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鋼:限制與絕境,天才的磨刀石
          2011年04月18日      作者:      來源:
           

      限制與絕境,天才的磨刀石

      ——我的藝術創新的哲學

          張繼鋼 中國當代著名編導、藝術教育家;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少將,教授,研究生導師,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文聯第八屆全國委員,中國特殊藝術委員會主席,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舞蹈界唯一“世紀之星”稱號獲得者、“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獲獎人;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閉幕式副總導演,殘奧會開閉幕式執行總導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總導演。

          曾擔任國際、國家級大型晚會總導演70余次,創作舞蹈作品500多部。代表作有:舞蹈《千手觀音》《黃土黃》等;雜技作品《肩上芭蕾——東方的天鵝》等;舞劇《野斑馬》《一把酸棗》《花兒》《千手觀音》;音樂劇《白蓮》;大型新編史詩京劇《赤壁》;大型山西說唱劇《解放》;大型音樂舞蹈《我的夢》《一個士兵的日記》《向著太陽的誓言》《光榮與夢想》;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為了正義與和平》《復興之路》以及遠東及南太平洋殘疾人運動會開幕式《我們同行》等。大部分作品曾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演或移植上演,9次獲得國際比賽最高獎,40多次獲國內金獎,多次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

          序言 關于藝術創新的哲學

          據我所知,目前全世界沒有一所院校專門講創新,但所有院校都希望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藝術院校來說,更是如此。

          我們國家可稱得上是晚會大國,我們一年所做的晚會,甚至超過其他許多國家幾年晚會的總和,各地集中了人力、物力,幾乎每天都在推出新作品。其實,新推出來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新作品,有的作品理念可能已經很陳舊,或是重復別人的影子。我以為,真正的藝術創新是突破,應該是確立新的理念、求得新的發現、選擇新的角度、進行新的整合、構成新的語言陳述方式(包含新點子、新招數、新辦法),從而形成新的品格。具備這些才是真正的藝術創新。

      張繼鋼作品:舞蹈《士兵與槍》劇照

      限制:出奇制勝

          沒有限制就沒有獨特;沒有獨特就沒有風格;沒有風格就沒有經典。“枷鎖”的束縛與壓迫,對于庸人是死水,對于天才卻是火山的爆發。

          一、限制=獨特=極致=風格

          自古以來文學藝術天才從來都是“帶著鐐銬跳舞的人”。譬如,中國的古典詩詞歌賦造就了屈原、司馬相如、東方朔、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等;再如,西方十四行詩之于彼特拉克、莎士比亞,戲劇“三一律”之于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曹禺等,音樂十二平均律之于巴赫,甚至包括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三杰”等均是如此。

          在藝術創造過程中,“限制”是極其重要的手段,而自覺、清醒、主動地尋找“限制”,堅守“限制”,形成“限制”,則是對一個成熟的藝術家的歷練和考驗。我所經歷和見聞過的自求“限制”的法則有如下幾種:

          限制“環境和人物”

          特殊環境下的特殊人物關系,是一個非常美妙的創作公式,尤其對文學、戲劇創作是非常有用的創作公式。特殊環境就不是常態環境,如戰爭、地震、水、火災等;特殊關系的人物就不是普通關系,如家人、戀人、戰友、敵人等。

          公式為:特殊環境+特殊人物關系=戲劇矛盾。

          限制“主題和人物”

