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華語青年影像論壇5年巡禮 |
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電影藝術》雜志社承辦的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在一種持續上揚的勢頭中走過了5年光景。也許是因為巧合,更可能是由于中國電影產業不斷發展的呼喚,華語青年影像論壇與“十一五”結伴而行,在5年的時間中不停邁步前進,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長為國內最具品牌影響力的電影論壇之一。 |
|
|
 |
中國曲藝沖破語言樊籬“走出去”紀實 |
中國曲藝如今在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精彩演繹下,逐步走進廣大海外觀眾的視野。濃郁的中華情韻讓海外華人倍增思鄉之情;獨特的藝術魅力讓外國觀眾如醉如癡。中國曲藝藝術經過無數代藝人提煉創作傳承至今,既是服務國內大眾的藝術,也是能登上世界藝術殿堂的優秀表演藝術,更是能夠為全世界人帶來歡樂的藝術。 |
|
 |
中國影協“百花放映”電影惠民工程回望 |
“百花放映”電影惠民工程是伴隨著中國文聯“送歡樂、下基層”的腳步出發的,從2007年起到2010年已經完成“百縣千村萬場”,通過幾年的實踐,在全社會尤其是縣、鄉基層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每到一地,當地群眾那企盼的眼神,站在長凳上、坐在馬扎上全神貫注觀影的場景,都讓“百花放映”的工作人員感動不已。 |
|
|
 |
“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五年工作紀實 |
由中國文聯、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中國舞協承辦的“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自2006年在京啟動以來,已將舞蹈素質教育的種子撒到了全國廣大農村的各個角落,完成160個培訓班5000多個小時的培訓,讓5910名農村教師接受了舞蹈培訓與學習,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上千萬名農村少年兒童因此受益。 |
|
 |
中國攝協“新農村建設紀實攝影工程”掠影 |
新農村建設紀實攝影工程從2006年開始,每一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攝影展都顯現出有別于上一屆及其他專題展覽的鮮明特色,至今5年4屆,從征稿對象、征稿方式到展覽呈現樣式,“農”味越做越足,對農業的表現、對農村的關注與對農民的貼近越來越深入,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越來越“給力”。 |
|
|
 |
中國美術學術軍團的“拿來主義” |
從早期重廣度、重規模到如今的重深度、重質量,中國美術如何真正“走出去”,真正實現像魯迅先生所說“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的“拿來主義”,并且在國際主流美術舞臺上展示自我風采,成為美術界的當務之急。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2009年一張關于中國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的申報公告引發了美術界廣泛關注。 |
|
 |
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啟動 |
2010年12月30日,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正式啟動,將中國民協成立60年來組織全國民間文藝工作者采集、記錄的所有民間文學文字和圖片資料進行數字化存錄,包括全國各地縣(市、區、旗)和鄉(鎮、蘇木、街道)的民間文藝普查記錄的原始文字資料及其所附的第一手民間文化記憶與信息,總字數達8.4億,是迄今為止我國口頭文學資料最為系統的民間文學數據庫。 |
|
|
 |
深度決定高度——中國劇協2010年采風啟示 |
從2009年年底到2010年下半年,中央先后兩次號召優秀藝術家深入革命老區、災后重建地區采風創作。對此,中國劇協高度重視,根據中國文聯通知精神,結合中國劇協情況組織創作隊伍,先后前往延安、井岡山、西柏坡以及四川災后重建地區進行了采風創作活動。回顧一年來的采風創作的過程,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用“初見成果”這謙虛而踏實的4個字作總結。 |
|
 |
“梅花獎數字電影工程”運作一瞥 |
2010年末,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獲獎演員優秀代表劇目數字電影工程拍攝計劃由近一年的籌備運作進入大眾視野。這項由中國文聯、中國劇協主辦的文化藝術工程,在財政部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于今年起開始實施。這是一項以數字電影的形式記錄、宣傳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獲得者及其代表劇目,弘揚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全新藝術工程。 |
|
|
 |
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百場演出巡禮 |
5年多100場演出,足跡遍布全國27個省、區、市,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及海外多國,觀眾達到35萬人——對于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這樣一個沒有固定建制與行政約束、自發組織的流動慰問演出團來說,這實在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驚嘆的紀錄。是什么樣的熱情造就了這樣的紀錄?又是怎樣的吸引力激發了這樣的熱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