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由中國音協、中央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征集評選活動知名詞曲作家創作推動會在京召開。圖為會議現場。
11月5日,由中國音協、中央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征集評選活動知名詞曲作家創作推動會在京召開。中宣部文藝局、中央電視臺、中國音協等4家主辦單位的領導和閻肅、羊鳴、印青、甲丁、付林、陳哲、宋小明、王曉鋒、小柯等30余位老、中、青三代著名詞曲作家參加了會議。
“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征歌活動是由中宣部等相關部門批準,作為音樂界、文藝界以及整個宣傳文化系統向建黨90周年獻禮的一項重點活動,不僅要創作和推出一批老百姓愛唱的新歌好歌,而且要讓這批新歌好歌真正在群眾中傳開、唱響。征歌活動的總原則就是要“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贊美謳歌美的東西,展現人民群眾昂揚向上的精神斗志,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改革開放、歌頌偉大時代。參評作品要求是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新創作的歌曲,要求主題鮮明、風格多樣、時代感強、易于傳唱,報送作品應為歌曲小樣。同時,此次征歌活動在參與程序上也做了一定的創新和改進。活動組委會首次采取了“點對點”的評選辦法,即詞曲作者直接面向組委會投稿,從而避免了以前逐層把關、歷經多重標準后,反而將有新意的好作品遺漏的缺憾。評選活動分為初選和終評兩個階段,初選是在征集活動結束后,對所征集作品由組委會組織相關專業人士進行評選,擬選出30首作品進行推介;終評階段則是對初選出的30首歌曲,由組委會組織專業人士重新編曲,請有知名度的歌手重新演唱。組委會將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強新創作歌曲的推介力度,在宣傳推介的基礎上,由網民、300名群眾評委及30名專家評委同時進行終評,組委會對評選結果進行統計后,確定票數最多的10首歌曲為本次征集評選活動的獲獎歌曲。
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主持推動會,他首先介紹了此次會議的有關情況,并對活動進展情況給予了充分肯定,強調“唱響中國”既是當前音樂界的一項重點工程,又是進一步活躍音樂創作、建設“文化惠民”工程的大好契機,希望廣大音樂家和音樂工作者積極參與,創作出一批優秀主旋律歌曲,為建黨90周年獻禮。中國音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韓新安和來自中央電視臺的房莉分別介紹了中國音協和中央電視臺的工作開展情況。會上,圍繞主旋律歌曲創作的主題,與會專家就如何更好地開展“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征歌活動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獻計獻策,各抒己見,提出很多具體的建議和意見。
與會專家在對活動前期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的基礎上,首先就前期征集作品中出現的“唱響中國”主題不清晰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印青明確提出了是要唱響“中國”,還是要在中國“唱響”的疑問。進一步明確了“唱響中國”就是要創作出根植于時代和民族,有根、有情、好聽、好唱的好作品,不能以空對空,要接受歷史的教訓,盡量減少形式主義,提出好作品是唱出來的,而不是宣傳出來的。羊鳴深有感觸地說:“好聽,這兩個字需要一輩子來悟,悟出來了就能創作出好作品了。”而作為主辦單位的中國音協也明確表示,將按照中央有關活動的通知精神,對征集評選的各個步驟環節、階段和目標進行總體把控。既要保證活動有序開展,又要突出此次活動的亮點和特色,切實把它打造成一項在人民群眾中間有較大影響和較好評價的音樂惠民工程。
會上部分專家還指出征歌活動要有所為,就必須要遵循音樂創作的規律性和周期性,集中組織專業詞曲作家參與創作,并對近年已有群眾基礎的作品再加工,他們認為,音樂創作有自身的規律性和周期性,群眾征歌的意義更多的是發動非職業音樂作者,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但最終還是需要專業團隊的創作保障。閻肅等幾位專家建議采用傳統的創作方式,組織專門詞曲編輯班子進行集中創作,從而推出一兩首既飽含時代激情、民族情感,又有很高藝術價值和群眾基礎的利于流傳的主旋律歌曲。陳哲更是結合自身創作有感而發:“在創作中要拒絕違背藝術規律、違背真情實感的報告性音樂語言和盲目創作,要說真話、動真情,要培育一種創作氛圍,要建設一種健康的創作環境,要尊重一種創作規律和創作積累,要深入中國民族、民間作品,進行實實在在的創作,心情到、狀態到、時機到,好作品就出來了。”