          特殊人物關系的確立和特定的主題挖掘:“這一個”特定的主題交給“這一個”特殊關系的人物本身就是矛盾,這一個矛盾體是十分珍貴的。

          我在很多年前,一直想創作一個提線木偶舞蹈作品。我特別喜歡木偶身上的線,那千萬條線在我的想象中,如果能在舞臺上表現將會非常獨特。我幾次去歐洲,買了很多提線木偶,拿回北京研究。就在這時,我聽到一個藝術家給我講到這樣一個作品《自由之歌》:一個提線木偶的藝人正在表演提線木偶。木偶在自由地歌唱、自由地舞蹈,它一邊跳,一邊歌唱,非常開心。在舞蹈和歌唱中,它忽然間偶然抬頭一看,上面有一個人正在操縱著它,但是由于它唱得高興,就忘了。它越跳越開心,越唱越開心,偶然再一抬頭,那個人還在操縱著它,于是,木偶開始思考:我為什么被他操縱?是我在自由,還是他在自由?這時,它停下腳步,高高昂起頭,張開嘴,就把繩子咬斷了,于是,自由得到了,木偶也死去了。這個作品極其好。我知道這樣一個構思和作品后,就徹底放棄了我創作提線木偶舞蹈作品的想法,因為我意識到我做不過他,與其做不過我堅決不做,我不會浪費自己的精力去做一個尚可的作品。

          可見,這個作品絕好地說明限制與主題和人物的關系。

          限制“主題和空間”

          主題限制、空間限制、語言限制。主題限制即做什么?空間限制即在哪里做?語言限制即用什么藝術語言做?限制條件已然被規定,但這些苛刻的條件只有一樣東西制約不了,那就是藝術想象力。“枷鎖”的束縛與壓迫,對于庸人是死水,對于天才卻是火山的爆發。既使是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也沒有絕對自由。

          很多年前,我曾為雙擁晚會創作過一個小兵舞蹈操《陸地、天空、海洋》,在短短一個過程中,必須表現出陸軍、海軍、空軍。就在十幾秒中,必須把衣服換掉。那么,“消滅”什么?“拒絕”什么?我基本上“消滅”腳下的流動,把人限制在一個空間里。所以,這個概念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后來很多場館舞蹈中的創作思維基本是模仿小兵舞蹈操的。

          我曾到過巴西,巴西議會大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廈筆直高大的建筑物兩旁,一對碗狀的建筑非常醒目,朝上的碗代表上議院,朝下的碗代表下議院。主題規定:體現公平,體現出一碗水端平,體現出上議院、下議院,這就是主題和空間的限制,主題十分鮮明而深刻。

          限制“順序”

          排列順序為先決或基本條件:視覺形象的排列順序或聽覺構成的排列關系不可更換,但單位元素之間的遠近距離、幅度大小、脫離歸位等可充分利用。

          1.限制聽覺構成的排列關系

          音樂中的7、6、5、4、3、2、1七個音符,這個順序不可更變,能寫音樂嗎?在柴可夫斯基的舞劇《胡桃夾子》的音樂中,在音的序列沒有變化的條件下,他只是將音的時值進行處理,音樂的神奇魅力立即表達了出來。

          2.限制視覺形象的排列順序

          因動作元素啟發了我的舞蹈創作的作品有兩個,一個是群舞《俺從黃河來》,基本動律是穩、沉、抻。另一個就是在總政歌舞團創作的大型音樂舞蹈《軍魂》中,我編創的一個女子舞蹈《送軍鞋》。在這個舞蹈中,我采用了東北秧歌中的穩相動作,巧妙地運用了快起、輕放、慢移的動律,進行了動作限制、路線限制,整個舞蹈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從始至終的移動橫線,于是,這部裝飾意味極強的作品就誕生了。

      張繼鋼在“院長學堂”上為學生授課

          限制“空間”

          點、線、面的絕對規定:點就是點,一直是點,始終如一;線就是線,一直是線,一以貫之;面就是面,一直是面,一徹萬融。

          1.點的限制

          我曾經為廣州戰士雜技團編過雜技《女子大跳板》,獲得第22屆摩納哥國際雜技比賽“金小丑”獎。之后,他們又讓我為對手頂演員吳正丹、魏寶華再編一個舞蹈,我始終沒有答應。

          1997年在荷蘭鹿特丹的豪華游艇上,他們再一次提出來時,我就對吳正丹說,你只要穿上足尖鞋,我就給你編,因為只要你穿上足尖鞋,能在魏寶華的肩膀上立足尖,這個作品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吳正丹的疑惑,我解釋說,小的時候,我是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隊長,每天放學后宣傳隊要排練,我們常常在打掃完衛生之后、開始排練之前,將雞毛撣子放在手心和中指上玩耍,走來走去不會掉下來。其基本原理就是,只要鎖死身體,擺出一個造型就能立起。你就是雞毛撣子,魏寶華就是底下托雞毛撣子的手掌。

