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劇《太陽雪》
經過近半個月如火如荼的演出,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于12月13日晚在廈門人民會堂閉幕。本屆戲劇節的評比得到了全國戲劇界的熱烈響應,各省、市、自治區以及部隊系統的127臺劇目報名參加。經過初評,共有京劇、昆曲、話劇、歌劇等21個劇種的28臺劇目進入終評并現場決賽。參演劇目既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戲,也有反映當代生活或革命歷史題材的新創劇目。這是對中國劇壇近年來創作成果的大檢閱,精品劇目薈萃,展現了中國當前戲劇創作的高水平,是戲劇工作者向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
題材豐富 佳作迭出

晉劇《龍興晉陽》
最終入選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的28臺劇目,涵蓋了新編歷史劇、整理改編傳統戲和新創現代戲,充分體現了劇目創作“三并舉”的繁榮局面。
戲劇節好戲連臺,不乏精品力作。《太陽雪》《我那呼蘭河》《大樹西遷》《鮮兒》《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響九霄》《龍興晉陽》等劇目留給人們深刻的印象。歌劇《太陽雪》在歌劇的戲劇性和音樂性的處理上匠心獨運,運用回旋曲式的結構,在交替的閃回畫面中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心理狀態和情感脈絡,在漫漫長旅中完成人性的追蹤和精神的展示,使戲劇的音樂性和音樂的戲劇性得到完美的融合,有力地增強了該劇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被譽為“中國新歌劇,軍旅新震撼”。評劇《我那呼蘭河》和龍江劇《鮮兒》達到了各自劇種的又一個高峰,唱腔和表演上充分發揮自身劇種的優勢,劇種的繼承和弘揚,推進和開創。秦腔現代戲《大樹西遷》,通過主人公孟冰茜的一生,反映了上世紀50年代西遷的知識分子在西部50年的奮斗歷程和生命軌跡,展現了他們勇于擔當的人格精神和報國情懷。
另外,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在展演劇目中占有一定的數量,既有豫劇、揚劇,也有音樂劇等新鮮形式。湖北省十堰市藝術劇院的《鄉試》、揚州市揚劇團的《縣長與老板》貼近生活,直面當前的社會問題,反映了社會變革中年輕基層干部面臨的矛盾和挑戰。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的《女人九香》、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烏蘭牧騎的《西口好人》,把筆觸伸向平民百姓家,以詼諧幽默的喜劇色彩揭示了新時期農村人的命運沉浮,以濃郁的地方腔調展示了改革開放后的新農村、新人物,在輕松愉快的欣賞中,給人留下深邃的時代思考。
兩岸攜手 共襄盛會

京劇《金鎖記》
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的百花中,有一枝奇葩,來自海峽東岸的臺灣。它的綻放,向世人展示了,兩岸同文同種,流的是相同的血,唱的是相同的戲;向世人展示了,作為炎黃子孫,傳統文化是維系兩岸人民親情的紐帶。
“過去更多的是臺灣同行來看我們的演出,這么多臺灣劇團來展示臺灣戲劇成就這還是第一次。”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秘書長季國平說。臺灣的戲劇作品《金鎖記》、話劇《吶喊竇娥》、昆曲《李香君》首次亮相中國戲劇節標志著兩岸戲劇界相互借鑒和學習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和更高的層次。臺灣國光劇團團長陳兆虎坦言,臺灣和大陸在情感和文化根源上都是相通的,中國戲劇節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同行之間可以相互切磋,將國粹京劇共同發揚光大。國光劇團的《金鎖記》驚艷戲劇節。他們主打的“新京劇”概念,讓在座的所有人沉浸在光與影的幻夢中,沉浸在一個女人曲折的身世里。“傳統的京劇與文學離得遠。相比而言,昆曲更講究文本,京劇則重在表演,是以演員為中心的劇場藝術。”臺灣著名京劇演員魏海敏說,新編京劇《金鎖記》就是要將京劇與文學拉得近點,再近點。除了《金鎖記》外,在本屆戲劇節上,臺灣臺北藝術大學還帶來了話劇《吶喊竇娥》,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表演了昆曲《李香君》。另外,由廈門歌仔戲劇團與臺灣唐美云歌仔戲劇團聯袂演出的《蝴蝶之戀》是海峽兩岸藝術家首次合演的歌仔戲,演繹了歌仔戲藝術家們的現代戀曲。
民營劇團 上演大戲
近年來,民營劇團迅速崛起、日益繁榮,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本屆戲劇節也為民營劇團提供了展示平臺,入選劇目為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演出的晉劇《龍興晉陽》和上海保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演出的話劇《梅蘭芳》。晉劇《龍興晉陽》編、導、演全面豐收。該劇主演、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梅花獎獲得者胡嫦娥臺上大氣、沉穩,飾演的薄娘娘頗有一代國母風儀。除了表演上的成功,公司經營方面也有著不俗的業績。在她的帶領下,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市場之路越走越好,堅持為基層觀眾服務,敢于投入人力、資金,創編有藝術水準、得到專家觀眾認可的大戲。落實“兩手抓”,一手緊抓藝術生產,一手抓藝術教育。公司還在當地興辦晉劇學校,培養了一批青年藝術骨干,為當地的晉劇藝術的普及作出貢獻。
話劇《梅蘭芳》敢于嘗試探索,突破創新,有三大亮點值得肯定:編劇年輕、故事生活化,主人公原聲演唱梅派代表劇目,情感戲細膩。上海保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作為民營劇團,一路走來有欣喜,也有淚水,但他們一直堅守著自己的陣地。正如公司總經理白永成所言,“我們做得很艱難,但是我們很幸福。因為這么一個班子可能會有很多遺憾,但我們非常想把它(戲劇)努力做好。”
名家風范 青春面孔
戲劇節參演劇目的主演大都由梅花獎演員擔綱,面對成績,他們沒有止步不前,而是用新的突破為觀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梅花大獎得主裴艷玲以花甲之身,傾情演繹京劇新作《響九霄》,讓人驚嘆京劇表演藝術的迷人魅力。二度梅獲得者馮玉萍在評劇《我那呼蘭河》中,對花派聲腔藝術的使用越加成熟,在行腔上符合王婆的性格,表演上融入話劇表演藝術,優美的唱腔輔之以細膩的表演,將黑土地上女人那種生命力的不屈表達得淋漓盡致、一氣呵成。川劇優秀演員陳巧茹在川劇《死水微瀾》中,一人跨多個行當,表演藝術爐火純青。著名歌唱家戴玉強在歌劇《太陽雪》中,表演有了新突破。他沒有過多地炫耀歌唱技巧,注意表現人物內心世界,聲情并茂,令人動容。秦腔優秀演員李梅在《大樹西遷》中,大段的唱腔游刃有余,演唱高亢激昂,顯示了不俗的唱功。除了這些我們熟悉的面孔之外,本屆戲劇節的舞臺還吹來了一股青春氣息,北京京劇院的小劇場話劇《浮生六記》青春味十足。劇中主要演員譚正巖、竇曉璇二人嶄露頭角。
歷時兩周的戲劇節雖已落下帷幕,但留下的戲劇音符依然在鷺島上空回旋。國際劇協主席拉門度·馬珠姆達對本屆戲劇節給予高度贊揚,他表示,中國戲劇節是展示當代中國戲劇優秀作品的盛會。通過這次盛會,他欣喜地了解到中國正采取一些措施,讓戲劇更加貼近尋常百姓以及年輕學生。他相信,這將給中國戲劇帶來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