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宣部《關于中國文聯與各文藝家協會申報全國性文藝評獎項目的批復》和新修訂的《中國曲藝牡丹獎章程》、《中國曲藝牡丹獎評獎細則》的相關規定,第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首次設立終身成就獎。該類獎項用于獎勵在曲藝藝術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為中國曲藝事業做出杰出貢獻、年齡在70周歲以上健在的曲藝家。按照相關評獎程序,截止至4月15日,中國曲藝牡丹獎評獎辦公室共接到各推薦單位報送的、符合規定的候選人22名,評獎委員會將從中評選出10名杰出的曲藝家,在9月23日南京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晚會中授予終身成就獎。現將22名候選人名單和相關材料予以公布(以姓氏筆畫為序):
于林青 男,1933年生,一級作曲。從事作曲,代表作有河南墜子《魂系南海》、大調曲子《驕楊挺拔》等。歷任樂隊隊員、分隊長、創作組長、藝術指導等職。現在中國曲藝家協會、中國音樂家學會、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1948年入伍,同年調入豫陜鄂軍大文工團,1987年調入廣州軍區,長期從事部隊音樂工作。出版有《于林青曲藝音樂作品選》、《于林青歌曲選》等書籍。理論研究專著有《曲藝音樂概論》、《音樂散論》、《音樂散論·續集》、《中國優秀歌曲百首賞析》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 (總政宣傳部報送)
土 登 男,藏族,1934年生,一級演員。從事曲種藏語相聲,代表作有《扎西巴熱》、《責任》、《當今的見聞》等。歷任拉薩市民族藝術團黨支部書記、團長,西藏自治區和拉薩市政協常委,拉薩市文聯副主席,西藏文聯副主席,西藏文聯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顧問、拉薩市民族藝術團名譽團長。1940年在拉薩市功德林寺當僧學經,學演藏戲。先后創作演出了節目近500個,其中90%以上擔任主演。創作、改編格薩爾《門嶺之戰》、《卡嶺之戰》等8個片段,還創作表演藏語相聲《扎西巴熱》、《責任》等節目。3次榮獲全國性表演一等獎,13次獲西藏自治區創作、表演一等獎。由于在英雄史詩“格薩爾”的發掘工作中成績突出,被中國社科院、國家民委、文化部、中國民研會表彰并頒發證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 (西藏曲協報送)
馬 力 女,1935年生。從事曲種二人轉,代表作有《給軍屬拜年》、《看花燈》等。歷任二人轉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遼寧省曲協秘書長、副主席。現為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二人轉專業教員、顧問。1948年參加革命,在遼南白山藝術學校學習,1949年先后調入遼寧省文工團、遼寧歌舞團。1956年參加全國第一屆音樂周演出二人轉《看花燈》并錄制唱片。1973年后導演的二人轉《畫中人》、《看春花》、《攀親家》、《太陽出來了》參加全國曲藝調演并獲獎。1989年擔任遼寧省民間藝術團藝術指導,參加日本富山國際演劇節獲四項大獎。在全國刊物發表論文十幾篇,專著《二人轉舞蹈》獲遼寧省藝術理論研究成果獎。2000年獲東北三省繁榮東北二人轉特殊貢獻獎。同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 (遼寧曲協報送)
馬 季 男,1934年生,一級演員。從事曲種相聲,代表作有《找舅舅》、《英雄小八路》、《五官爭功》等。歷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務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央廣播說唱團團長等職。現為政協委員,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顧問。1951年在北京市新華書店工作,愛好相聲并積極參加業余表演。后拜侯寶林為師。1956年調入中央廣播文工團說唱團,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代新的相聲演員。同年創作演出了處女作《打籃球》。善于創作表演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相聲作品,在相聲藝術長于諷刺的傳統之外,開啟了以贊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為主題的“歌頌型”對口相聲。創作并表演傳統及新作品近300段,其中《打電話》、《畫像》、《新桃花源記》等先后拍成電影。出版有相聲選《登山英雄贊》、《馬季相聲選》和專著《相聲藝術漫談》等。曾被評為“全國十大笑星”之首。1989年獲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報送)
