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元寺作為福建省最出名的古剎之一,寺內千年古樹當然不少,最著名的是8株600余歲的榕樹和一棵奇異的桑樹,但寺內的龍眼樹就沒那么出名了,甚至一些泉州人也沒注意到。而這里的龍眼卻有一個鼎鼎大名———東壁龍珠。
“元朝時,從莆田來了幾個僧人,把莆田的龍眼種子帶到了開元寺中的東壁寺里栽種,因此得名。”多年來一直負責整理開元寺志的李悌仁老先生告訴記者。
這種“東壁龍眼”堪稱龍眼中的珍異品種,果肉透明如凝脂,去殼之后,紙包不透濕,落地不粘沙,耐儲存,制干效率高。據說當時寺內和尚每天用供佛的茶水澆灌龍眼樹,時間久了竟出此珍品。
“可惜東壁龍眼沒有古桑樹這么好的造化呀!種樹在解放前就毀于大火之中,而文革期間由于無人料理,二代東壁也已盡絕,現存于寺中的龍眼則是第三代了。”李悌仁老先生說起往事還是唏噓不已。
據李老先生所說,開元寺中的龍眼由于種植地域的土壤與眾不同,再加用以茶水灌溉,所以味道也與外界龍眼大相徑庭。更為奇特的是,同一寺內的龍眼竟也衍生出三個不同品種。“在東壁寺旁邊的龍眼果肉比其他兩種更甘甜,核小肉肥;在東塔附近的那幾棵,果核是紅色的,肉色鮮美;還有這棵,它的內核呈三角狀,果核奇特。”李老先生如數家珍。
通常龍眼是每年9月上市,而開元寺的龍眼恰恰提前一個月新鮮出爐。每到8月,這些龍眼樹枝頭就已結出累累碩果,那時,寺內僧人或游客拿起一支竹竿,可以自己打下一串,細細品味。“有沒有派人專門保護起來呀?”記者問。李悌仁笑著搖了搖頭:“佛法里有緣分之說,既然是有緣人采摘,又何需保護呢?”
記者還了解到,寺內大大小小共有三代龍眼15棵,其中樹齡最長者也已年愈百歲。每年這些樹種可以出產龍眼2000多公斤,大多被寺內僧人采摘,除自食以外,還贈予有緣人。
由于寺內龍眼肉厚而脆,甘冽清香,清末民初的泉州名廚張春火別具匠心地采用其為主料,烹制一道佳肴,其形如珠,故稱“東壁龍珠”。“東壁龍珠”龍眼清津,肉質鮮香,皮酥餡腴,口味甘美,成為當地著名的特色風味菜。
采訪結束時,李老先生請記者喝了一杯用東壁龍眼干混泡的春茶,芳香甘醇,“日啖龍珠三百顆,不辭長做寺中人”之意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