          吳正丹聽了我的話,頂住了別人的冷嘲熱諷,在芭蕾老師的幫助下,經過一次又一次艱難的練習,終于練好了阿拉貝斯、后阿提九、阿提九等芭蕾舞姿,由此,我創作了雜技《肩上芭蕾》,這就是雙擁晚會的《向往》,后來參加全國雜技比賽叫《東方的天鵝》,又去參加了第26屆摩納哥國際雜技比賽,獲得了“金小丑”獎,這也是我第二次拿回國際“金小丑”獎。

          這就是典型的“定點雜技舞蹈”。所謂定點,主要指的是站在肩膀上的吳正丹,而不是魏寶華,其意義在于顛覆了幾百年的古典芭蕾在地板上跳舞的歷史,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于人體之上的肩膀站立起來,因此在摩納哥比賽中,震驚全世界。

          2.線的限制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我創作了一個作品——山西說唱劇《解放》,主要是說女人的小腳。從南唐年間女人開始裹小腳,然后由裹腳到“放腳”,從肉體的解放到精神的解放,裹了的腳叫“三寸金蓮”,不裹的腳就叫“天足”,于是形成這樣一段舞蹈《天足》,基本的限制在腳上,絕對限制在橫線上。

          我在2000年就創作了舞蹈《千手觀音》,我的基本要求就是一條豎線,在縱向一條線上一面千手千變萬化,于是,神奇就出現了。

          3.面的限制

          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在奧運會上一定要表現中國文化元素,為此,我們提出要表現活字印刷,基本設想是把演員放在盒子里,一秒鐘把盒子推到5米高,一秒鐘又要放下來。我要求,平均每一分鐘鼓一次掌,可是也有人在討論時反對,認為是朝鮮的翻板,其實這是對翻板的不了解,朝鮮的翻板是平面的,而我們設想是立體的。創新是基于對本行業有著深刻的了解,否則,沒有發言權。

          為了實現這個節目設想,我帶編導組長找到多媒體設計人員,我提出要做出:1.波浪,2.漩渦,3.金字塔3種效果。他們設計出來后,誰也不相信人能夠完成,當時,我們找到北京軍區某部隊,他們克服了無法想象的困難,最終出色完成任務。

          這個節目采取的基本做法就是限制在一個面上,在這個面上,沒有一個演員的動作與另一個演員的動作在一秒鐘相同。我認為這一段是北京奧運會最具創意的節目之一,它比較好地藝術地呈現了中國的文化。

          限制“身體”

          限制身體,使之持續,形成常態:身體的角度、幅度、動態、節奏、律動等是其基本要素,偶然的破壞將會形成亮點。

          看過藏族獨舞《母親》的人,一定不會忘記那位年邁卻非常慈祥的母親,其重要的原因,是她彎曲前伏的身體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感受。在創作藏族舞蹈《母親》時,我的基本做法就是讓演員把上身彎曲到90度,這是基于3個理由:第一,她是一位老人;第二,她是一位高原的老人;第三,她是一位具有宗教信仰的老人。

      張繼鋼作品: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劇照

          二、限制的要求及其與“解放”的關系

          就限制而言,根據內容尋找表現形式是可行的,反之,根據表現形式尋找內容也是可行的,我認為在表演藝術領域,后者可能更重要。

          限制的基本要求是:看得準。一旦明確目標,鎖定方向,創作者就應

          當主動拒絕和放棄不相關、不重要的東西,就這個意義來說,可稱為“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扣得緊。確立了就要緊緊扣住,一環一環地環環相扣,不要若即若離,而要始終如一,盡快形成自己、完善自己。

          撐得開。撕開一個小口子,看到了別有洞天,再撕開一個小口子,再看到別有洞天,如同作品結構中的“鳳頭(漂亮)、豬肚(飽滿)、豹尾(有力)”中的“豬肚”,飽滿、豐厚而充實。