王 肯 男, 1924年生,一級編劇。從事曲種二人轉,代表作有《買菜賣菜》及專著《土野的美學》等。曾為吉林省作家協會主席。現為吉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早年就讀于東北大學和北京大學。20世紀80年代初出版的二人轉資料叢書14本,填補了二人轉三百年來從無文字記載的空白。二人轉專著《土野的美學》1990年獲吉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第二屆長白山文藝獎優秀獎。論文《獨特的我·你·他》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獲優秀論文獎。整理改編的二人轉曲目《楊八姐游春》、《二大媽探病》,演遍了東北三省,《楊八姐游春》還被譯成英文本,成為哈佛大學教材。兩次被評為吉林省勞動模范,榮獲吉林省長白山特別成就獎和吉林省世紀藝術金獎,首批享受政府津貼。 (吉林曲協報送)
王懷德 男,滿族,1933年生,二級編劇。從事曲種潞安鼓書等,代表作有《高崖紅梅》、《雨后山村》等。歷任65軍文工團曲藝演員,山西省群眾藝術館藝術輔導室副主任,《晉陽文藝》曲藝編輯、編輯部負責人,山西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現為山西省曲藝家協會顧問,《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西卷》副主編。1962年搜集、編輯《傳統曲目匯編》,整理出版了《山西傳統曲藝選》。1974年至1991年在省級報刊發表40余篇快板書及改編中篇說唱作品和論文,執筆撰寫了《山西文化藝術志》(曲藝篇)。1986年創作潞安大鼓《醋為媒》(合作)獲文化部、中國曲藝家協會頒發的創作二等獎,晉冀魯豫“山河杯”一等獎,山西文學創作基金特別獎。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 (山西曲協報送)
王毓寶 女, 1926年生,一級演員。從事曲種天津時調,代表作有《翻江倒海》、《毛主席來到咱村莊》、《軍民魚水情》、《夢回神州》等。曾為天津市曲藝團演員,天津市政協委員。現為天津藝術咨詢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曲藝家協會理事。自幼隨父學唱京韻大鼓、靠山調等,13歲正式登臺演唱。1953年參加天津廣播藝術團。 1958年參加全國第一屆曲藝匯演,以《翻江倒海》轟動曲藝界,把天津時調這一地方曲種推向全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事教育工作。2000年獲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2003年獲第四屆中國金唱片獎。 (天津曲協報送)
朱光斗 男,1932年生,一級編劇。從事曲種快板,代表作有《學雷鋒》、《巧遇好八連》等。歷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副主席,遼寧省文聯委員,遼寧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顧問,遼寧省曲協名譽主席。1946年入伍,1949年從事部隊文藝工作。14歲到延安,在革命文藝的熏陶下,先學京劇,后改習曲藝,從事快板、山東快書、單弦、相聲等曲種的創作和表演。1960年調入沈陽軍區雜技團曲藝隊,從事專業曲藝創作和表演,創作曲藝作品300多篇,并在全國性報刊發表理論文章多篇。其中,20世紀60年代初,創作并表演的數來寶《學雷鋒》、《巧遇好八連》流傳全國。熱心于教學工作,為部隊培養出一批曲藝人才。曾受到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中央領導人的接見。主要著作有《朱光斗快板相聲選》、《朱光斗快板選》、《對口快板寫作知識》、《對口快板表演技巧》等。1990年被沈陽軍區樹為學雷鋒標兵,榮獲金質學雷鋒榮譽獎章。五次榮立三等功。 (總政宣傳部報送)
劉學智 男,1929年生。從事曲種山東快書、數來寶,代表作有《一車高粱米》、《從軍記》。歷任戰士,宣傳隊員,文工團員和總政文工團曲藝隊指導員,戰友歌舞團編導,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華山東快書研究會理事。現為中國曲協快板藝術研究會顧問。1944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從事文藝工作以來,演過戲,做過導演。演唱師承高元鈞。1950年后專攻曲藝創作、表演教學和理論研究。山東快書、數來寶等曲種的作品有與人合著的《一車高粱米》、《長空激戰》、《青海好》、《從軍記》和對口單弦《OK!中國》、《節馬頌》等250余篇,與人合寫的理論專著有《快板快書研究》、《山東快書藝術淺論》、《數來寶的藝術技巧》等5部。曲藝作品30余篇曾獲過獎,理論著作獲中國藝術研究院與中華曲藝學會授予的全國曲藝理論研究優秀科研成果榮譽獎。榮立三等功7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 (總政宣傳部報送)
