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部反映大學生村官題材影片《青春路上》,近日在宿遷、南京兩地上映,引起熱烈反響。
“一個個優秀村官,就是一面面鮮亮旗幟”
《青春路上》有著厚重的“生活底片”。
“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2007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開始了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探索建立起了大學生村官培養使用的‘宿遷模式’,受到中組部領導的充分肯定。”宿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益等介紹說。
本著把大學生村官“當后備干部培養、當優秀人才使用、當自家孩子來對待”的培養理念,近三年來,宿遷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村官勇敢創業的優惠政策,把大學生村官群體培養成“創業富民”的生力軍。目前,全市837名大學生村官,已有604人興辦各類專業合作組織、經濟實體和科技示范園291個,為當地群眾提供1.4萬個就業崗位,帶動6萬多戶農民創業致富。“一個個優秀村官,就是一面面鮮亮的旗幟。”宿遷市委書記張新實如是評價大學生村官。
如何讓社會充分認識大學生村官的重要價值,激勵更多大學生到廣大農村建功立業?“宿遷市委宣傳部、市委組織部不約而同地想到把大學生村官搬上銀幕,形象直觀地向社會展示大學生村官的風采,《青春路上》這部影片由此誕生。”宿遷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影片從去年12月份開拍,主要人物及情節都以宿遷大學生村官為原型,所有場景都在宿遷拍攝,“是一部原生態反映大學生村官工作、生活經歷的影片。”
“讓女兒選擇大學生村官的路子是正確的”
宿遷市文廣局干部吳長喜的女兒,2009年加入大學生村官行列。吳長喜對《青春路上》的理解更深一層:“新農村建設為青年大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新天地。影片中,大學生村官們把理想的種子播種在農村大地上,從開始的不了解農村到了解農村,從不懂得農村工作到熟悉農村工作,磨練了自己,也用青春智慧改變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不僅是大學生村官磨練人生的學校,也是施展才華的舞臺。”
作為大學生村官的父親,吳長喜認為,“讓女兒選擇大學生村官的路子是正確的。現在的大學生很有必要到農村第一線去鍛煉,把學到的書本知識用于農村工作實踐。”
“先進的文藝無不贊頌人民奮斗,激勵人民前進。”省文聯創作研究部副主任傅少武等感言,《青春路上》藝術地塑造了鄭杰、方菲等一批志向高遠的大學生,樂于從艱苦的基層開始,從看似平凡的小事做起,逐漸成長為“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的創業典型,譜寫出一曲新時期大學生理性選擇建功立業之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造福百姓的青春之歌,必將引領更多的大學生踏上這條青春之路。
“讓我們深思怎樣更好地融入基層服務農村”
“這部電影以我們大學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為原型,很親切也很感人。”大學生村官、沭陽縣沭城鎮懷文居委會主任助理汪潔說,影片的精彩演繹,使首映現場的大學生村官產生了強烈共鳴,也引發我們新一屆村官深思怎樣更好地融入基層,更好地用自己的青春和知識去服務農村。
“《青春路上》讓我們備受鼓舞,我們會更加努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村官’的責任,著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為老百姓多辦好事、多辦實事,用汗水和青春譜寫新時期大學生村官的奮斗之歌。”泗洪縣青陽鎮袁集居委會主任助理、大學生村官魯麗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