          收得妙。是主題思想最光亮的火焰,是藝術風格最精粹的升華,是情理之中的最出人所料,是意料之外的最意味深長,所謂“扎筐編簍全在收口”。

          “限制”與“解放”的關系:限制如同枷鎖,打開它需要的不是氣力而是智慧;限制如同隧道,穿越它需要的不是張狂而是謹慎。

          限制,也就是一棵種子,讓它發芽、開花、結果之后,再成為新的種子;限制,也就是一個元素,讓它發展、變化、升華之后,還回歸為這個元素。所以,“限制”,對于不懂限制的創作者來說,必將成為“枷鎖”;對于懂得限制的創作者來說,就已然獲得了“解放”。

          三、結語

          軍事指揮員面對極其復雜的戰爭條件,常常是不能選擇時間、地點、地形、氣候、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這些都是“限制”,然而,有一個選擇是必須的,那就是——勝利!

          同理,文藝創作也會面對很多“限制”,如題材、體裁、主題、內容等,但必須沖破重圍、出奇制勝。因為,文藝創作的目的地只有一個,那就是——“創新”!

          當占據了獨特的地形后,就要:

          看得準——排除干擾,鎖定目標。

          扣得緊——層層推進,環環相扣。

          撐得開——撕開缺口,天高地闊。

          收得妙——出人所料,意味深長。

          孔子曰:“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就是無限自由,“矩”就是限制,在限制中能夠“從心所欲”,這就是我們尋找限制的意義。其實,“限制”就是支點,也是條件。

          在限制中,累積點滴,不斷掘進,形成風格,接近完美!

          沒有限制就沒有獨特;沒有獨特就沒有風格;沒有風格就沒有經典。

          “限制”決定著作品獨特的物質存在,也必然制約和影響著創作者的思維發散,在創作過程中起著主要或根本的決定作用。

          有限的空間和時間考驗著超常的智慧,狹窄的區域中閃爍出廣闊的創作靈感。“放浪”只能是庸人的演兵場,而“限制”則是天才的磨刀石。

      張繼鋼作品:群舞《紅藍軍》劇照

      絕境:絕處逢生

          “絕處”,是歷代大師創造的一座座巔峰,這些同類藝術的一部部經典成為后來者的“絕處”。什么是“逢生”?在我看來,1.“逢生”,就是“破舊”后的“立新”,就是獨樹一幟,別開生面,是覺悟,是發現。2.“逢生”的意義在于創立了新的坐標。

          一、藝術創作語境中的“絕處逢生”

          任何創作者只要抱定獨創的信念,那么有一截路是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這截路就叫“絕處逢生”。“絕處”,是歷代大師創造的一座座巔峰,這些同類藝術的一部部經典成為后來者的“絕處”。人們通常所講的“絕處逢生”,大多指生活中的起死回生或化險為夷之類,這里所指“絕處逢生”,是我多年創作實踐的感悟,是創作方法的一種,這種方法是促使創作者清醒、明確、主動、執著地生產出令同輩“拍案叫絕”、讓后人難以逾越的“絕處”。這樣的“絕處逢生”,是很高的藝術境界。

          在藝術創造的歷程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是很難的。因為,不是每個藝術家都能夠輕易走到“絕處”。“絕處”,是一種難得的藝術境遇,可惜的是,多數人在此處無奈地掉頭返回了。其實,“絕處”已經具備價值,在這個關鍵時刻,離“柳暗花明又一村”僅差半步。唐代詩人崔顥曾有《黃鶴樓》一詩廣為流傳,令人贊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詩被宋代評論家嚴羽認為:“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據說大詩人李白到黃鶴樓時,準備登覽題詩,但看到崔顥此詩后,竟無法下筆,只作了打油詩一首:“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雖是傳聞,但足以見得“絕處”實在是一種難以逾越的高度。

          “絕處”,是獨自的到達。你怎么走到這里,你要走向哪里,方向始終是明確的。“絕處”是另一重天,是高度,是品位,是標準,是絕不向平庸低頭,是接近彼岸的剎那。只是,遇到了沒有任何前人指引的迷失,是沒有了道路的困境,也是沒有了辦法的絕望。在某種意義上講,“逢生”是被“絕處”逼出來的,這個“生”是獨創的!嶄新的!空前的!是激動人心、美妙無比的!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實現,是后來者難以超越的新的高峰,也形成了后來者的絕望。