劉洪濱 男,1927年生。從事曲種山東快書,代表作有《長空激戰》、《馬本齋》等。歷任戰友歌舞團副團長兼曲藝隊隊長,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華山東快書研究會會長。現為中華山東快書研究會名譽會長。1947年入伍。1950年從事部隊文藝工作。師從高元鈞。1960年調入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傳統大書《武松傳》及單段《武松打虎》、《魯達除霸》為其保留曲目。單獨或與人合作創作反映軍事題材的曲藝作品百余篇,《長空激戰》、《兩代神炮手》、《人民首都萬年青》等,在部隊文藝會演或評獎中均獲得創作、表演獎,出版過長篇山東快書《馬本齋傳奇》(合作)和山東快書演唱曲目文論集《魂系鴛鴦板》,單獨或與人合作出版的理論專著《山東快書藝術淺論》、《數來寶的藝術技巧》獲中國藝術研究院與中華曲藝學會授予的全國曲藝理論研究優秀科研成果榮譽獎。主編出版了《山東快書幽默小段選》、《中國傳統山東快書大全》、《中國當代山東快書大全》和《京韻大鼓傳統唱詞大全》等。為部隊和中國北方曲藝學校培養了近200名專業曲藝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總政宣傳部報送)
關學曾 男,滿族,1922年生。從事曲種北京琴書,代表作有《長壽村》、《鞭打蘆花》等。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北京曲藝家協會主席,北京市人大代表。現為北京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14歲學藝,拜常德山為師習唱單琴大鼓。參與組建了北京曲藝團、北京曲劇團,積極編演新曲目。與琴師吳長寶合作期間,成功改良了單琴大鼓,并更名為北京琴書。《楊八姐游春》、《鞭打蘆花》、《長壽村》為其保留曲目。創作作品百余段,演唱過上千個段子,演出近2萬場。曾兩次赴朝慰問演出。抗美援朝的前線、西藏駐路部隊的營區、自衛反擊戰的貓耳洞,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聲音。1996年參與發起曲藝進校園活動,并參加了數十場演出。出版了《關學曾北京琴書經典唱段專輯》CD。有北京琴書泰斗之譽。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2003年獲第四屆中國金唱片獎。(北京曲協報送)
羅 揚 男,1929年生,編審。從事理論研究、編輯和組織領導工作,代表作有《新曲藝文稿》、《曲藝創新錄》等。歷任中國曲藝改進協會籌備委員會秘書,北京市文聯《說說唱唱》月刊編輯,中國曲藝研究會編輯部主任,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兼《曲藝》編輯部主任,文化部藝術局戲劇處負責人,中國京劇院負責人,中國文聯全委委員、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黨組書記、書記處常務書記,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并先后兼任《曲藝》雜志主編、名譽主編,中國曲藝出版社總編輯,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現為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說唱文藝學會會長,《中國曲藝志》主編,《曲藝》雜志顧問等。1945年參加革命,從事教育工作,業余從事文藝創作。1951年調北京文藝團體工作。長期從事理論研究、編輯和組織領導工作。在報刊上發表詩歌、鼓詞等作品和評論文章多篇,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專著《新曲藝文稿》、《曲藝創新錄》,戲曲劇本《白洋淀的春天》,以及合作整理的《說唱西游記》,主編的書刊有《曲藝》雜志、《中國曲藝志》、《中國大百科全書·曲藝》、《中國新文藝大系·曲藝(1949-1966)》、《當代中國曲藝》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中國曲協報送)
鄒忠新 男,1923年生。從事曲種四川金錢板,代表作有《洪湖凱歌》、《和尚認法》等。歷任成都市第二至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西南地區第一次戲曲工作者代表大會代表,成都市“實驗書場”主任和成都市曲藝改進會第一副主任,成都市曲藝團副團長。現為四川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曾先后師從金錢板藝人楊永呂和孫洪云,成名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演唱足跡遍及四川全省。創作改編并演唱了2000多個四川金錢板作品,其中有許多作品獲得獎勵,出版有專著《金錢板表演與寫作》和選集《金錢板傳統書帽選》。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 (四川曲協報送)
