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至3月27日,為期39天的2011年第39屆香港藝術節隆重舉行,來自38個外地藝團和16個本地藝團的頂尖藝術家,在15個不同場地為觀眾帶來逾200場精彩節目及活動。
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何嘉坤伴隨香港藝術節走過多個年頭,見證了香港藝術節的輝煌時刻,對其節目編排及特色了然于胸。近日,本報就第39屆香港藝術節的相關情況對其進行了采訪。
問:眾所周知,香港藝術節是亞洲藝術節的“老字號”,與以往相比,這屆藝術節比較突出的特色有哪些?
答:本屆藝術節出現了不少新面孔和新形式:多位世界頂尖藝術家及團體首現香江,包括紐約市芭蕾舞團;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萊比錫歌劇院和圣多馬少年合唱團三大音樂團體在一星期內獻上6場演出;于本屆藝術節才推出的“新銳舞臺”系列,加強了藝術節對本地藝術人才的支持;藝術節委約制作的得獎話劇《圣荷西謀殺案》呈現在舞臺,作第三度公演;在九龍寨城公園舉辦的大型聲光裝置《聲光園》將藝術節帶到戶外,接觸更廣大的觀眾群。
此外,第39屆香港藝術節邀來的國際頂級藝術家包括古典唱片熱賣的女中音塞西莉亞·芭托莉,帶來了兩場風格迥異的音樂會;音樂劇天后鄔蒂·蘭普與皮亞蘇拉原班樂隊成員演繹皮亞蘇拉作品;而瑪麗安·費思富爾和埃爾維斯·科斯特洛的演唱會都帶著親切的氛圍,前者由小型樂隊伴奏,后者只有吉他和眼鏡相伴。
在舞蹈方面,有兩個享譽國際及屢創新佳績的舞團來港參節。在5天共7場的演出中,紐約市芭蕾舞團演出芭蕾舞大師巴蘭欽的《小夜曲》、羅賓斯的《夢斷城西組曲》,以及羅曼斯基的《協奏曲DSCH》等;烏珀塔爾舞蹈劇場再現香港藝術節,演出大師的代表作《康乃馨》,在布滿粉紅康乃馨的舞臺上,懷緬2009年離世的該舞蹈劇場奠基者編娜·包殊。還有由經典文學改編的舞劇:戴維·賓利與耀目的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團,把小鞋匠與鞋店千金的戀愛故事轉化為引人入勝的舞劇《爸爸的選擇》。
問:能說說這次藝術節所體現的香港地方特色嗎?在節目選擇上是怎樣考慮的?
答:獨具香港特色的節目包括粵劇的4場芳艷芬經典演出,由4位名伶擔綱演出;新增的“新銳舞臺”系列由本地劇壇優秀人才制作4個新作品;還有“埃克森美孚新視野”的兩個本地音樂演出,等等。
每年的香港藝術節在選取節目時,皆希望能提供不同類型的節目,既有創新的,又有經典及傳統的,有大師的制作,又有年青藝術家的創作,有些更是以傳統為藍本再用新的表現手法帶給觀眾的。
問:香港藝術節已走過38年歷史,請問您作為一個多年的見證者,對香港藝術節有什么珍貴的回憶和展望?另外,本屆藝術節刷新了有史以來的票房紀錄,您覺得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答:我雖然沒有見證38年的香港藝術節發展歷史,但參與其中多年。各個精彩的節目、出色的表演者及共同努力的團隊都是美好的回憶;而展望方面,希望繼續提供具國際水平的藝術節目,吸引外地游客到訪,豐潤港人的文化生活,提高大眾對藝術的興趣,培育年輕觀眾對藝術的熱愛,為香港藝壇增添新鮮血液,鼓勵藝術創作及文化交流。
每年我們皆致力把高水平的節目帶給觀眾,相信節目質量是促成高票房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