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梅趁春早
——福建省各地文學院創新思路培養人才
近年來,福建省各地文學院不斷加強創新意識和策劃意識,努力拓展工作思路,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持續發揮平臺作用,凝聚和培養文學人才,使文學院工作成為各地文聯工作的有益補充。
打造文學活動品牌
首先是福建省文學院,該院努力探索“開門辦院、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的方式方法,持續開展了一系列文學活動,并形成了自己的三個文學活動品牌:“八閩書院名家大講堂”“作者尋找讀者”“詩歌尋找朗誦者”,都是面向社會大眾的大型公益文學活動。
根據時勢和需求,福建省文學院靈活整合資源,每個月都舉辦2至3場文學活動。據統計,2013年和2014年分別舉辦了26場和19場,其中35場為大型公益文學活動。南帆、孫紹振、楊少衡、朱以撒、張曉風、朱天衣、謝有順、王性初、林焱、陳曉明、劉慶邦、肖克凡、朱大可、文國剛、蔣夷牧、陳希我、張檸、孫立川等名家先后應邀到省文學院講學或交流。
同時,該院近年來還堅持每年辦一個班。2011年福建省女作家高研班、2012年福建小說家高研班、2013年福建中青年作家高研班,2014年承辦了魯迅文學院福建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先后邀請了馬照南、南帆、張陵、梁鴻鷹、何向陽、劉慶邦、孫紹振、謝有順、閻晶明、張檸、陳曉明、白描、施戰軍等著名作家、評論家前來授課。2015年還將舉辦海峽兩岸中青年散文作家高研班。
舉辦文學盛會
除了三個文學活動品牌和一個作家高研班的常規運作外,福建省文學院還加強創新與策劃意識,舉辦更高層面、更有影響度的文學盛會。2014年9月舉辦“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吸引了我國文藝評論界的專家學者與閩派文藝批評家近80人出席,是福建文藝批評史上極具規模和規格的一次高峰論壇。李敬澤、李書磊、張帆、閻晶明、張勝友、胡殷紅、梁鴻鷹、何向陽、龐井君、李舫、馬照南等出席本次論壇。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表示,“閩派批評”陣容整齊,力量強大,但以莊重方式研討“閩派批評”,這是第一次。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書磊指出,“閩派批評”在過去30多年的文學批評史中貢獻較大,具有全國性意義,他對“閩派批評”寄予厚望,勉勵閩派批評家對審美、文學和文化思想的傳承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許懷中、謝冕、張炯、孫紹振、陳駿濤、程正民、張陵、王光明、南帆、陳曉明、周星、俞兆平、朱水涌、吳子林、黃發有、謝有順、李朝全等在內的四代閩派批評家集體亮相,舒婷、林那北、須一瓜、李師江等福建作家也悉數出席。會上,圍繞“閩派”文藝理論批評的概念與歷史、成因、風格與特質、對象與領域及創新與變革,與會專家學者展開熱烈討論。論壇的舉辦對福建省乃至全國文藝理論批評事業都將產生持續廣泛的積極意義。
為落實省委宣傳部部長李書磊關于“閩派詩歌”建設、“詩歌進校園”等指示精神,省文學院在2014年5月舉辦了“五月的鮮花”,12月舉辦了“這里沒有冬天”兩場在榕高校大學生詩歌交流會,參與人數約500人,征稿800多篇。并在此基礎上整合、提升,于2015年元旦舉辦“放飛夢想——大型詩歌朗誦會”,吸引了包括五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在內的十一位大陸和臺灣的著名詩人,以及以舒婷為代表的70多位閩派詩人參加。而在榕高校的13個文學社團的170多名學子朗誦了冰心、林徽因、蔡其矯、郭風、鄭敏、余光中、舒婷等閩派詩人的經典代表作,共有600多位詩歌愛好者到場見證了這場詩歌盛會。
完善平臺服務功能
除了福建省文學院,福建省現有9家市、縣級文學院,均為各地文聯主管的事業單位。其中龍巖地區有4家,分別為閩西文學院、瞿秋白文學院、連城文學院和永定客家土樓文學院,而廈門、莆田、漳州、泉州、三明等地各有市級文學院。除了閩西文學院和永定客家土樓文學院,其余文學院均為全額撥款單位,有3到18人不等的編制數。
各地文學院均開展了各種豐富活動,如:編輯文學刊物,承辦筆會詩會,組織文學獎評獎,召開文學理論研討會,組織采風創作,組辦文化節,掛牌創作基地,簽約優秀作家和開展對臺文藝交流活動等。2014年剛剛成立的瞿秋白文學院,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學院的編制、人員、場所、刊物、辦公經費等在很短時間內一步到位。該文學院擬成立專項創作基金,設立瞿秋白文學獎,爭取與中國作協掛鉤,作為其創作培訓基地。
總體來看,目前福建省各地市文學院的大體情況還是令人欣慰的。福建省現有各地文學院的做法,可為即將成立文學院的市、縣提供可借鑒的經驗。特別是各地存在一些無學歷、體制外但創作出優秀文學作品甚至獲得重要文學獎項的文學人才,可以探索以文學院的形式爭取到編制,將部分優秀人才吸收到體制內,解決他們的待遇問題,從而為文學創作營造良好的環境提供良好的平臺,更好地發揮文聯團結凝聚人才的作用,也是對文聯現有工作的重大補充和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