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合唱比賽的落幕,“八秒”迅速成為人們關注的詞匯。為什么?杭州師范大學“八秒”混聲合唱團獲得金獎,杭州師范大學“八秒”女聲合唱團獲得銀獎。
合唱團為什么要叫“八秒”?杭州師范大學合唱團指揮閻寶林坦言:“6首歌曲、6種演唱方式、6種隊形,我們在每種隊形變換的時間大約都在8秒左右。就這么簡單,給合唱團起名字的時候,就有一個念頭始終在我腦海中閃現——要給孩子們一個‘實’的概念,要讓孩子們知道‘效率’的重要性!”
實,也正是杭州師范大學混聲合唱團、女聲合唱團獲勝的法寶。在光環的背后,是上屆比賽銀獎獲得者、杭州師范大學學生的汗水和淚水——“合唱團90多位成員都是在校學生,而且50%都是新生。7個畢業生連畢業典禮都沒趕上。3個月的備戰與訓練,每天訓練12個小時,晚上經常練到10點半。即便這樣,每天學校熄燈后,還有人跑到學校的路燈下背譜子……”
談到此次獲勝的“法寶”,閻寶林直言有四點——
第一,敢為人先。此次參賽,“八秒合唱團”在閻寶林的指揮帶領下演唱了12首風格迥異的作品,除經典作品《大江東去》《大紅棗兒甜又香》外,還有日本合唱《跳向蔚藍的天空》、祖魯族合唱《Iparadise》及現代作品《西湖》等,其中有4首歌曲是評委們從未聽到過的。賽后,“八秒合唱團”的譜子經常悄然失蹤,更有很多人在賽后追著打聽譜子的來歷。看在眼里、美在心里,閻寶林暗自興奮:“這么多年在國外放棄游覽機會而一頭扎進音像店的努力沒有白費,杭州師范大學合唱團的‘新歌’還可以唱上好幾年呢。”
第二,量體裁衣。“唱《黃河大合唱》,我們唱不過那些有過更多人生經歷的合唱團;唱少數民族歌曲,我們唱不過內蒙古、貴州等地的合唱團;那我們靠什么取勝?‘每一只鳥兒都想飛向藍天,但最初總不是飛得那么順利……’要走向社會了,日語歌曲《跳向蔚藍的天空》唱的正是孩子們的心聲,他們的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迸發出來了!”
第三,苦練內功。“合唱團每個人都有一份業務‘檔案’,記錄著他們的實際訓練情況。每次排練時,我都要求大家在鋼琴伴奏不出聲音的前提下唱出國際標準音高“La”,95%的人都可以唱準。
第四,知己知彼。此次到達昆明后,閻寶林沒有在比賽前讓合唱團訓練過一次,他的要求只有一個——休息!他深知來參賽的所有團隊都會有很大壓力,該校學生更是剛剛經過期末考試,必須讓他們盡可能地放松心情、恢復嗓音。
“演唱的多樣性,風格的多維性,表現文化的多元性,具有引領性。”是評委給杭州師范大學“八秒合唱團”的評價,由于引入了西方合唱的理念和唱法,加之精湛的表演技藝,杭州師范大學合唱團展現出了全新的合唱方式。正如閻寶林所說:“獲獎固然快樂,但最快樂的是參賽的過程。與其說我們引領合唱的理念,不如說我們引領生活的方式。現在大家提倡和諧社會,‘和諧’這個詞最早出自合唱,合唱是體現社會民眾和諧的最好表現方式之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快樂給大家帶來快樂,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這是我們追求的目的。”
頒獎晚會結束無一例外地把身邊的紙屑和礦泉水空瓶帶下舞臺、為了多取而沒有吃完的自助餐向餐廳廚師和服務員鞠躬致歉……除了摘金奪銀,“八秒合唱團”的成員們更直接地領悟到了合唱的三大精神——謙讓、合作、責任感,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對于此次獲獎,大家最感謝的還是平日里招呼他們生活起居、為了此次大賽瘦了12斤的“閻爸爸”。參賽期間,大家偷偷外出為閻寶林訂了一個蛋糕,6月19日父親節當天,當蛋糕出現在閻寶林面前的時候,“閻爸爸”感動得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