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9日,中國劇協組織首都戲劇界代表召開“倡導正確創作方向,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座談會。圖為座談會會場。中國劇協 林琳 攝
7月29日,中國劇協組織首都戲劇界代表召開座談會,劉厚生、季國平、王曉鷹、王蘊明、孫毓敏、崔偉等參加會議,針對文藝界存在的惡俗現象,圍繞倡導正確創作方向、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展開深入討論。
與會者一致認為,倡導什么,引領什么,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它關系整個民族精神的傳承。如果把珍貴的民族精神財富都統統解構掉,那我們中華民族還剩下什么?回避崇高、解構經典,對諸如此類的文藝現象深入反思顯得尤為必要。
惡俗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在中國劇協副主席、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看來,深究根源,不外乎在文化領域中過分強調經濟規律和商業價值觀,以謀取經濟利益作為藝術創作的驅動力,用經濟指標、市場業績取代文化藝術原本的價值意義。而具體到戲劇藝術的創作演出,如此這般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主流戲劇在市場利益驅動下高尚精神缺失、價值取向扭曲、責任意識淡漠,娛樂戲劇則以迎合大眾的名義刻意低俗,以取悅大眾的名義追求無聊,美其名曰“為緊張生活減壓”,其實是為謀取票房利益不擇手段,全然不顧在文化意義上對觀眾也對自己應負的責任。于是在娛樂戲劇中摻雜著諸如制作低成本投入、低藝術質量、低道德水準的“三低劇目”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在娛樂之風大行其道的文化消費時代,在娛樂產品制作、演出、傳播機制中逐漸建立“娛樂道德”意識十分必要。
北京劇協副主席、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名譽院長孫毓敏認為,創作者信馬由韁、缺乏社會道義擔當固然可恨,如果媒體大肆炒作,后果將不堪設想。因為老百姓是會受引導的,電視媒體放什么,舞臺上演什么,老百姓就看什么!常放什么,就常看什么。所以,媒體也應彰顯自身的社會責任。
在日益物質化的時代,文藝創作應該重新回到儒雅的思想和精神之中。而要實現這一改變,除了強化主流戲劇業界同仁的“文化責任”意識、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意識外,理論批評也是不二利器。
談到當下戲劇界理論批評的現狀,中國劇協研究部主任崔偉說,近年來,戲劇藝術家努力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作出一大批謳歌時代精神,弘揚民族精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內容積極,人物形象生動,藝術形式多樣的優秀作品,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輝煌的舞臺盛況。與戲劇舞臺的繁榮豐富相比,戲劇批評和理論建設則顯得相對冷落,發力缺乏力度、發聲缺乏影響業已成為戲劇批評的窘況。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批評聲音的薄弱,批評力量的乏力,批評威信的不振,批評隊伍的流失,批評陣地的缺乏,則是造成戲劇批評未能更有力發揮其應有作用的關鍵。
批評被市場俘虜,娛樂引導批評,就會無形地消解戲劇批評的力量。面對戲劇批評“失語”、“缺席”的現狀,中國劇協顧問劉厚生說,如果大劇場被政績工程所左右,小劇場被市場利益所驅使,那我們的戲劇就會面臨很危險的境地。由此他呼喚,戲劇創作需要全面、深刻、真正的批評。
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則征引萊辛任漢堡民族劇院藝術顧問時發表《漢堡劇評》的例子,萊辛獨立思考的理論銳氣和倡導革新的精神,以及他那縱橫捭闔的才氣和犀利深刻的筆鋒,至今仍然感動著戲劇人,影響著戲劇界。對此,季國平表示,戲劇批評需要批評家主體意識的張揚。批評家不是創作者的附庸和門客,理論評論工作者要有甘坐冷板凳、胸懷大舞臺的定力。盡管理論評論是幕后英雄,但影響著臺前的戲劇創作和激情表演。盡管戲劇批評看似枯燥抽象,卻需要立足于廣闊的現實語境和深遠的歷史背景,有著無窮的思辨魅力。盡管理論評論工作是小眾的,卻要具備豐厚的理論修養、廣博的人文知識、堅實的學術水準、敏銳的批評眼光,憑借藝術思維的獨到魅力和戲劇批評的有力表達,去深刻地影響戲劇創作。
(編輯:李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