除組織專家集中創作之外,與會專家更強調了征歌活動要遵循藝術創作的規律,尊重它創作、推廣、流傳的周期性和規律性。他們認為,好的作品不一定是一次征歌活動就能征出來的,它需要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歷史上行之有效的辦法往往是組織上的“順水推舟”,將已有相當群眾基礎的作品,在重大活動和重點晚會上再次進行集中推介,從而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傳唱度,要重視現有資源,將其聚合在一起,不要拆分力量,不要期望另起爐灶。甲丁提出,近兩年來有重大修改的好作品,是否能作為特例進入征集,其中一些是已經經過實踐和展示的作品,并不是未發表的新作品,這些作品在技巧和手法上已經日趨成熟,并且經過不斷地完善,又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在一個合適的時機,借助此次活動媒體宣傳平臺重點推出,將為征歌活動的成功提供一個有力的保障。他還認為,在此同時要組織著名詞曲作家對有“前途”的群眾作品進行重點扶持。印青也表示活動前已報送的500首作品中,盡管業余的很多,卻不乏在音樂上和詞作上有很好想法的作品,但表現得還不太成熟,只需要對它們進行些“幫扶”,就能成為質量很好的作品,如果最終評選出的30首作品里面有1-2首業余詞曲作家創作的作品出現,這應該是舉辦活動取得的重大成功。
隨著社會的發展,音樂創作已經進入一個多層面、多角度、多元化的發展階段,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創作不要定型,要積極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發展創新,改變固有思維模式和方法,避免概念化創作,更大膽地嘗試新時期主旋律歌曲創作。王曉鋒、小柯強調主旋律歌曲的創新問題,認為要嘗試新的創作方法、創作思路,主旋律歌曲可以嘗試打破固有模式,改變以往的宏大描述,嘗試“以小見大”的創作思路,創新需要冒險,需要下功夫。在具體的創作問題上,付林建議,老歌新唱是一種辦法。同時現在主旋律歌曲創作在選擇題材和角度的問題上不夠新穎,旋律上沒有突破,而且出現了“紅歌像個筐,什么都往里裝”的發展趨勢,建議在范圍的界定上不要過于寬泛,在旋律上要回歸簡單,創作老百姓最易唱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要“跨界”組合,形成不同的組合形式,到達藝術形態的多樣性。結合現在的各種征歌現象,與會專家還談到了創作假、大、空的問題,宋小明認為,概念化、口號化創作的始作俑者,很多都是職業作者,他倡議要引領健康的創作風氣。同時提出除了創作上的創新外,還要更多地將有才華,有新思想、新氣象的年輕人團結納入到社會大環境中進行創作,為主旋律創作帶來新氣象。
互聯網、手機的普及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多媒體時代,傳統的推介手段已經難以完全滿足推廣的目的,此次征歌活動的推廣渠道還是比較傳統,主要以在央視各主要頻道的輪流播出和最終晚會的集中推介為主。為此,甲丁特別強調新作品的推介平臺要進行更新,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可以依托彩鈴、手機報等形式進行作品推廣。
中國音協主席趙季平對會議進行了總結發言,認為本次會議從創作方法、創作思路、傳播渠道等方面進行了創作的廣泛交流,是一次成功的會議,面對文藝發展的大好形勢,藉以與大家共同勉勵,由心而發,在新的時代,發出新的種子,譜出新的作品。徐沛東則表示,以后將以中國音協這個“家”為基地,不定期搞些創作沙龍,請大家到“家”里來坐坐,暢所欲言,用激動的心寫出好的作品。
中國音協作為此次征歌活動的主辦方之一,在活動前期,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了大量工作。發揮系統優勢,通過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音樂家協會,對全國的音樂家進行了廣泛的動員,并根據中宣部的具體指示,先后組織了國內知名詞曲作家60余人次,赴革命圣地百色、延安、井岡山、遵義、韶山、西柏坡等地進行創作采風活動。據初步統計,委約新創作品約50余首,將于11月末收集完畢。其中,已經錄音、由名家演唱的約10首。此外,中國音協作為活動主辦方具體負責華東、華南賽區前期作品的發動、征集、報送工作,并在第一時間對以上兩個地區的十余個省市進行了工作部署,各省反應強烈,作品的組織、征集、篩選工作都在緊張、有序的進行當中。11月22日將在廣東中山召開“唱響中國”華東、華南創作推動會,各省區宣傳部文藝處及音協的相關領導將出席會議、匯報情況并報送作品。兩個賽區組織報送的全部作品將于12月初交送組委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