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視節目是否能在泛娛樂化的電視節目中占據一席之地,要解決這個問題,農村電視節目面臨的首先是生存,然后才談得上發展。這是眾多從事農村電視節目創作的電視人在由中國視協、江西省文聯、贛州市政府主辦的首屆中國新農村電視藝術節上發出的肺腑之言。
為誰服務要明確
農村電視節目為誰服務是一個電視節目在前期就要解決的任務。正像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的制片人馮克將自己的欄目定位為涉農欄目一樣,他認為不能簡單地把農村電視節目稱為對農電視節目,稱為涉農電視節目比較科學。因為收看此類節目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很多搞農業產業的城里人和搞非農產業的鄉里人都會對涉農節目感興趣。他把自己的節目服務對象定位為從事涉農經濟的中堅力量。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統籌城鄉”的新農村發展戰略。電視節目也要為國家的這一發展戰略服務。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推廣與創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啟杰提出,電視在新農村建設中要進行信息服務和觀念轉變。農村電視節目服務的對象不光是單個的農民,還應包括農村的各種園區、企業、基地、核心農戶、合作社等。電視節目應該報道他們并為他們服務。
明白自己的服務對象非常重要。《致富經》是央視七套的名牌欄目,2009年上半年度,中央電視臺共有15個頻道226個欄目參與了全年滿意度調查,《致富經》全臺滿意度排名第38位,全臺知名度排名第25位,全臺觀眾規模排名第22位。但就是這樣一個名牌欄目,今年在將播出時間由晚10點調整到晚9點后,其收視率就出現大幅下滑。原因很簡單,《致富經》在晚9點時段面對著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的競爭。北京電視臺科教節目中心主任陳虎說,試想一下,電視劇《還珠格格》和農村節目擺在一塊,農村觀眾會選哪一個來看?恐怕大部分都會選《還珠格格》。所以農村電視節目一定要選好自己的目標定位,《還珠格格》的觀眾很難成為《致富經》的觀眾。
內容要有針對性
城市電視臺要辦好農業電視節目并不容易,尤其是現在很多電視臺實行欄目末位淘汰制,受眾空間有待開發的農業電視節目似乎有“下課”的趨勢。陳虎談到北京電視臺曾經的名牌欄目《京郊大地》非常惋惜,這檔立足京郊、面向“三農”的周播欄目停播后,北京電視臺就沒有農業電視欄目了。但是,農業電視節目在城市電視臺的發展中并不是沒有拓展空間的。贛州科教農業頻道總監鐘瑞龍談到贛州農業電視節目除了得到市政府在財力上的支持外,電視臺也把開展農業電視節目作為城市電視臺在央視和省臺的夾縫中求發展的一項戰略來抓。在這方面,城市電視臺有其天然的優勢。例如他們有一檔日播節目,就是專門根據當地每日氣候、環境談當日臍橙種植注意事項的,這個欄目得到了贛州廣大臍橙種植戶的歡迎。央視等上星頻道很難就一項具體的技術推廣進行服務,因為中國地廣,不同地方的氣候、土壤、水文等條件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任何一個技術或項目都得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論。這就給城市電視臺辦農業節目提供了空間。
任何戰略最終落到節目上,還是內容為王,要靠內容使得農業節目在電視分眾化時代脫穎而出。擔任第三屆農村小康電視節目工程的評委陳虎認為,雖然農業電視節目常常面臨低成本、短周期、粗制作的困難,但要想節目得到觀眾的喜愛,必須遵循優秀電視節目的一般規律,充分調動組成節目的所有元素,做好節目的開篇,打磨主持人形象及串詞,用懸念貫穿全篇,使節目呈脈沖曲線,不斷掀起觀眾的興奮點。
要成為農民的貼心人
紀錄片是農業節目中重要的形式之一。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院長何蘇六說,日本紀錄片大師小川申介為了拍水稻,自己租了地,種起了水稻。無怪乎人們從他拍攝的水稻中能看到水稻的感情。何蘇六說,農村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繁衍之地,作為培植中國國民人文情懷之地,電視紀錄片在農村是大有可為的,關鍵在于創作者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去對待農村、對待農民。他說,作為創作者的公共知識分子,需要以耐心和真誠去關懷他們,注意普通農民群體形象的構建。
作為央視七套惟一的一個大型綜藝節目《鄉村大世界》,其欄目總監陳建中在談到這檔以娛樂為主的綜藝節目時,特別強調欄目的宗旨是要讓農民樂起來、讓農民富起來,因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短樂樂不如長樂樂”。要以欄目為平臺,推薦一地之風土人情、經濟作物,樂富一方農民。
高啟杰對電視媒體寄予很高的期望,他認為農業電視節目在提供信息服務的同時,還要培養服務對象的創新和參與意識,培養農民的自我組織與決策能力,幫助農民樹立現代經營與服務的理念,增強為企業發展、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服務的能力,做農民的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