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春晚一樣,電影賀歲檔也已經成為中國人每年的必需品,但是,去年年末賀歲檔的大戰硝煙讓人回想起來頗有些“觸目驚心”。昨日,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舉行了“國產電影論壇——賀歲片學術研討會”,領導、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從《甲方乙方》至今,賀歲片已經成為國產電影票房的中流砥柱,但中國電影也應注重解決賀歲檔在時間、空間和類型上那些不必要的“擁堵”,使得全年檔期的起伏變小,而不是像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
很多地方還沒有“賀歲片”
如今的賀歲檔已形成怎樣的氣候?電影局副局長毛羽在研討會上給出了一組數據:去年12月份全國共有1725萬的觀眾走進電影院,33條院線統計票房達到5.27個億,今年1月,共有2044萬人走進了電影院,票房達到6.36億,主流院線的票房從去年11月份到今年1月份,接近有12個億的票房。
盡管在今年的賀歲檔,全國有3000多萬觀眾走進了電影院,但是毛羽也指出,賀歲檔這樣的概念,只存在于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杭州這樣的大城市,“我們國家300多個地市,除了東部地區有一些好的電影院以外,大部分地方還沒有。我們還有2860個縣基本上沒有電影院,這些地方的觀眾,根本沒有賀歲電影的概念。”
新影聯院線負責人高軍表示,2008年底賀歲片擠成一團正反映了電影市場空間的容量不夠大,“從目前來看,賀歲檔的長度和片源已經飽和,賀歲檔從去年11月一直到今年2月,時間已經跨度到3個月,再延長的空間已經不大;其次,影片數量也不會有太多的增容,今年賀歲期間主打影片有二十六、七部,差不多平均每兩天就有一部;新的發展的可能性應該是在覆蓋面的增容上,除了大城市以外,中小城市的市場空間急需擴張。”
對此,毛羽透露,今年電影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就是全面推動數字電影的發展,到今年底全國至少再增加600塊以上的銀幕。
警惕賀歲喜劇的“同質化”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認為,賀歲片對國產電影影響深遠,不但培養了一個成功檔期,而且還形成了賀歲喜劇類型,但他擔心的是,賀歲喜劇的“一枝獨秀”使得內地類型片扎堆于搞笑喜劇和黑色幽默,“中國電影現在還缺少創造別的類型片的能力,因此豐富電影類型,提高類型片創作能力至關重要。”
尹鴻還表示,中國電影的發展不應該把目光盯死在賀歲檔,而應該提高生產電影的規劃性和檔期的協調機制,“每年2月賀歲檔過了就是電影的低谷,這絕對不是因為沒有觀眾看電影,而是因為確實沒有好電影,賀歲片是培養起來的,但是這個培養也是影片培養起來的,對于中國全年的電影市場來說,也需要各種好的片源的滋養。”對此,電影局副局長毛羽也表示,賀歲檔延至情人節,結果情人節當天,全國票房歷史性地幾乎達到5000萬。但是情人節過后,這些天的票房下降幅度非常大。
相關鏈接 “賀歲片”是怎么誕生的?
作為親歷者,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王珠用《甲方乙方》的幕后故事來強調電影人對于市場發掘的敏銳度,王珠告訴記者,賀歲片這個概念的產生純屬偶然。
“北京紫禁城影業在1997年成立之初開始和馮小剛合作,馮小剛起初要拍《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即《一聲嘆息》),但紫禁城影業沒有同意投資,馮小剛后來再次來時拿著一個電視劇劇本,叫做《過著火紅的日子》,這時我們認為可以改為電影劇本,就在這個基礎上有了《甲方乙方》。但曲折的是,當時10點鐘要開《甲方乙方》的發布會,9點鐘有關人士突然對這部電影的開拍很猶豫,當時我們極力去說服,用了一個小時,我們終于過關了。”“根據經驗,只有12月份上映覺得票房會好,這時候我們想到一個偷換概念,實際上當時香港已經有賀歲片這個概念了,不過是放在春節,我們把它移到12月份,這樣做了一個賀歲片的概念。”
想起賀歲片的火熱,王珠覺得這一切真是像做夢,“賀歲片能有現在的發展要感謝北京,北京是各種媒體最集中的地方,做電影也得天獨厚,它做一些新鮮的事情,新鮮的概念,新聞媒體比我們還要感興趣。你只要做出這種概念來,他會撲上,然后把這些東西嚼得比你還要爛,然后吐到市場上,讓老百姓更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