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釉牽馬傭 宋
雙面神人青銅頭像 商
僅國家一級文物就幾乎占到所有展品的一半,2月25日至5月25日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贛水流韻 輝耀千載——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堪稱大氣,這也是舉辦的首次國家級反映古代江西璀璨歷史文化的展覽。
唐人詩句“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點明了江西作為要沖和通道的地理優勢。江西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里升起了稻作文明的曙光,點燃了人類燒造陶器的火焰,開拓了華夏最早的銅業基地,鑄就了中國瓷都景德鎮的輝煌。漢晉以降,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朱熹、文天祥、宋應星、湯顯祖、朱耷等燦若群星的歷史文化名人及白鹿洞、白鷺洲等書院使江西人杰地靈的美譽名副其實。“本次展覽薈萃了從江西各地博物館藏品中精選的百余件珍品,包括青銅器、陶瓷器、玉石器、金銀器、絲織品和書畫作品等,觀眾步入展廳,可領略到江西先民篳路藍縷的開創精神、巧奪天工的超人智慧和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贝舜握褂[項目負責人薄海昆邊走邊說,引領大家進入展廳。
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 商
>> 一只老虎兩條尾巴
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鎮發現一座塵封3000年的藝術寶庫,數量龐大且精美絕倫的出土文物令世人震驚。經辨別,這是一處大型商代遺存,埋藏著475件青銅器,它們品類齊全、造型奇特、鑄工精湛、紋飾華美,反映了贛江流域高度發達而璀璨奪目的上古文明,呈現出一個失落已久且神秘玄幻的“青銅王國”,這也構成了展覽的第一部分。被靜靜地放置在展廳里的商代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就出土于這里。這件甗通高105厘米,甑口徑61.2厘米,鬲高39.5厘米,重達78.5千克,是現存已知最大的青銅“甗王”,為罕見的四足甗。甗是古代蒸煮器,此甗雙耳外側飾燕尾紋,雙耳上各立一雄鹿和一雌鹿,回首瞭望,乖巧可愛。于器身上立獸是商代江西青銅文化的地域特點,而且整器一次渾鑄成形,說明當地在商代就已掌握了高超的青銅范鑄工藝。
“這批青銅器器類組合與中原模式有顯著差異,而且禮器中沒有一件鐫刻銘文,造型和紋樣方面也表現出濃郁的區域特色。這是繼河南安陽殷墟、四川廣漢三星堆之后,商代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發現?!闭劶按笱笾薜目脊虐l現,北京博物館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本次展覽特聘專家崔學諳十分興奮。他介紹說,學者們對于新干大洋洲青銅器的歸屬各持己見,有觀點認為這是獨立于商王朝的“虎方”、“戈族”或“句吳”等部族的遺物,也正因此,很多出土器物都以該族的圖騰“虎”作為裝飾。據悉,新干大洋洲文物出現各種造型的虎有56只之多,可謂虎多成群、蔚為大觀,為其他地區所罕見,因而“虎”成為大洋洲文物中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標識。展柜中的一件商代伏鳥雙尾青銅虎是其中的代表。此虎雖樣貌憨態可掬,卻不失威武勇猛之風,體態蓄勢待發,盡顯王霸氣象。但仔細觀瞧,虎后長著兩條尾巴,這顯然違背自然常理,不知新干大洋洲先民為何有此新奇想法,是單純為了設計美觀,還是另有神秘意圖?
