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百葉龍
長興百葉龍
2006年6月10日,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百葉龍被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條百葉龍,也能成為長興文化產業的一張金名片。“你知道嗎,在國外的一個公園里,我們3天演出16場,有5萬多人觀看,老外還給我們獻花。”長興百葉龍演出有限公司經理楊明珠一直記得這個場景。
長興百葉龍早在1957年就晉京演出過,演了7場,還獲得了國務院特別獎;去年,百葉龍的身影再次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參加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聯歡晚會。楊明珠認為,“百葉龍”提高了長興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響了城市品牌,湖州市能評上魅力城市就有“百葉龍”的一份功勞,如今“百葉龍”在外人的嘴里就是長興的城市金名片。
百葉龍曾經瀕臨滅絕 如今長興的學校出現了小百葉龍
長興百葉龍,顧名思義,由“百葉”構成,葉是一瓣瓣荷花粉葉。沖天而起的巨龍,在青翠滴綠的荷葉組成的絢麗云彩的簇擁下,俯仰翻滾,給人以美不勝收的藝術享受。
百葉龍傳說起源于清朝,距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據說天平橋村荷花塘畔居住著一對青年男女——百葉和荷花,兩人青梅竹馬,終為夫婦。新婚之夜,雷聲轟鳴,一條金色巨龍現身空中。次年,荷花產一子,腋下有龍鱗,村民謂為“龍種”。小龍終于有一天騰空而去。它感念母恩,每逢旱季必來行云播雨,給天平橋村帶來風調雨順。村民感念小龍,精心制作了一條龍,取其父百葉之名,謂“百葉龍”。故而,當地人每當逢年過節,大多要舞起百葉龍慶祝一番,從此這個習俗一直沿襲并發展至今。
百葉龍,過去所謂的“傳承”也極為狹隘,作為天平橋村的獨門絕技,數十年來只是傳男不傳女,絕不傳給外人。制作百葉龍的技巧及舞龍技術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一珍貴的民間藝術瑰寶,在幾年前已處在瀕臨滅絕的境地。
2000年5月1日,浙江省第二屆民間文藝展演舉行,全省13個參賽節目在杭州吳山廣場擺開了擂臺。比賽結束,長興百葉龍倒數第一。就在此時,一份由省文化廳下發的文件被送達長興縣文體局局長陳亦祥的手中:全國群星獎將于當年12月舉行,浙江省將推選3個節目參賽。
“長興縣文體局馬上開會商量對策,意見非常一致:百葉龍是民間藝術瑰寶,絕不能任其湮滅,應該參加全國比賽。”楊明珠說,文體局決定把兩年的文藝經費一共30萬元全部投入到百葉龍編排上。他們請來了省歌舞劇院國家一級編導孫紅木和省群藝館舞蹈室主任邵小眉、專家吳露生。專家們決定對傳統的百葉龍舞蹈進行創新,將延續了200年的一龍獨舞改為二龍共舞。這樣一來,演員陣容擴大了3倍。同時重新制作了伴奏音樂,改制了服裝道具。后來,真的獲獎了。
現在,長興共興建了12個百葉龍培訓基地,這其中就包括長興的一些中小學。去年,參加新中國成立60周年聯歡晚會,百葉龍第7代傳人談小明就是祖孫三代同上陣——兒子談勇舞龍頭,孫子談強偉舞的是龍尾巴,而他則擔任了團隊的舞龍技術指導和道具維護。
不管什么運動,一定得從娃娃抓起。長興的一些中小學校出現了一條條小百葉龍,孩子參與的熱情程度不亞于成年人,甚至每年都會有各類中小學生參加的比賽。
投入1000多萬打造金名片
現在僅兩條“百葉龍”一年就能賺100萬
從2004年9月到2005年2月,百葉龍前后15次在全國各地的重大演出舞臺亮相,還先后赴韓國、法國演出。
“在法國尼斯演出,場面非常感人。”楊明珠說,“我們是第一次采用搖滾樂配樂,配合搖滾音樂,龍舞得更加狂放,當演員唱起了《龍的傳人》時,許多華僑忍不住熱淚盈眶,這是祖國的龍啊!”
注冊成立演出公司、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2008北京奧運會表演項目……長興縣已在百葉龍身上投入1000多萬元,他們只為了一件事:傳承“百葉龍”,打造一個城市品牌。
長興縣還出臺以獎代補的適度扶持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一批有經濟實力的部門、單位主動參與,首批就募集資金35萬元,并擠出資金投入百葉龍制作、服裝道具等。8條百葉龍大龍赴上海、杭州等周邊地區進行10多場商業演出,平均每場出場費三四萬元。
事實上,該縣在傾力打造、傳承百葉龍的過程中,已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2006年,長興縣成立百葉龍演出公司,共有12個基地500多名演出人員,涉及農民、醫生、教師、機關工作人員,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藝術團之一。該縣職教中心基地有兩條“百葉龍”,出場費是3到5萬元不等,一年下來應邀演出50場次,一年就有100萬元的營業額,其中利潤占20%。楊明珠說,百葉龍現在太俏了,有時不得不對邀請函進行篩選。
出色的市場反應,離不開百葉龍自身的大量創新,以適應市場的需求。比如音樂制作上,在原先的民間小調里融入現代元素,還組建了接近專業水準的百葉龍藝術團,據說當時的海選場面并不亞于“超女”海選。這支隊伍演繹出來的龍舞,已經從一龍多舞變成了二龍戲珠,連道具也都放大了一倍,這樣不僅有看頭,還多了交流的內涵。“但文化產業不像其他產業,只要投錢就能很快見效益。”楊明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