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下的馬力,戴著眼鏡,看上去文質彬彬、青春時尚。而一經勾臉掛髯、披袍蹬靴,轉眼間就成了《文昭關》里老成持重的伍子胥。
窮則變,變則通。京劇也要與時俱進,如果停止吸收就會停滯不前。京劇要反映社會、融合現代的特點,可以放眼四方,吸收話劇、音樂劇、流行樂以及社會元素。只有吸收新的東西才更有生命力,不然在年輕人心中可能真的有些out了!
“沉雷灌頂,天旋地轉。”舞臺上,一個叫二忱的男子,將驚詫、悔恨、矛盾等復雜情緒,化作跌宕起伏的旋律劃破靜謐的黑夜……北京京評戲曲劇團的現代京劇《大山里》日前作為“全國優秀劇目”和“北京市現代題材優秀劇目”,分別在民族文化宮劇場及長安大戲院上演。這個字字句句都唱得震撼人心,幾乎每一次亮相都能引得觀眾陣陣掌聲的演員,就是來自國家京劇院的優秀青年老生演員馬力。
【 梨園行里的“海歸” 】
1982年,馬力出生于一個藝術世家,父母都是有名的評劇演員。而在眾多的行當里,馬力對京劇老生情有獨鐘,這個選擇并非偶然——他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到處演戲,小孩子孤單了總是會哭,于是劇組里有人逗他,給小馬力帶上了老生的髯口,他覺得很好玩,立馬破涕為笑……這些記憶為他選擇老生行當埋下了伏筆。于是,戲劇家庭的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的天賦使然,馬力順利地走上了京劇老生這一表演道路。
舞臺下的馬力,戴著眼鏡,看上去文質彬彬、青春時尚。而一經勾臉掛髯、披袍蹬靴,轉眼間就成了《文昭關》里老成持重的伍子胥。馬力早年師從“余(叔巖)”、“楊(寶森)”流派,他博采眾長,憑借深厚的唱功,2002年獲得了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戲曲名家名段大賽金獎,2003年獲得中國戲劇家協會國際小戲藝術節比賽一等獎的好成績。2003年從中國戲曲學院畢業后,馬力考進了國家京劇院。正當大家對這顆京劇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寄予厚望時,有著“80后”獨特個性的馬力拋下“鐵飯碗”,赴美國深造去了。
在美國學習的幾年間,除了語言和獨立能力的練就,馬力所學的戲劇專業培養了他表演和導演的雙方面能力,他開始對戲劇的策劃、制作及管理感興趣。對馬力而言,一個好的表演藝術家往往也是好的社會活動家,參與社會活動可以增加閱歷、開闊思路。當他發現很多美國人被京劇的服裝和臉譜吸引住、想進一步接觸和模仿時,干脆就教一批外國人學起了京劇。在美國期間,馬力受邀參加了很多華人社團的京劇演出活動,并于2006年參加紐約聯合國總部的“聯合國春節聯歡晚會”,同年獲得了澳門世界華人藝術節戲曲展演的金獎。
【 要成為學者型的京劇演員 】
就在2006年,聽說中國戲曲學院新開設了MFA(專業藝術碩士)班,馬力從大洋彼岸飛了回來,這回的理由是:“出了國更知道自家的東西有多好,我是中國的京劇演員,當然要在自己的國家發展自己的藝術事業。”拿到MFA學位后,馬力又進了第五屆優秀青年京劇演員研究生班。“作為戲曲演員,要演活一個人,就要具備史學、文學及美學等綜合方面的知識。”馬力告訴記者,他要成為學者型的京劇演員。
說到老生,就不能不提《李陵碑》,甚至有人稱這部戲為“檢驗老生演員的指標”。馬力所演繹的楊繼業曾得到京劇名家馬長禮的悉心指導,對于該戲的大量唱段,馬力凝重醇厚的唱腔,讓觀眾看到了楊繼業的迷惘。也正是在馬長禮的指點下,馬力2008年在第六屆CCTV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中獲得了老生組金獎。
雖然先后師從尹培璽、葉蓬、馬長禮、陳志清等名家,但馬力“倔強”地保留著自己的藝術想法,也就是“以自己的條件為中心,再吸收前輩藝術的優點”。比如在《大山里》中,馬力的唱腔婉轉抒情而又不失高亢,巧妙又細膩地演繹了劇中人物的波動情緒。而讓馬力最佩服并特想學習的,是京劇名家李少春編劇并主演的京劇《野豬林》。馬力認為,李少春飾演的林沖不僅巧妙地糅合楊小樓、余叔巖的演唱特點,還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嗓音條件,并將允文允武的藝術特長貫注到林沖身上,相當出色地演繹了“大雪飄,撲人面,朔風陣陣透骨寒”這種“英雄末路”的蒼涼感。
【 開辟“京劇實驗室” 】
