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的領獎臺的那一刻,柳萍的心怦怦直跳。這么多年的演出,無數次的獲獎,她的心態早已巋然沉穩。然而,這次獲獎,她無法不心潮澎湃?!暗滤囯p馨”,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是一名藝術家畢生都在追求的榮譽。幾十年來,一直在秦腔藝術領域耕耘的柳萍多么想用她至愛的藝術——秦腔,吼出此刻她心中的激動。但是,她深知,“這個榮譽是認可、鼓勵,更是新的起點,它要我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再接再厲,為觀眾帶來更多難忘的藝術形象,把秦腔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nbsp;
柳萍少年時便與秦腔結下了不解之緣。11歲時,她便開始學秦腔,為秦腔藝術貢獻了她全部的青春。她以高尚的藝術品質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征服了無數觀眾,贏得了戲迷的掌聲與青睞,成為深受寧夏各族群眾喜愛,享譽西北地區的優秀青年藝術家。這一切,都與她堅守秦腔藝術的理想是不可分的。
作為一名藝術家,柳萍甘受清貧和寂寞;作為一名演員,她更是平易近人,以老百姓的滿意為先。盡管是秦腔界的“大腕”,戲劇界最高獎“梅花獎”得主,柳萍卻依然堅持經常下基層演出。很多時候,柳萍下鄉演出的條件極為艱苦,很多地方甚至沒有演員住宿的地方,她只好在學校拼兩張桌子作床。柳萍卻認為,“老百姓生活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更需要歡樂,下鄉送戲能讓老百姓笑起來,這比什么都讓我感到滿足?!倍嗄陙恚唤z不茍地投入表演、精益求精地認真作戲,并經常帶病堅持演出。在她的帶領下,銀川市秦腔劇團堅持開展城鄉演出,并使演出陣地穩步擴大。劇團每年在農村鄉鎮演出150余場,觀眾累計人數20余萬人次,開創了區內外專業戲劇團體演出的最高場次及觀眾紀錄。她帶領大家常年在農村、山區舞臺上一絲不茍地為各族觀眾送戲獻藝,連續不斷的演出使柳萍累壞了身體,沒有時間看病治療,不能和正常人一樣去顧及親情、照料家庭,但她仍然無怨無悔,在秦腔藝術事業的廣闊天地默默耕耘、無私奉獻。
為了攀登藝術的巔峰,柳萍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汗水和努力。秦腔是一門非常重視基本功的藝術。少年時,柳萍的條件并不太好。為了練好基本功,柳萍起得比別人早,練得比別人多,正所謂勤能補拙,通過刻苦地練習,柳萍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同時,為了加強自已的業務能力、提高表演藝術水平,她先后拜京劇名家李蓉芳、秦腔名家李興、李小六、肖玉玲、王馥生等為師,博采眾長,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表演手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前輩的悉心教誨,戲迷的熱情鼓勵,個人的勤奮努力,使柳萍在擔綱主演的幾十部劇目中,成功地塑造出《鐵牌關》中的楊七娘、《楊延歸》中的碧蓮公主、《趙氏孤兒》中的公主、《游西湖中》的李慧娘、《秦王李世民》中的秀芝、《寶蓮燈》中的三圣母、《玉堂春》中的蘇三、《火焰駒》中的蕓香等一系列人物,贏得了專家學者的好評及廣大觀眾的喜愛。戲迷和行家評價柳萍“唱腔優雅婉轉、表演細膩活潑、技巧嫻熟自如、角色形神兼備”。
1985年,柳萍參加寧夏首屆中青年戲曲演員大獎賽獲一等獎。2000年,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柳萍領銜主演《貍貓換太子》中的劉妃,奪得個人最高獎項——優秀表演獎。2002年4月,柳萍以《武松殺嫂》《月下來遲》等折子戲中的高難度、高水準表演榮獲第十九屆戲劇“梅花獎”,實現了寧夏文藝界“梅花獎”零的突破。2005年,柳萍在“中國秦腔四大名旦爭霸賽”中成功折桂,成為除陜西之外其他省區惟一一個獲得“中國秦腔四大名旦”桂冠的演員。2010年5月,柳萍榮膺文化部第十三屆“文華表演獎”。同年7月,為表彰柳萍為少數民族戲劇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授予柳萍“金孔雀優秀表演獎”……多年的苦苦追求使她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鮮花與榮譽。
柳萍在舞臺上孜孜不倦地鉆研表演藝術,在舞臺下,她還努力鉆研表演理論,并善于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大膽開拓挖掘自己的表演戲路與藝術潛能。她撰寫的《論“以德治藝”》、《談秦腔藝術的借鑒》、《我演劉妃》等三篇專題論文入選了寧夏第五屆藝術論文研討會,其中《我演劉妃》一文獲寧夏藝術論文一等獎。2003年3月,柳萍應邀為寧夏大學學生作了題為《舞臺人生與人生舞臺》的專題講座報告,吸引了數千名學子。2004年9月,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舉辦的新中國成立55周年——北京、寧夏文化周系列宣傳活動中,她應邀為北京大學師生作了題為《魅力永存的大秦腔》專題秦腔演示報告,轟動了北大校園。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對于柳萍來說,磨劍是為了斬除求藝道路上的荊棘,而梅香,則是為喜愛秦腔藝術的觀眾而放。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