          二、怎樣到達“絕處”

          巨大的內心期待推動了巨大的創造力。創作者燃燒著巨大的內心期待,是到達“絕處”的先決條件。這個“內心期待”就是觀賞者根本想不到的獨創,是前所未有的開辟。

          深厚的藝術修養是到達“絕處”的必要條件。要具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見多識廣,因為,經歷和悟性最終會決定你的高度。這是眼界!慧眼識珠能夠鑒別真偽,沙里淘金能夠鑒賞美丑,你自己的價值觀最終會決定你的發現和取舍。這是眼力!標準要高,既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的過去;品質要純,不斷剔除雜質,始終追求唯一。這是眼光!具備了這樣的眼界、眼力、眼光,就肯定到達了“絕處”。

          在創作奧運會開幕式時,我負責開幕式上半場《燦爛的古代文明》,有一個規定動作是五環。中國怎樣出現五環,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帶領著幾十位編導討論這個問題幾個月攻不下來,我們難以做到“讓人根本想不到”這樣一個目標。這里有一個前提,在做奧運會時,我們把以往奧運會開閉幕式全部看過,就我個人來說,壓力最大的是雅典希臘奧運會開幕式,因為它在體育場中心放“一湖水”,象征著希臘的愛琴海。觀眾一走進去看到“這湖水”,就已經看到希臘人的高貴,也可以說就基本上成功了。至于在水里演不演、演多少,實際上并不重要,因為這樣的藝術語言陳述方式,顛覆了前27屆奧運會開幕式陸地表演的方式,所以,特別難以超越。我們反復就這個問題在一起議論,在奧運競標時,從幾百個競標方案到13個,到5個。最后,奧組委重新組建導演團隊,方案重新解密,有兩個團隊在一個問題上不謀而合,即在地面采用LED:一個是解放軍團隊,一個是張藝謀、斯皮爾伯格團隊。在討論中我堅定地支持鳥巢地面一定要采用LED。只有世界上最大地面LED,才有可能反映出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才能夠抵擋希臘的“這湖水”,否則沒有辦法,所以,我們的地面采用LED。僅僅是這樣還不行,還必須讓它的形態有所象征,有傳達的理念。于是,中國“畫軸”就這樣誕生了。

          再說五環,我比較喜歡的奧運會開幕式的五環出現有兩個:一是悉尼奧運會騎著馬形成的五環,他們手舉奧運五環旗,騎著白色大馬排山倒海、撲面而來,在廣場上形成五環。我非常喜歡這勢不可擋的氣勢,但是嚴格地來說,它的缺陷是環與環不能相交。二是雅典奧運會的五環,一個火種打到水里,在水里形成五環,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嶄新的,但我們作為同行不是很佩服,原因是重復了悉尼奧運會點火的理念。我們在仔細研究悉尼奧運會點火時,越發印證了希臘人一定是在悉尼點火的問題上受到了明顯的啟發。我們的五環怎樣才能出人所料,做到“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我們討論了好幾個月,不得要領。

          有一天,奧組委給我們3位導演每人配發了嶄新的電視、一套音響和兩塊黑板,我們創作人員就在黑板上又寫字又畫畫,做方案。當時我就說,擦掉,我重新給你們畫一個方案,但是怎么也擦不掉。我對編導工作室主任曹曉明說,重新去領黑板,奧組委怎么能拿不合格的產品。十幾分鐘后他回來了,他說:“導演,我們可真夠笨的。”他就在黑板的邊緣撕起了一張白色的保護膜。注意,他把字和畫撕起來。我說,別動,你再看看電視機也是嶄新的,是不是也沒有撕起保護膜,我們先把電視機打開看到圖像,接著,我拿出軍用手機,一看保護膜也沒撕,一按圖案出來了。我就去張藝謀的會議室,說五環想法誕生了,他特別高興,說怎么回事,我給他看軍用手機,說這是不是影像,這就如同我們的地面LED。我把保護膜撕了一半,他就明白了,這就是五環的來歷。

