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吳冠中先生仙逝后,各大拍賣行相繼推出其各個時段代表作,引得各路買家爭相競購。雖然吳先生生前曾明確表示,“我的作品到底是好是壞,要讓歷史來考驗,拍賣的價格高低,跟我本人毫無關系”,但在書畫市場明顯回暖、不斷有“新錢”涌入的當下,不久前曾因油畫長卷《長江萬里圖》以5712萬元成交創出歷史高價的吳冠中作品,在這個特殊時段成為買家收藏投資的不二選擇不難理解,按此行情發展下去,他的作品大有成為拍市“硬通貨”之苗頭。然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當2005年陳逸飛溘然辭世后,圍繞作品《飛天》的真偽迷局以及一系列陳逸飛生前作品的投機性拋售,如今回憶起還讓人心有余悸。就在不久前,重慶某拍賣會吳冠中《彭水民居》因起拍價過高而意外流拍,也反映出買賣雙方在拍市上博弈之激烈。
作為中國當代美術界成就卓著、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藝術大師,吳冠中先生為當代中國畫的革新與走向世界取得的成就不需贅述,只是其去世后關于他藝術成就的研討會大大小小數十場,各種紀念展覽遍布全國,但卻沒有一個權威機構對其市場價值進行綜合評定,更為致命的是其作品存世量依然是個未知數。
大師離去,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作品,如果沒有大致存世量統計,其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難以準確評估。我們知道,之所以中國高古繪畫門檻高、高價難現,除真偽問題外,存世量難以估計是重要因素。作為當代美術大家,雖然吳先生生前曾以“嫁女兒”的方式,為其作品精心安排“娘家”,但市場流通其作品數量之多,真偽辨別之難,在其去世后尤甚。這個時候,筆者認為,在大力提倡學習吳冠中先生藝術精神的同時,呼吁國家有關部門或第三方機構,成立藝術大師基金會,系統梳理大師作品、整理出版權威作品圖錄,為培養成熟的藝術市場交易做出制度性保障,為作品存世量和真偽辨別掃清障礙。如果這件事可以在已經公認的美術大師在世之前完成,無疑更有價值。
在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逐漸走向成熟、金融手段開始頻繁現身拍市之際,筆者以為,藝術品市場價值的真正體現,首先是以防范投機風險和限制肆意炒作為前提的。“擊鼓傳花”這個帶引號的民間游戲,曾成為很多藝術品收藏愛好者的切膚之痛,也曾使中國藝術品市場投機風行。然而,對某個畫家或重要畫家的過度追捧,最終損害的是所有市場參與者的集體利益。其實,通過對近幾年吳冠中先生作品拍賣的縱向和與其類似地位畫家作品的拍品橫向比對,其作品定價是相對清晰的,其最終成交價的合理區間也不難估計。有收藏人士建議,如果真誠喜歡吳冠中先生作品的,比如一件小品,在真偽明確的前提下,市場正常價格大概是100萬元左右,如果以200萬至300萬元購買,自然風險就太大了。當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成為可能,當大多數買家都懷揣“撿漏”夢走進市場,警惕“新錢”盲目追高,實在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想要走向完善,必須時時鳴響之警鐘。
想必我們對2009年吳冠中先生親自將某藏家從拍賣行以200余萬元高價購得的《池塘》確定為贗品一事記憶猶新,而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也對藏家狀告拍賣公司及委托人做出終審判決,駁回原告全部訴訟請求。從創作者吳冠中,到藏家,再到拍賣行,三方都是這件事的受害者,而如果我們能夠將藝術大師作品存世量以及全集圖錄完整出版,并將
“新錢
”涌動的藝術品市場投機風險的警惕級別提高,那么,凝聚著吳冠中先生畢生藝術追求的一幅幅佳作,才有可能成為市場上的
“硬通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