周 良 男,1926年生,藝術一級。從事曲種蘇州評彈,代表作有《蘇州評彈舊聞鈔》、《蘇州評彈藝術初探》等。歷任蘇州市文化局局長,蘇州市文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曲藝家協會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江浙滬評彈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現為中國說唱文藝學會副會長,《中國曲藝志》副主編。響應陳云同志“團結起來”的號召,曾發起組織了蘇州評彈研究會。長期從事蘇州評彈的領導管理、資料編集和理論研究工作,發起推動、團結一批同志,共同研究和探討評彈藝術,編寫了一大批專著和研究。主要專著有《蘇州評彈藝術初探》、《論蘇州評彈書目》、《彈詞經眼錄》、《話說評彈》等8部,主編及參與編輯的主要書刊有《評彈藝術》(1-35集)、《陳云同志和評彈藝術》、《中國蘇州評彈》、《評彈知識手冊》等15部。 (江蘇曲協報送)
周柏春 男, 1922年生,一級演員。從事曲種滑稽,代表作有《滿園春色》、《十三人搓麻將》等。歷任上海滑稽劇團演員,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曲協副主席。現任上海滑稽劇團藝術顧問。15歲隨兄姚慕雙登臺演出,被譽為“超級黃金雙檔”。1963年由他主演的滑稽戲《滿園春色》到中南海演出,受到了周恩來、朱德、陳毅、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路燈下的寶貝》獲上海市首屆戲劇節優秀表演獎。他與姚慕雙合說的獨腳戲《英語翻譯》膾炙人口,并有100多個作品已出版或作為音像制品發行。他不僅在藝術上形成獨特的風格,還培養了一大批“雙字輩”學生,被尊為“滑稽泰斗”。美國洛杉磯華人聯誼會為其贈送了 “海派滑稽 一代宗師”的金匾。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 (上海曲協報送)
趙 錚女,1925年生,一級演員。從事曲種河南墜子,代表作有《摘棉花》、《晴雯撕扇》等。歷任曲藝編導、教師、演員,河南省政協第一、六屆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現為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長于河南墜子演唱、編導、教學,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繼承傳統,銳意革新,極大地豐富了河南墜子的音樂表現力,創作曲目百余段。1956年成名作《摘棉花》參加首屆全國音樂周獲得成功,其后各個時期均有佳作問世。20世紀80年代初白手起家,創辦了河南省戲曲學校曲藝班,首開北方曲藝系統教育之先河,為河南培養了一大批曲藝優秀人才。多次榮獲國家和省級獎勵。編著出版了《趙錚河南墜子藝術》一書和《趙錚河南墜子精選》光盤。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河南曲協報送)
袁闊成 男,1929年生,一級演員。從事曲種評書,代表作有《烈火金鋼》、《紅巖》、《三國演義》等。歷任營口市曲藝團副團長、團長,遼寧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父親袁杰武,合稱“袁氏三杰”。自幼隨父學藝,后拜金杰力為師。16歲登臺演出。1949年后帶頭說新書。1952年唐山市政府曾獎勵一面錦旗。1958年參加營口市曲藝團。堅持繼承傳統,編演新書,先后在電臺播講《烈火金剛》、《紅巖》、《赤膽忠心》、《林海雪原》、《暴風驟雨》等20多部新評書。1985年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講長篇評書《三國演義》。同年調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先后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王震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95年應邀參加第二屆中國曲藝節演出。1998年應邀參加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曲藝家協會、中央電視臺文藝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承辦的“中國評書評話名家展演”。出版有長篇評書《三國》、《趙子龍》、《大名府》、《封神演義》、《胸中自有雄兵百萬》等。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2003年獲第四屆中國金唱片獎。 (中國曲協報送)
