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玉豬龍
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也是龍文化形成、發(fā)展的過程。在原始社會的史前階段,把龍作為始祖部落的圖騰物來崇祀,是原始人樸素宗教意識的反映。其文化史價值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對象。其功能意識來源人們認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喪葬習俗中,則反映在希望來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騎龍升天”擺塑,就是很好的例證。
但是龍形象的發(fā)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不斷的部落興衰融合,龍的形象不斷豐富,最終使龍的形象趨于定型和完整:蛇軀,有角,有耳,有腿爪。
對于龍的實質和龍神話的起源,就其主要觀點看,有龍為馬說,龍為揚子鱷說,龍為蜥蜴說,龍為恐龍等爬行動物說,龍以蛇為主體的混合圖騰說,龍出于河馬說,龍出于星象說,龍出于閃電說,龍出于水牛說,龍出于犬說,龍出于蛙說,龍出于樹神說,龍首形象來源豬首說,龍以海洋巨蟒為原型說,龍起源社祭儀式上的男性生殖符號說,龍蛇圖騰源于雷圖騰說,龍分別以豬、熊、鹿、蟲四種動物為原型要素說,等等。
一種動物,既可以解釋為蛇,又可以解釋為馬,或解釋為豬,為牛,為蠶,為蝌蚪,為鱷魚,為恐龍,為穿山甲,為長頸鹿,為生殖器,為云霧,為霓虹,為閃電,為星宿,為春天的景觀,為若干動物綜合而成的圖騰,等等。對它的思考或想象,確實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不過,龍的原始雛形,自然要從上古說起。
龍文化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起源和發(fā)展有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主要經(jīng)歷了原龍、禮龍、神龍和文化龍四個階段。原龍即圖騰龍,主要作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如半坡魚龍,紅山玉豬龍,濮陽蚌殼堆塑的舊稱的“中華第一龍”。主要特點是帶有生物原狀,如魚、豬,但已具有向龍轉化的趨勢,如身體加長、魚鰭矮化、豬蹄失蹤等。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護神和崇拜圖騰,即是氏族之根,同時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遺址中出土的陶壺龍紋,揭示了龍的一源。陶壺龍紋為人面、長魚身、有鰭、曲身、似龍似蛇,應為原龍形象的一種。在仰韶文化彩陶紋飾中,魚的形象占了絕大多數(shù),聯(lián)想到商周銅器上習見的族徽動物,可以初步認定這些魚紋具有族徽的性質。
大凡圖騰崇拜,起初都是現(xiàn)實中實在的動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斷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變?yōu)橥耆撾x實際的神物了。所以說魚紋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圖騰物,而加長的魚龍紋則是一種變形紋,有趨向神化的痕跡。
那么,魚這種水中精靈怎么會成為半坡人的圖騰物呢?這不能不讓人聯(lián)想到一萬年以前的第四紀冰川洪水期。當時人對“人最初是從哪里來?”這一原始哲學命題的回答往往帶有神性。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長達數(shù)千年,人類的生存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從哪里來”的時候,很自然地把魚作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來加以崇拜。只有作為魚的子孫,才可能具有魚類在水中邀游的本領,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續(xù)。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長身魚紋或龍魚紋則有明顯的向龍轉化的趨向,處于龍文化的萌芽狀態(tài)。
這種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證。在我國夏代,還常常面臨著洪水災害,所以夏人仍把龍魚作為感生圖騰,仍希望人類像龍魚那樣在水中生活。夏人祖先名鯀,正是魚的名稱,《說文》:“鯀,魚也。”古代還傳說夏人始祖大禹治水,到黃河邊上,“見白面長人魚身出”,自稱“河精”,授禹《河圖》(《廣博物志》十四引《尸子》)。此“河精”即為半坡人龍魚狀。又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五引《抱樸子》:“母龍曰蛟,子曰虬,其狀魚身如蛇。”凡此都反映了原始的龍原是一種身長如蛇的魚類動物。
戰(zhàn)國時代,人們把龍當做“鱗蟲之長”,還保留了把龍作為魚類的傳統(tǒng)觀念。在商周銅器和漢代畫像石中的龍,口中是常常銜魚的。所以說,原始龍是水物的觀念是始終不變的。
因此,不管龍的形象如何演變,人們始終把龍看做是鱗蟲之長,龍身有鱗,龍背有魚鰭的特征始終沒有泯滅;而龍王自古是諸水的主宰,行雨也是龍的主要職能。
在東北紅山文化中出土的“玉豬龍”,頭部似豬首,身體呈“C”形。所以,有學者認為:豬是龍的起源,因為在人類最早馴化的六畜之中,只有豬的繁殖能力最強,而強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災害面前代代延續(xù)下去。這也可以從“家”的甲骨文字形中窺知一二:為什么在六畜之中,只用房屋下面有豬來表示家呢?因為豬的數(shù)量大,繁殖能力強,代表著古人的財富和祈求,這和半坡人以魚龍為圖騰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過半坡人希望擁有超自然力,而紅山人希望增強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從形態(tài)上看,“C”形玉豬龍似動物胚胎,也屬生殖崇拜和圖騰崇拜的范疇。
以上兩種原始的龍之起源中,隨著炎黃二帝及華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豬龍文化被融入了龍魚文化之中。這從中原地區(qū)分布廣大的仰韶文化遺址和與仰韶文化有直接傳承關系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可以得到佐證。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續(xù)至今。
據(jù)研究,龍崇拜起源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而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中國歷史即使從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獻資料所記載的龍,只能反映當時人們的崇龍習俗和認識水平,不能當做龍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龍的本來面目,只能根據(jù)考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