“這個問題還需進一步探討。你看,虎背上靜靜地臥著一只小鳥,揚起脖頸,悠然自得,與身下那只兇猛大蟲形成動與靜、強與弱、大與小的鮮明對比,有點黑色幽默的感覺;鳥兒雖然渺小,卻全然不懼猛虎之威嚴,宛若猛虎的駕馭者,頗有以柔克剛之哲學意味。這件青銅虎應是傳說中‘虎方’國的圖騰之物?!笔锥疾┪镳^青銅器專家馮好接著說:“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商王朝為掌控青銅資源派貴族南征開疆拓土的佐證。不管定論如何,這些器物憑借其高超的工藝和獨特的風格,推翻了長期以來流行的‘江西在漢代以前是荒蠻之地’的說法,證實江西曾經在青銅時代有過和中原文明并行發展、平分秋色的歷史階段。”這點在此次展覽中也有所體現,不只禮器,兵器、工具、農具也一應俱全。例如商代獸面紋青銅溫鼎和商代獸面紋提梁方腹青銅卣,最為奇特之處在于它們都具有雙層底:前者夾層之間可置炭火給鼎食保溫,有點像今天的保溫盒,夾層一側有上下啟合的活門,用以塞入炭火,可謂匠心獨運,極富生活智慧;后者雙層底的夾層可置炭火溫酒,也可將卣浸入熱水中通過腹部開口加速酒溫上升,頗為新奇,堪稱上古時代的水熱溫酒器,同時提梁還可拆卸下來,表現出極高的工藝技術。
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碗 宋
>> “飄著”樹葉的茶碗
想到江西,不可不提的還有其舉世無雙的陶瓷生產史,從上饒萬年仙人洞出土的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算起,已有兩萬多年的歲月。自商周、秦漢、兩晉以來,江西陶瓷經歷了從原始走向成熟的階段,豐城洪州窯、吉安吉州窯、南豐白舍窯、景德鎮湖田窯等都是古代中國著名的窯場,元代設立浮梁瓷局后,景德鎮逐步成為古代中國的制瓷中心。明清時期,景德鎮御窯將陶瓷藝術推向新的高峰,御窯廠專門燒制皇宮用瓷,帶動了民窯的大發展,使景德鎮成為名聞天下的瓷都?!敖魈沾傻臍v史性、傳承性、創新性和獨特性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形成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陶瓷文化?!苯魇〔┪镳^專家彭明瀚講解道。
1962年,江西省南昌市文物店收購了一件極為精致的宋代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碗,是江西陶瓷燒造史上的點睛之器。吉州窯是南宋到元代以生產民間日用陶瓷為主的民窯,木葉貼花則是吉州窯獨創的一種典型的黑釉瓷裝飾,是將天然樹葉浸水腐蝕后留存葉脈,然后貼在已施黑釉的器物上,再敷透明黃釉經高溫燒制而成,樹葉的形狀、葉脈清晰可見,多用于裝飾碗的內壁。如果注上茶水,眼睛和茶盞口保持水平,就會看到樹葉仿佛在水中漂浮,別有一番情趣。“是什么啟發陶工在釉上裝飾樹葉呢?”圍繞著這件文物精品,觀眾們都很好奇。“這個問題已很難找到確切答案了”,一旁的首都博物館瓷器專家裴亞靜解釋說,或許某個陶工在生產時沒有發現釉面上落了樹葉,等產品出窯后卻發現這片樹葉已然與瓷器融為一體,極具自然美,于是他將錯就錯,研發出了這種特別的瓷器裝飾方法。
除了精美器物之外,在展覽的“天下瓷都”部分,看起來很“萌”的北宋青白釉牽馬俑也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這件胡人牽馬俑為手工成型,1970年于江西省景德鎮市郊新平公社洋湖大隊出土,在昂首、齜牙、翹尾的馬兩側,各塑有一尊圓目、高鼻、發髻高挽、腳蹬長靴、身著短袖褂的胡人,其中一名胡人伸手作牽引狀,馬背上馬鞍繩套齊全。據了解,胡人牽馬俑多見于唐三彩,反映了唐人通過絲綢之路與外域的密切聯系;而在宋代,絲綢之路被切斷,中國和西方的陸上聯系大大減少,中國人與外國人的接觸機會相對少于唐代,“似乎宋人是憑著對胡人的大膽想象燒制出這件瓷器的”,工作人員如是說。
依著展線繼續向前觀賞,1974年星子縣陸家山出土的南宋鏨刻云頭紋銀杯映入眼簾,只見銀杯口沿及圈足鏨飾一圈朵花紋,通體錘打變形如意云頭紋,其凹凸的紋飾線條呈現出雕漆般的藝術視覺效果;而明代藩王墓出土的絲織品保存完好,樣式精美,華貴富麗,是明代中國絲織制造業高超水平的充分體現。隨著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銀產量的大幅提高,銀器皿制造業得到空前發展,《東京夢華錄》中就有所記載:“以至貧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銀器供奉。”足見民間銀器皿使用之廣泛。在展覽的最后一部分“文韻流芳”中,大家可以從宋明兩代先人遺留下來的無瑕玉器、華美金銀、錦繡袍服和清幽書畫之中依稀品味到那個時代清雅高潔的文士情趣,欣賞到那個時代落落大方的審美格調,感受到那個時代超凡脫俗的氣韻芳華。
縱觀展覽,來自江西省多家博物館的160余件(組)精美文物向我們展示了贛鄱大地璀璨瑰麗的歷史風貌。首都博物館副館長楊文英表示,如果說新干大洋洲青銅器展現的是堅實、剛毅、抽象的遠古雄渾之美,那么晉唐青釉和景德鎮的青花、斗彩、釉里紅等江西瓷器展現的是瑩潤、大方、斑斕的雍容華貴之美,至于金釵銀碗、玉帶歙硯、團扇袍服、文人書畫等蘊藏宋明文韻的寶物,展現的則是端莊、雅致、脫凡的士人風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