徐京力 男, 1935年生,一級演員。從事曲種評書,代表作有《張仕仁進京》、《千秋一劍》等。歷任重慶市曲藝團演員隊長、副團長、藝術顧問,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四川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市政協委員。1947年師承沈憲章,從藝四川評書。1956年調入重慶市曲藝團。1958年改編的韻文評書《十元錢》獲四川省表演三等獎。1963年改編演出《紅巖》,應邀到中宣部禮堂演出。1975年改編演出《石頭后面》,在北京與侯寶林、高元鈞同場公演40天,后由中國唱片公司發行專輯。1995年應邀參加第二屆中國曲藝節演出。1998年應邀參加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曲藝家協會、中央電視臺文藝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承辦的“中國評書評話名家展演”。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2005年在大型曲藝《月光下的水仙》中,以評書形式串場表演,該節目被評為文化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進入“精品工程30強”。(重慶曲協報送)
高笑林 男, 1926年生,二級演員。從事曲種相聲、快板。代表作有《論手勢》、《將相和》、《合鳳飛》等。自幼隨父學說相聲。11歲拜馬三立為師。1949年參加南京市文管處組建的渡江文藝宣傳隊慰問演出。1953年赴朝鮮為志愿軍戰士演出6個月,榮立三等功。1958年支援安徽,由南京市曲藝團到合肥市曲藝團工作,是安徽專業相聲的創始人。在安徽工作幾十年,悉心育人,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相聲演員和大批相聲觀眾。從1953年到1977年曾為毛澤東、彭德懷、賀龍、萬里等演出,多次受到嘉獎。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 (安徽曲協報送)
黃俊英 男, 1937年生,一級演員。從事曲種相聲,代表作有《特殊約會》、《一對一》等。黃俊英和楊達于1983年5月向主管文化部門倡議,成立了廣州相聲藝術團和全國第一個相聲研究學術社團——“廣州市相聲藝術學會”,經過20多年的實踐,發掘了不少相聲人才,培養了大批相聲觀眾,打造了一批有嶺南特色的相聲小品節目。確立了粵語相聲的地位。1999年獲廣州市文化局頒發的三等功,2001年相聲《一對一》獲第三屆廣州文藝三等獎,相聲《省港澳大比拼》獲廣東省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優秀表演獎、創作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廣東曲協報送)
常寶華 男,滿族,1930年生,一級演員。從事曲種相聲,代表作有《昨天》、《帽子工廠》等。歷任海軍文工團演員、編導、海政曲藝隊隊長,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自幼隨父常連安、兄常寶堃學相聲。學習和演出過傳統相聲70余段。1949年參加相聲改進小組,整理編寫相聲《字象》。1951年拜馬三立為師。同年參加天津市曲藝工作團。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慰問演出,回國后調入海政文工團。合作創作并表演的相聲《水兵破迷信》獲全國第一屆曲藝會演節目優秀獎。合作創作并表演的相聲《昨天》獲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創作和表演優秀獎,曾為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演出,周恩來曾對《昨天》提出修改建議。合作并表演的相聲《帽子工廠》、《狗頭軍師張》獲全軍第四屆文藝會演創作和優秀表演獎。《帽子工廠》獲全國優秀短篇曲藝作品一等獎。出版有《常氏相聲選》。1985年被評為全國十大笑星之一。榮立二等功兩次,三等功兩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 (總政宣傳部報送)
董長祿 男,滿族,1924年生,副研究館員。從事曲種相聲,代表作有《皆大歡喜》、《您好》等。歷任云南人民廣播電臺文藝組戲曲編輯,昆明市人民曲藝社副社長,云南省群眾藝術館輔導部主任,昆明市人大代表、青聯代表,云南省文聯籌委會委員,云南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董長祿是侯寶林的師弟,抗戰時期參加武漢青年曲藝隊,1938年在重慶參加老舍等左翼作家發起的以宣傳抗戰為主的文藝活動。1942年在昆明組建“菊芳茶社”。1952年調入云南人民廣播電臺文藝組,并創作相聲《皆大歡喜》、《從西南到東北》等,首創云南方言相聲《移風易俗辦婚事》、《您好》等200余篇。是云南方言相聲的第一個倡導者和實踐者,舉辦過20多期曲藝培訓班,培養了大批專業、業余曲藝骨干。曾獲昆明新時期十年文學藝術評獎曲藝創作貢獻獎,被云南報社、云南省文聯評為“當今云南最具知名度的作家藝術家”(入圍獎)。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