傳統的主旋律電影,但《太陽河》沒有任何口號式的臺詞,每句臺詞說出來,我們都覺得是人話,是人物內心的真實語言,所以看著很親切。
電影是偉大的藝術,是思想的殿堂,未來我們的電影一定是有思想性的、有堅守的、有追求的。暫時性的東西馬上會過去,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娛樂片、不需要商業片,商業片也可以拍得很好,很有思想。像《太陽河》這樣體現紅軍精神風貌、體現長征精神風貌的電影應該有一席之地。很多老百姓非常喜歡藝術電影,如果我們把藝術院線建起來,中國的藝術電影就大有希望。
讓長征精神打動新時代的我們
□ 麥麗絲(導演)
我很喜歡《太陽河》這部影片,因為它的視角變了,第一次把長征變成了五個人,而且這五個人不是在講歷史,而是在講人性、人情,這里有愛情、有親情、有母性、有戰友,最好的就是表現國共兩黨黨員面對生死的時候、面對困境的時候,他們的選擇。《太陽河》這部作品出來以后,至少長征題材電影創作前進了。
如今全球已經一體化了,人類的精神世界進步了,今天所有看過這部影片的人,特別是新生一代以及我們沒有經歷過長征的人,如何才會被打動?這就是長征新的視點和新的挖掘。這部影片在劇作上讓我真的感受到了面對長征這條路、面對“太陽河”,我們該如何活下去,如何關乎自己的個人命運。個人的命運是這部影片美學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新視角、新角度。如果我們的意識要打動人的心靈,打動一個觀眾,一定得關乎個體。個體有了最好的價值追求和目的,整個時代和民族的精神就自然升華了。
好影片的人物命運經得起咀嚼
□ 戴 清(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這是一部主旋律創作中的誠意之作。今天看得我幾次熱淚盈眶,但并沒有煽情到痛哭,這種藝術的節制是非常好的。藝術無論政治上多正確,無論有多好的情懷,最終還是要以作品說話。沒有藝術的支撐,其他的都是白費。恩格斯講,如果一部作品經不起藝術性的考量,純粹歷史性的表達是不足夠的,很可能成為傳聲筒式的作品。影片《太陽河》用大視野、小視角實現了藝術性的考量和歷史性的表達的內在統一。
從比較小的視角切入長征,重新觀照長征的作品很多,在這樣敘事的長征題材影視作品中,《太陽河》并不是首創,電視劇當中就有不少,比如《長征歲月》《特殊連隊》,都是表現小的被打散的隊伍怎么一步一步克服困難,堅持信仰,最終走到長征的終點。但《太陽河》這部作品有非常強的新意,每個人物身上背負的時代和個人命運,都值得仔細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