回國后馬力看到了國內京劇市場的不景氣,這使他想起了美國百老匯的兩種演出模式——百老匯大街兩旁分布著幾十家劇院,在百老匯大街44街至53街的劇院被稱為內百老匯,而百老匯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劇院則被叫做外百老匯,內百老匯上演的是經典、熱門、商業化的劇目,而外百老匯演出的是一些實驗性的、還沒有名氣的、低成本的劇目。馬力覺得“京劇也可以有自己的實驗陣地,可以像外百老匯那樣運作”,他也發現,年輕演員在整個國有院團人員中的比例很大,這些人有思想、有創意、有激情,但在有限的院團演出中,他們甚至只有節日慶典時才有機會露臉,而且通常都是類似于跑龍套的角色。為何不將這些人才聚攏在一起,發揮大家的才華呢?于是他有了創辦“青春戲園”的想法。
2009年12月,馬力找來一批志同道合的優秀青年演員,首次嘗試京劇小劇場運作,成立了一個名為“國粹青春戲園”的劇社,為京劇市場帶來了一股新鮮血液。
辦“國粹青春戲園”后,馬力擔任總策劃、導演的角色。資金、劇場、演員、觀眾……樣樣問題他都要考慮,比如演員的勞務費、場地人員的服務費、服裝、樂隊、音響、布景甚至地毯費用等。為了籌措演出經費,馬力找到“國粹基金”提供資金支持;為了找場地,馬力聯系到北京市文聯的小劇場……準備周全后,馬力終于開始了首場京劇小劇場演出——“首都優秀青年戲曲演員系列展演”暨“國粹青春戲園”演唱會。
2010年,組織、策劃、制作北京市“百人工程”戲曲展演20余場后的馬力更加躍躍欲試,于是和家人成立了北京京評戲曲劇團,由馬力的父親——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馬惠民擔當團長,該團以培養青年藝術人才為基礎,在繼承傳統戲曲的同時也注重發展創新。北京京評戲曲劇團的第一出大戲《大山里》即是由同名評劇改編的現代京劇,講述了主人公二忱在經歷情感波折后舍身為國的故事。該劇從表演、唱腔、念白、音樂、布景等方面都有別于傳統京劇。“劇情緊湊,處處有懸念,從頭至尾都有吸引觀眾的地方。從表演形式看,既有京劇的唱腔,又有話劇式的表演,更有突破性的民樂來伴奏。”馬力表示,演傳統戲就必須按照程式,而演現代戲就比較自由,長期從事程式化演出的青年演員嘗試現代戲的表演,興許會帶來新的突破。
值得特別提及的是,《大山里》還吸引了很多年輕人走進大戲院觀看,他們中有公司白領,也有大學生,有的看完演出還會在馬力的博客上留言。對此,馬力高興地對記者說:“這出戲演出的上座率能達到九成,中途退場的人很少,而且演出結束后觀眾還都不走,他們互相議論著情節,等著演員出場謝幕。我們很受鼓舞!”
【 不讓京劇out 】
“京劇可以現代化,但要‘現代’得足夠好才行。”對于京劇未來的發展,馬力有他獨特的思考:“京劇的程式和一些虛擬手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這門古老藝術和現代觀眾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因此被部分人評價為‘博物館化’,等等。我覺得京劇有著相當廣闊的發展空間。關鍵是該如何讓它符合當代人的審美習慣,融入當代人的生活。”
窮則變,變則通。馬力告訴記者,京劇也要與時俱進,如果停止吸收就會停滯不前。“京劇要反映社會、融合現代的特點,可以放眼四方,吸收話劇、音樂劇、流行樂以及社會元素。只有吸收新的東西才更有生命力,不然在年輕人心中可能真的有些out了!”馬力說。
聊起未來的目標時,這位充滿朝氣的年輕老生表示要“先做好演員,爭取拿到梅花獎;然后多接觸戲劇的管理策劃,學習市場化運作”。“我是個隨性的人,給自己的規劃不是太多,但會持續努力著。”馬力補充說,兒時母親送給他一塊塑料板,上面寫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十個字看似老土,但其實就是他信奉的箴言。“年輕人的機會是要靠自己尋找、自己創造,有付出才會有回報。要把能量發揮到百分百才行!”馬力說。
時而青春激情,時而深沉淡定,雙魚座的馬力具有性格多面性的特點。“臺上臺下兩個人,在忙碌中享受生活”是馬力現在的狀態,平時除了演出、練功,他還喜歡去唱歌、健身、“織微博”等,這也是“80后”京劇演員和前輩們截然不同的地方。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80后”——今后戲曲的中堅力量如何演繹京劇,也對京劇該怎樣演給年輕人看多了一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