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藝是薪火相傳的事業
——訪新任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
“民間文藝是薪火相傳的事業。”對潘魯生來說,這句話的分量顯得格外不一樣。6月14日,在中國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國民協新一屆主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潘魯生說:“民間文藝來自人民,來自生活,它維系文化認同,承載國民鄉愁,是民族文化復興的堅實基礎。我們要堅守文化家園,守護民間文藝的根脈,努力實現民間文藝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在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始終保持著民間文藝的深刻自覺:從“五四”時期歌謠學運動到《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新中國成立后“民間刺繡剪紙換拖拉機”到改革開放背景下中國民藝學學科建立,從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到新世紀以來的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民間文藝成為我國現代文化建構的重要給養,雖然面臨沖擊和挑戰,但始終延續著數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潘魯生是山東曹縣人,2003年迄今一直擔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30年來,他一直行走于民間文化的田野調查和學術研究當中,不僅在民藝研究上著述頗豐、卓有建樹,而且對傳統民間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一一身體力行,并成立了“中國民藝博物館”。
接受采訪時,潘魯生對中國民協上一屆主席馮驥才表達了特別的敬意,表示要“見賢思齊,薪火相傳”。
過去15年來,在中宣部、中國文聯的領導下,馮驥才帶領中國民協,發起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禮敬中華文化傳統,關切民族文化命運,續存文化薪火,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從“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到“傳統村落立檔調查”、從“木版年畫集成”到“唐卡文化檔案”等大規模的調研和整理工作,形成了從田野調查到學術研究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增進了全社會對民間文藝保護的廣泛共識。
2002年,潘魯生作為民間文化守望者中的一員,伴隨著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啟動,從山西后溝村出發。
對剛剛接過的“火炬”,潘魯生坦言并不輕松,但有信心也有責任將其繼續高高擎起,持續推進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在搶救方法上,堅持研究分類、辨析理論、重建田野、記錄口述、建立檔案、立體普查、科學編纂,力求系統科學;在實踐上,加強田野調查的學術介入和理論回答;在技術上,推進普查整理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和數據庫設計編程;在行動上,動員更多人加入到民間文化搶救保護和發展探索的行列中來,推動政府主導、專家參與、社會共同行動的工作局面。”他說。談及這項工作的意義,潘魯生表示,民間文藝是積淀延續的民族血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永恒的時代精神,二者的聯系不容忽視。歷史上,民間文藝體現了民眾在文藝生產生活中對“禮樂”“道心”的信念與敬畏。今天,我們要積極發展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傳統民俗、節日活動,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發揮陶冶作用,形成具有積極價值觀導向和深刻自覺的健康生活方式。
如今,世界各國都在努力確認自己的文化身份,各民族都開始重視自己的民間藝術。研究民間藝術是為了讓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在當代生活、甚至是未來生活中傳延下去。“堅定地從民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母體、給世人留下一個完整家底的意義上,深入開展全民動員的文化自救和人文精神重建。”潘魯生說。
作為一名對民族文化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學者,他在多年的民間文藝調查中發現,很多中國傳統的文化遺存,尤其是民族民間手工藝,在一天一天地消亡,還有一些手工藝人也在逐漸減少。如何認識手藝、怎么看待手藝、怎樣把這支亙古不息的造物文脈傳習下去?為此,潘魯生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城鎮化進程中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現狀與發展研究”,并擔任首席專家。
民間文藝里保留了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是“活著”的遺產,也必須“活”在現代生活中,這才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對于民間文藝面臨的困難,潘魯生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民間文藝沒有活化,沒有進入當下的日常生活。為了調動廣大民眾積極參與調研普查工作,他的團隊還開設了“尋找身邊的手藝”專題網站和同名微博及微信公眾號。“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社會變遷發展中,探索民間文藝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形成現代生活的表達和應用。”
潘魯生表示,“民間文藝傳承與發展是一項系統的生態工程,一旦喪失生活載體,則成為形式的遺存。”面對轉型過程中地域文化特色受到同質化消磨、傳統工藝遭遇信息化沖擊、民間文藝的意義和情感空間因傳統信仰、禮儀、習俗的弱化而遭到不同程度消解等問題,必須采取積極行動,把保護民間文藝樣式、形態與修復民間文藝生態結合起來,修復民間文藝生態。
比如,修復民間文藝的自然節律載體,充分認識傳統生活中節氣以及與歲律相合的傳統節日作為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歌舞等生成土壤的重要意義,進一步還原和培育傳統節日里豐富的民間文藝內容,在當下生活空間中進一步充實民間文藝活動。修復民間文藝的人生禮儀載體,有計劃地恢復和培育優秀民間禮儀,增強文化認同與情感維系,培育民間文藝應用的文化空間。
“民間文藝是有形的,它在鄉土,在民間,在老百姓的生活里;也是無形的,它在民心、在民情、在民智,是民間文化之魂,是我們的中華文化立場。”潘魯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