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某女演員拍古裝戲嚼口香糖鏡頭曝光,粉絲稱其是對對手戲演員的尊重
【觀點】隨著觀看終端的進化,影視劇精致化的需求將加大,不講究的演員將被淘汰
近日熱播的講述翻譯工作者的電視劇《親愛的翻譯官》中,有很多說法語的場景,但主演在這些場景中的法語并不熟練,這與之前電視劇宣傳的他們苦練法語似乎并不相符,更談不上網上傳揚的技驚四座,但好在演員做了一些準備,多少有些翻譯官的模樣。
而另一位當紅花旦則是在拍古裝戲的時候嚼口香糖,在熒屏上清楚可見,被網友截圖扒了出來。竟然有網友為其辯解:拍戲保持口氣清新,是對對手戲演員的尊重。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當下影視業的現狀,無論偶像怎么拍,粉絲都會埋單。
近日某當紅小鮮肉接拍一部電視劇,報價5000萬元人民幣,并表示只有3個月的檔期,超期一天都不行,每天只工作8小時。類似咖位的小鮮肉、花旦們差不多都是這樣的拍攝條件,且不說在拍攝期間,這些明星還會去錄制綜藝節目、處理私人事務,最后劇組能拿到的拍攝時間往往不夠3個月。如此一來,劇組便要趕工,把其他演員的戲先都放下,集中拍這些大咖的戲。試想一下,如果電視劇中有表演外語的戲份,或者職業劇必須具備的職業技能的戲份,這些大咖有時間去提前學習準備嗎?當年梁朝偉、章子怡、廖凡、基努·里維斯為了拍功夫片而專門去學習功夫的情況可能出現在這些明星身上嗎?不可能。即使這些大咖想學,其背后的經紀公司和劇組也未必允許,因為每耽誤一分鐘都要多掏一分鐘的錢,成本太高。
如果顏值擔當、小鮮肉就是收視率和票房的保證,那么這種演員確實沒有主動提高演技的動力。
過去業內有“電影咖要比電視咖段位高”的說法,無非是因為電影相對于電視劇更講究、更藝術,早些年張曼玉從“香港小姐”躋身為柏林電影節“影后”的事跡一直被作為成功轉型的經典案例,但現在已經鮮有人再提這類說法。因為甭管是電影咖,還是電視咖,乃至“毯星”“網紅”,只要“紅”,就是價格和品牌。隨著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不少演員把自己的工作室和品牌金融化,迅速獲得億萬浮盈。維持“紅”就遠比演技更重要了。
當下觀眾業已習慣的碎片化、移動終端觀看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注定了觀眾對電視劇的要求沒有那么講究,演員嚼口香糖,甚至有些穿幫鏡頭在手機屏幕上也都看不清楚。然而,筆者想起了《雨中曲》中的情景,當有聲電影要取代無聲電影時,更加適應有聲電影的演員終究要代替聲線不好的無聲電影演員。小屏幕取代大屏幕是大勢所趨,但隨著小屏幕的像素更加清晰,觀眾不再僅僅滿足于觀看屏幕上小鮮肉的“大頭照”時,更加精致和講究的影視作品必然呼之欲出。
當嚼口香糖不再被認為是職業美德的時候,或許,我們才能創造出更多走出國門的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