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里的城市生活——
首屆“恭王府·時代 肖像藝術展”在北京時代美術館開幕
11月20日,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北京時代美術館聯合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首屆“恭王府·時代 肖像藝術展”在北京時代美術館開幕。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孫旭光、丹麥駐華大使裴德盛、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麥特·斯庫歌德、蘇格蘭愛丁堡國家肖像美術館館長克里斯多夫·貝克、俄羅斯圣彼得堡“時代之環”基金會主席米哈伊·奧欽尼科夫、北京時代美術館館長王藝等領導和嘉賓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在當下的社會語境里,傳統景觀和生活方式的缺失,后現代城市以及新興都市文化的崛起,人口的大規模遷移,使得人們對自我身份產生困惑。肖像是人們最直接的文化記憶方式,是某種時代和精神的象征。它承載著創作者和肖像原型兩個世界的精神疊加,既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產物,更是一種以人為出發點的歷史觀。
孫旭光認為,人物已經成為中國當代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中國本土以肖像為主題的展覽辦的很少,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吸引人們對肖像藝術價值的關注。張江舟則指出,中國肖像藝術史源遠流長,從歷代帝王像開始的肖像藝術創作,在發揮記錄歷史重要作用的同時也使得中國本土肖像創作不斷進化、發展。
丹麥文化一直關注社會環境、生態的可持續性。裴德盛告訴觀眾,肖像之所以尤為值得關注,是因為它通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與社會發生聯系,反映了人對城市的態度。麥特·斯庫歌德則驚嘆于她初見丹麥藝術家展現“來自地球另外一邊人民的容貌”:“有的仿佛距離遙遠,但有的又好像近在咫尺。肖像的社會化將過去未來聯系在一起。”
本次展覽以“肖像進行時——中國當代城市生活”為創作主題,展出了104位藝術家根據該主題創作的油畫、水墨、雕塑等作品100余件,倡導人文精神,呈現出不同文化的思考,反映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鏡像與中國美術的創作境界。此外,為配合本次展覽,21日下午還將舉行“中歐肖像藝術論壇”,各位領導和嘉賓將圍繞中歐人物肖像繪畫史、歷史觀等主題作出討論。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展覽遴選出的作品,將受邀參加由丹麥歷史博物館組織的第五屆“J.C.雅各布森獎”肖像大賽的評選及展覽,希望借此喚起藝術家對肖像這一獨立題材的創作激情,并將中國優秀的肖像藝術作品引領至世界藝術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