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幾大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未曾中斷,“是因為有了圖書館”。而當前,很多人一方面對經典缺少閱讀,另一方面對經典又不斷誤讀。為改變這種現象,王蒙、張本義、吳建中等專家指出——
閱讀典籍是傳承中華文化最有效途徑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這幾句人盡皆知的詩文被命名為《草》,很多人都以為他這首詩寫的就是草,其實他寫的是送別,本題為《賦得古原草送別》,后面還有兩聯。如果只是看半個,意思就偏差了。”在近日舉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名家論壇”上,大連圖書館終身名譽館長張本義提出了諸如此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傳承、轉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引發與會人員熱議。
張本義曾遇到一位留德歸來的大學校長公開發表言論說:孔子有什么的,不就留下些語錄嘛,德國黑格爾那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學家。張本義對此嘆息:我為這位校長悲哀。“一些人被西方大潮引領,沒有讀過中國古代典籍,不知道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卻占有著話語權,誤導著年輕人。”對此種現象,張本義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推行白話文之后,人們與典籍漸行漸遠,失去敬畏之心,將傳統文化視為糟粕;另一方面,有一種現象是什么都往國學、往文化傳統上靠,各種高收費培訓如火如荼,可是真正懂國學的人沒有多少。“一個民族最令人尊敬的是它的文化。但是問題在于我們如何繼承,弘揚傳統文化具體弘揚哪些東西,這很重要。”張本義說,
五千年來,世界幾大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未曾中斷。中華文化為何得以長存?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王蒙認為,是由于長期以來中華文化沒有受到過外來文化的挑戰,少有競爭。孔子講“君子之爭,必射乎”,重禮讓;老子講“不爭”。不爭,是因為充滿自信。直至近百余年間,中華文化才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文化需要長期積累,不能不斷變化,也不能長期不作自我調整。不能沒有挑戰。”王蒙指出,傳統文化在當下意義重大,因為我們在物質文化極大豐富的同時,世道人心依舊存在不少問題。文化之中既包含著具體的各領域的成就,也包含著我們追求的理想和精神走向。中國需要發掘我們自己的精神資源,首先是我們的本土文化,其次是五四文化,再次是革命文化,五四文化和革命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洗禮,使其有了幾千年未有之更新。
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則提出,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未曾中斷,“是因為有了圖書館”。周朝就已經有了藏書機構,是文字讓文明代代相傳。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也曾說過,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在全球各種文明當中歷經風雨寒暑,仍保持文化性格的一貫性,其重要原因是中國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和藏書文化。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閱讀典籍正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徑。據了解,目前有很多讀書會都在開展相關活動。
不過,讀典籍也令一些人心存猶豫:小時候沒有讀過典籍,現在年紀不小了是不是就晚了?曾經有學者就說:13歲之后再開始讀經,就不必了。對此,張本義認為,讀經沒有童子功一說,歷史上很多著名學者都是十幾歲以后才真正發蒙的,并不影響他們成為學者,“我60歲了,還每天都在記誦。今天背下來了,明天忘了幾個字,我就再背”。另一方面,他也指出,現在查閱典籍非常方便,在電腦上就可以搜索到,對于學經更加便利。但實際上這也是閱讀典籍所需要拒絕的方式。“閱讀典籍應該從一個字一個字開始,否則易流為虛說妄議。”他舉例道,比如“孝敬”,現在一說孝敬就是回家給父母洗腳,而實際上這個詞的涵義遠大于這個。這同樣也是王蒙的擔憂,他強調,如今碎片化閱讀盛行,長此以往會使人們疏于真正的閱讀和思考,對傳承傳統文化也有所損害。(記者 何瑞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