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
龍生肖是如何來的?這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時候,先有天干與地支配合的“干支紀年法”。在實踐中,我們的先祖覺得干支紀年法比較復雜,不易在民間流行。于是,有人建議以十二生肖來紀年,這一建議得到了黃帝的首肯并命倉頡具體承辦此事。
這年正月初一,倉頡即召令天下所有動物到黃帝宮殿前候選。動物們獲悉此訊,個個歡呼雀躍,紛紛爭先恐后準備赴會。
據說遠古時代的龍是沒有角的,那時的龍在地上生活。它憑著自己身強體壯,能飛、善游,想當屬相,也想當獸王,取代虎的地位。于是,人間產生了龍虎斗,結果是難分難解。最后,玉帝覺得它們斗得太不像話,下旨叫它們來天宮評理,臨行時,龍想到自己雖然高大,卻不及老虎威風,怕玉帝小看自己,當不上獸王也排不上屬相,于是急于想個辦法。
龍本來生得威風凜凜—渾身鱗甲,閃光發亮;雙目溜圓,宛若明燈;銀髯金須,隨風飄拂;虎蹄鷹爪,駕霧騰云。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頭頂是光禿禿的,總覺得缺了點什么。那時的大公雞與現在可不一樣,它不僅羽毛漂亮,而且頭上還長著一對美麗的角。龍剛從潭中躍出水面后,一眼發現了大公雞的角,不由得怦然心動,于是上前向大公雞借頭上的角。大公雞搖了搖頭說:“不成,我明天還要參加生肖競選大會呢!”龍奉承說:“你的角長在頭上也是多余,就憑你那一身五彩斑斕的彩衣,就準能入選。”大公雞愛聽奉承話,有心把角借給龍,但還是舍不得。正在這時爬來一條大蜈蚣,為龍幫腔說:“雞大哥,你就把角借給龍大哥吧,你要不放心,由我作保怎么樣?”大公雞見有蜈蚣作保,便答應了,龍萬分歡喜,滿口應承生肖競選大會后立即將角還給大公雞。
牛知道自己腿腳遲緩,便在大年三十晚上就離家動身,結果趕了個第一名。第二個趕到的是虎,第三個是兔,第四個是龍,后邊排著是蛇、馬、羊、猴、雞、狗、豬、鼠。
老鼠與貓本來是一對要好的朋友。貓生性貪睡,臨赴會前對老鼠說:“明天一早你叫我一聲好嗎?”老鼠滿口答應,貓于是放心去睡大覺了。老鼠一覺醒來,天已經不早了。它趕緊去叫貓,見貓睡得正香,心想:何必多一個競爭對手呢?便撇下貓獨自走了,由于出發得晚,它是最后一個趕到的。
黃帝從百獸百禽中挑選了這十二種動物,給它們排次序。黃帝心想:牛雖笨拙,但身材魁偉健壯、力氣大,又來得最早,決定牛排首位。老鼠雖然長得不起眼,來得也最晚,理應排在最后,但它靈機一動,趕忙跳到黃帝面前說:“要說大,還得數我,不信請讓老百姓鑒定一下。”黃帝聽了老鼠的話,覺得好笑—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便說:“我們既然是為百姓選生肖,自然由百姓來鑒定一下更好。”于是傳下旨意,讓十二種動物都到街上去走一趟。牛上了街,人們對它很友好,有的摸摸頭,有的贊揚幾句,卻沒有一個人說牛大的。這時老鼠突然竄上牛背,把人們嚇了一跳。只聽人群中有人驚呼:“哎呀!從哪兒蹦出這么大一只老鼠!”這一喊讓老鼠得了逞,黃帝不好違言,只好將老鼠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一位。
大公雞被排在龍的后面,心里很不服氣,后悔自己不該把角借給龍。散會之后,大公雞急忙去找龍討要自己的角。龍和虎到了天宮,玉帝見龍和虎都十分威風,便下令龍虎都作獸王,虎為陸地百獸之王,龍作水中水族之王。虎既然可以當屬相,龍也可以成為屬相,只不過得排在后面一點。于是,龍和虎皆大歡喜,告辭玉帝回到凡間。回來后,龍心里想,如果把角還給公雞,水族們見我這么丑能服我管嗎?
見到大公雞,龍自知理虧,可又不想把漂亮的角還給它,猛地跳進身邊的深潭躲起來了。大公雞不會游水,只好去找作保的蜈蚣。蜈蚣說:“你還得找龍去討要你的角,他硬是不還,我有何辦法?”說完,蜈蚣也躲了起來。從此以后,大公雞頭上沒有了角,只留下紅紅的雞冠。每天早晨登上高處大叫:“龍哥哥,角還我!”平時,到處用爪子刨尋蜈蚣,只要見到蜈蚣就啄。
玉帝讓太白金星按先后次序給它們起了名:精子鼠、憨丑牛、威寅虎、慧卯兔、神辰龍、智巳蛇、奔午馬、溫未羊、靈申猴、信酉雞、忠戌狗、福亥豬。于是,十二種動物便開始了輪流守時。
十二生肖選定并排列次序后,黃帝便命創造文字的倉頡,把十二種動物名刻在石碑上,直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