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浙大文言文校慶公告引關注
【觀點】雖以古文書寫,并未得到古文的精神實質
“好文章!看不懂!”這是浙江大學近日發布的“120周年校慶公告”引發的感嘆,這篇公告700余字,通篇以文言文寫就,還是押韻對仗的“四六體”。有媒體調查顯示,七成讀者認為文章形式值得肯定,同時,超過一半的讀者表示沒看懂。
與此相映成趣的是,有研究者逐句品鑒,給這篇公告挑出許多“硬傷”,包括押錯韻、不對仗、語詞贅余,甚至還有錯別字、生造詞等,稱其“不合格”。然而無論創作者還是品鑒者,面對圍觀群眾“看不懂”的呼聲,誰也沒有給出白話文翻譯,沒有說明文章到底寫了些什么,結果看不懂的依舊看不懂,看懂的則把它當成了展示自身文言文知識儲備的演武場。何以如此?
據報道,對于這篇公告,創作者之一表示:“讓大家了解浙大濃厚的人文學科底蘊?!闭愦笠晃桓毙iL也表示:“體現了浙江大學人文學科的雄厚歷史底蘊,集中展示了中文系古典文學學科的風采。”不難看出,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展示”,說到底,這篇文章的創作意圖不單純,不僅要表達120年校慶即將來臨的感喟,而且要“抖學問”“秀才識”,為浙大文科“壯聲勢”,既亮出“炫技”的姿態,無怪乎引得行家里手紛紛來“炫”。校慶公告應該寫給誰看,有沒有必要用文言文寫,也就無人關心了。
近年來,文言文高考作文、請假條、辭職信,總不免讓人另眼相看,理由不外乎是贊賞作者摒棄慣常的行文方式、打破爛熟的語言習慣,把作文、公文寫出了新意,大家為浙大校慶公告叫好,大抵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復古就是創新?這里恐怕有一些誤區。文學史上有許多“復古”,不是為了令人“耳目一新”,而恰恰是為了返璞歸真。
唐代是近體詩臻于成熟的時期,李白不僅創作了優秀的絕句,也創作了《蜀道難》《將進酒》等出色的古體詩。他有《古風》五十九首,其中寫道:“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笨梢娎畎椎摹皬凸拧笔怯羞x擇的,他所看重的不是古人的“綺麗”,而是如孔子的“刪述”一般流傳久遠的思想內容。韓愈、柳宗元、歐陽修都是唐宋時期“古文”的倡導者,他們反對的正是以辭藻、聲律、排偶著稱的“四六體”,幾位先賢令人吟誦至今的作品,如《祭十二郎文》《永州八記》《醉翁亭記》等,都是語言樸實無華、思想內容豐沛之作。
可見自古以來,需要創新的是內容,推動創新的也是內容,往往當形式束縛、架空了內容,“復古”才成為必要。浙大校慶公告雖以古文書寫,實在并未得到古文的精神實質。內行人“懂”卻“不解釋”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這篇公告欠缺實質內容。從工具角度,現代教育與公告中所謂的“庠序之教”畢竟不同,表達現代教育理念,現代文為宜;從審美角度,祝頌母校華誕,文言文未嘗不可,但企圖以此彰顯“文科底蘊”,未免淺薄。
中國的語言文字經歷了白話文運動和現當代眾多文學大家的革故鼎新,發展至今,文言文的使用環境已經不存。但日常不用,并不代表它已經死亡,它還活在我們的修辭語法和遣詞造句中,是漢語言文學的源頭活水。我們學習、背誦文言文,好比來到語言文字的發源地,看到的是源如何成流,如何融匯百川而不易其道;而有的人從發源地舀了一碗水擺在書案上,怎么看怎么覺得這真是一碗好水,卻不免把活水看成了死水。
語文出版社日前透露,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修訂版增加了古詩文內容,相關課文在一至六年級教科書中占比30%,在七至九年級教科書中占比40%。這些古詩文大多要求背誦。重視文言文,不是讓我們用這種語言去創作這個時代的文學,而是要把古人留下來的作品逐一吃透,作為我們語言的基礎、文化的修養,有了這點底子,才能分辨什么是好文章,既能從華麗中見出淺陋貧乏,也能從平淡中品出淳厚精深;有了這點底子,才不會被一些以文言文之繁縟,掩蓋內容之單薄的文章唬住或嚇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