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芭蕾舞團將首次推出國內芭蕾舞演出市場的全年演出季。人們將欣賞到中芭保留劇目《紅色娘子軍》、《大紅燈籠高高掛》、近年來原創劇目《牡丹亭》、引進劇目《奧涅金》等近150場演出,并有機會參加“走進芭蕾”公益活動、中芭與多國藝術家首次舉辦的工作坊等。
這種對國外演出經營經驗的借鑒,打破了中芭過去“一戲一宣傳,一戲一運作”的舊模式,使劇團擁有一個整體的藝術創作理念和市場運營的空間,其目的就是培養芭蕾觀眾。眾所周知,芭蕾市場在中國較小,雖然經過中芭、上芭、遼芭、廣芭等幾大芭蕾舞團體努力,但仍與歐美芭蕾發達國家觀眾比例相差甚遠。
推出全年演出季,確實面臨很多阻力和問題。而這,恰恰是未來發展的臨界點所在。比如全年演出季適合以“劇院”為中心的運行機制,而我國則主要以“劇團”為中心。歐美藝術演出市場歷經上百年的經營,摸索出的發展模式是“劇院中心”制,即一個劇院下設一個歌劇院、一個芭蕾舞團、一個交響樂團。劇院全年演出約260場,其中歌劇160場,芭蕾100場;其他剩余的一個月時間用來經營當今世界最具特色和影響的舞團,因此他們演出的水平很高。與此同時,劇院每年擁有大量的來自政府與社會的財政支持,票價不高,充分體現出國家藝術殿堂的價值。
而我國通常是劇團主體制,劇團下設演出劇院、交響樂團。其經營模式是劇團先爭取到創作經費,然后開始創排節目、預定劇場進而安排上演時間,在這一檔節目安排妥當之后,劇院才能考慮其它演出。這樣一來,劇團很難作出一個中長期的計劃,其有限的演出場次“填不滿”下設劇場全年的演出需求。而劇場為了自己的生存,只有大部分時間對外出租,節目質量低而票價又過高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很難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
中芭借鑒“全年演出季”的經營模式,得益于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的創新,如院線聯盟、場團合一的出臺給院團注入了新的活力。過去中芭到外地演出,必須通過與演出中介—劇場—票務公司—當地主管部門等進行溝通,才能完成。而現在只需要通過院線聯盟,如保利院線,進行項目談判,就可保證外地4—6個城市的巡演,極大地提高了經營效率、降低了演出成本。“場團合一”也是如此。過去中芭沒有劇場時,要等劇場空檔期才可安排演出,很難形成自己的演出季。現在有了天橋劇場,不僅增加演出場次,得以推出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全年演出季,于是觀眾想看中芭演出,就會自然地想到天橋劇場,這就充分體現了場團合一的巨大優勢,培養觀眾的同時,也樹立了“舞蹈特色劇場”的品牌。
“桔生淮北為枳,其實味不同,水土異也。”初次“試水”國際模式,將為中芭乃至國內芭蕾舞藝術的經營帶來哪些經驗還有待時間檢驗。如何將西方演藝市場的經驗與我國文藝的特點與市場環境相融合,更有待于越來越多同道中人的摸索與打磨。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