      張繼鋼作品:舞蹈《千手觀音》劇照

          三、如何面對“絕處”

          面對“絕處”,是最清醒、最關鍵、最痛苦、最難熬,也或許是最漫長,但卻是最具有決定意義的過程。其中,感受至深的“絕處逢生”的范式有如下幾種:

          面對“絕處”必須做到“拒絕”

          在這個過程中,當下要什么,可以暫時不清楚;肯定不要什么,必須明明白白。當你面對一個嶄新的任務時,你自己、你和你的團隊一下子不是很清楚要做成什么樣子,但絕對不能做成什么樣必須明確,這是一個到達“絕處”的好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清醒地到達“絕處”。

          在做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時,我記得是2008年10月15日,我們核心創意組在討論,我當時就提出一個觀點:從今天起,我們要始終盯著《東方紅》,盯著《東方紅》是要想盡一切辦法和它不一樣,我們一定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剖析《東方紅》,研究《東方紅》就是要和它不一樣,因為《東方紅》已然成為經典,在新中國成立15周年的時候,樹立起來的一座高峰。同時,我們還要緊緊盯著目前最發達的國家,美、日、英、德、法,我們始終要想,如果這些國家給自己的國家過生日,他們是什么樣的美學觀念和情感表達。

          于是,當時提出了兩個拒絕:拒絕常見的歌舞晚會品質;拒絕膚淺的光怪陸離。為什么?第一,中國是一個晚會大國,每天打開電視都可以看到晚會,也許這個世界上所有國家加在一起的晚會都頂不上中國。新中國成立60年,我們必須拒絕常見的歌舞晚會品質。第二,拒絕膚淺的光怪陸離,大家回憶一下,看晚會無論主持人還是演員,滿身都是亮片,亮片亮到什么程度,只能看到光澤,不知道什么人物、什么性格,而看不到人。看的時間長了,令人想起國外的賭場,想起暴發戶、大金牙,這些已然失去了高貴,失去了素美。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所以,當時《復興之路》是什么樣可以暫時不知道,但《復興之路》不是什么樣必須清清楚楚。

          打破常規,讓異峰突起

          在“情理之中”,非要做到“意料之外”,就必須打破常規,讓“異峰”能夠“突起”;有意推翻慣有邏輯,讓觀賞者感到意外。所以,不在乎說什么,而在乎怎么說;不在乎寫什么,而在乎怎么寫;不在乎做什么,而在乎怎么做。

          我們是研究一種創作方法。澳大利亞的悉尼奧運會開幕式點火,我認為做得非常聰明。英國人登上澳洲以來,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的文化始終不能融合,所以,創作者是智者,他們做到了水火相容。早在圣火傳遞的時候,悉尼人就別出心裁地進行了一次水底的圣火傳遞。點火者身穿銀色連體防水服,在四周瀑布飛瀉的背景下,點燃了潛伏在水底的主火炬臺,水火交融的浪漫情景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中。我們都知道水火不容,只要救火就離不開水,但是澳大利亞的文化、生存狀態,存在西方人和土著人的水火相容,我非常贊賞,點火者就是當地的土著人。

          在研究殘奧會開幕式點火時,面對更大的難題。首先要和奧運會開幕式不一樣,因為都在鳥巢,其難度在于它是封閉型場館。有一天早上8點鐘,我到殘奧會開幕式工作組上班,我們的編導匯報了兩個方案,都非常讓人感動。其中之一是他們讓肢殘人坐在椅子上引體向上,自己把自己拉到40米的高度,依據在科技館。后來,我隨編導一起來到科技館,親自坐在椅子上進行試驗,費了很大的勁,離地不高但是很有希望。這樣的自強不息、這樣高舉強攻的方案,是難以超越的。

          同樣,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點火,堪稱是點火的范例。這樣的點火稱為情感點火,是四兩撥千斤,選擇的點火人是美國拳王穆罕默德·阿里。這曾經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一雙手,因為患了帕金森癥,所以,現在是最虛弱的,并因病痛而不停地顫抖,這成為奧運會歷史上最感人的一幕。能想到用這樣的細節,實在稱得上是天才。

