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抄手創始于上世紀40年代,當時春熙路"濃花茶社"的張光武等幾位伙計商量合資開一個抄手店,取店名時就諧"濃"字音,也取"龍鳳呈祥"之意,定名為"龍抄手"。龍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餡嫩、湯鮮。抄手皮用的是特級面粉加少許配料,細搓慢揉,搟制成"薄如紙、細如綢"的半透明狀。肉餡細嫩滑爽,香醇可口。龍抄手的原湯是用雞、鴨和豬身上幾個部位肉,經猛燉慢煨而成。原湯又白、又濃、又香。
抄手,北方多稱為餛飩(亦作混沌),山東有的地方稱馉饳,廣東則稱之為云吞。餛飩原是民間用來祭祀的食品。宋代《武林舊事》中記載:“享先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馎饦’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謂之‘百味馎饦’”。其實,南宋以后,餛鈍早已傳入市肆,是當時的美點之一。北齊顏之推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南宋的《夢梁錄》、明代的《長安客話》,以及清代的許多歷史筆記對此都有記載。
此類小吃,無論南北東西,全國皆有名食,如天津的錘雞餛飩、湖州的大餛飩、紹興的蝦肉蒸餛飩、無錫王興記餛飩、廣州的魚肉云吞、四川有成都龍抄手、重慶吳抄手、溫江程抄手、內江雞茸抄手、萬縣的海包面等,知名度都相當高。
成都龍抄手于1941年開業于悅來場,50年代遷新集場,60年代以后遷春熙路南段至今。據傳,開辦前張光武等幾位股東集于“濃花茶園”,商議辦抄手店事宜。議到店名,有人提出借用濃花茶社“濃”字的諧音“龍”,以祈吉祥。并說,吾輩乃龍的傳人,中華子子孫孫無窮盡矣,我們的事業也會代代相傳,永遠昌盛。張光武等人一致表示贊成,認為龍抄手無論輔以紅湯、清湯或是奶湯,有水,這條龍定會活起來,一代名小吃“龍抄手”就這樣誕生了。
當時,抄手在成都多有店鋪銷售,要想生意做得活,做得好,首先要講究質量和特色。據說,張光武等股東很注意汲取前人的經驗。當時,曾有人向他們介紹:古時候做抄手要講究兩點,一是湯要清。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說:“今衣冠家名食,有蕭家餛飩,漉去肥湯,可以瀹茗”。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也說:“小餛飩,小姑龍眼,用雞湯下之”。鄧之誠先生在注解《 東京夢華錄》中也提及:“唯餛飩只一種,亦貴清湯。昔年都中致美齋餛飩湯,可燕以寫字”。二是餡要細。元代倪瓚的《云林堂飲食制度集》記有一煮餛飩法:“細切肉臊子,入筍米或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醬少許和勻裹之,皮子略厚小,切方,再以真粉末搟薄用。下湯煮時,用極沸湯打轉之。不要蓋,待浮便起,不可再攪。餡中不可用砂仁,用只噯氣”。龍抄手汲取了這兩點經驗,講究湯清餡細,除此以外還特別注意制皮薄,和面時,加入適量雞蛋,食起來面皮具韌性有嚼頭。為了使餡心細嫩,采用純豬肉,加水制成水打餡。另據四川的特點,配以清湯,紅油、海味、燉雞、酸辣、原湯等多種味別。
當年龍抄手餐廳兼營玻璃燒麥、漢陽雞等品種。雖是名小吃餐廳,銷售量大,但由于品種不多,效益也就不太顯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龍抄手也進行了改革,他們將各類名小吃組合起來,以套餐的形式銷售,即使顧客能同時品味多種不同風味的小吃,又發揮了集合優勢,取得了較好的效益。餐廳又推出了中、高檔的風味小吃宴席。二樓以中等價格,即可吃上一頓豐富的小吃筵席,喜氣,義熱鬧、實惠。三樓餐廳具有中西合壁式的裝飾,園林式的大廳,廳中的雅間更是格調不凡,傳統樂器為食客伴奏,古風中含有現代氣息。雖檔次較高,但菜點精致,環境典雅,文化氣氛濃,食客們仍樂于光顧。
該餐廳無論中高檔席,都是以龍抄手為龍頭,以小吃為中心,配以冷熱菜。如果你僅僅想品嘗抄手或小吃,即可光顧一樓餐廳,六元錢,便可吃上一份套餐,方便不亞于美國的麥克唐納快餐,但由于人多,有點嘈雜。
1989年,龍抄手餐廳被四川省政府授予“省級先進企業”、“市級文明單位”的稱號。
1990年12月龍抄手餐廳經營的“龍抄手”、“波絲油糕”等41種小吃,被成都市政府命名為“成都名小吃”;2種小吃被命名為“成都優質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