          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創造奇跡

          例如:盲人舞蹈《去看春天》。常人的理智告訴你這是辦不到的,我們就是要借助這一常理來思考問題,這就叫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我在給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創作了《千手觀音》之后,有一天,我對中國殘聯的領導說,我再給你們創作一個盲人舞蹈。他說,別逗了,編導編出舞蹈一定要做示范,演員必須要模仿,盲人怎么能模仿。我說,不僅要編盲人舞蹈,而且要編盲人的群舞,這個舞蹈還要叫《去看春天》。還有一個例子,當時《去看春天》的舞美,設計了幾次方案都通不過,終于,他憋不住了。他對我說,我認為你太過分了、太苛刻了!我說,你能給我一些時間,讓我能告訴你應該是什么樣的嗎?盲人見過春天嗎?盲人見過太陽嗎?盲人見過山巒嗎?那你為什么不能像梵高一樣,畫一個變形的大地呢?!他終于明白了,于是,設計出非常獨特的舞美方案。還有一個例子,我編出來以后,讓楊笑陽去藝術團排舞蹈。他說有一個事情解決不了,那就是盲人一個一個跳非常危險。我想說一個常識,形體是有記憶的,不是光靠心靈和眼睛,所以,戲曲要耗山膀。盲人怎么辦,他們是有聽覺的,我說把他們綁起來,是一根線上的螞蚱,把所有人的腰綁上,像天上的風箏一樣。但跳到臺底下怎么辦?我說,從上臺口到下臺口綁一根長帶子。這樣第一安全,第二證明他們是盲人。

          順勢借力,四兩撥千斤

          在做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第四章《百年夢圓》時,作為國家的重大事情,我們起初設想是用200面缶再次擊打《擊缶而歌》,后來否定了,因為沒有很好地利用這個舞臺,沒有順勢借力。我們采用超現實主義方法,超現實是建立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的,比較典型的例子,如沙灘上的一塊表,一半是真的,另一半是河流的,也就是似是而非的。就是利用《復興之路》的臺階和橢圓形成鳥巢的頂部,亦真亦幻。讓一只小號在鋼琴的伴奏下吹奏,視頻上閃回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演出場面和各國運動員在賽場上拼搏、賽場下親切交流等情形,于是形成了順勢借力的辦法。最漂亮的是在結束時,還拉出了跑道,中國運動健兒在五星紅旗下奮力爭先、跌倒爬起的感人場面。這就是順其勢、借其力。

      張繼鋼作品:藏族獨舞《母親》劇照

          四、結語

          說“絕處逢生”也許極端了一些,但對于藝術家尋找和推開藝術創新之門是很有必要的。以這樣的創作態度去主動拒絕常規、挑戰未知、承受歷練,就已然使你站立的起點很高了。

          實際上,“絕處”,是很清醒的藝術標準,很勇敢的精神探險,而“逢生”,就是開啟先河,就是點燃的燈,就是照亮的路!

          當然,真正“值錢”的就那么一點點,那一點“黃金”無論如何是存在的,只是藏得太深,躲得很遠,需要“踏破鐵鞋”執著尋覓,“衣帶漸寬”艱苦探究。

          就像一名旅行者,行走在藝無止境的路上,什么艱難險阻都不能阻擋他前行的步履,面對海洋絕不望洋興嘆!敬仰高山絕不高山仰止!向著最美好的夢想奔跑,永不放棄!

      (編輯:李釗)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永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 日本高清不卡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 亚洲AV无码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3D| 最好看2019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台湾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二区| 国产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 中文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免费无码午夜福利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中文字幕AV影片在线手机播放|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 |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丰满乱孑伦无码专区| 韩国中文字幕毛片| 人妻丝袜中文无码av影音先锋专区 |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 最近2019中文字幕电影1| 嫩草影院无码av|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在线中文字幕av|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超清无码无卡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人妻少妇无码视频在线| 伊人久久无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