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節目帶您走近98歲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于藍,她是《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兒影廠首任廠長……她將一生奉獻給了中國電影事業。
1978年,彼時的單霽翔是一個沒有讀書機會的工人;40年后,他成為“世界最大四合院”——故宮的守門人,用心守護著這片文化圣地。四十載風雨兼程,單霽翔正帶領故宮博物院邁向世界一流博物館的行列,愿將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從舊西藏農奴家的女兒,到新中國第一代藏族歌唱家,從18歲一直唱到81歲,才旦卓瑪忘不了黨對她的栽培,忘不了人民對她的熱愛。改革開放四十年,她的足跡不但遍布雪山草原、帳篷田間,還將珠穆朗瑪的情懷帶到五湖四海。
1979年,《如此照相》迎著改革春風而生;2017年,《新虎口遐想》依舊與時代并肩而行。姜昆在舞臺上陪伴觀眾近40年,也見證了中國相聲40年的風雨兼程:“相聲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事業,我為相聲而生,也將為相聲永遠奮斗。”
從四十年前風靡全國的《岳飛傳》,到如今的“道德模范故事匯”巡回演出,劉蘭芳攜其評書表演與改革開放一同前行。萬語千言中,“話說……”的是膾炙人口的人物故事,推崇的是代代相傳的民族精神。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莫言筆耕不輟,他將作品中描繪的鄉土風情與靈動的想象力相結合,開啟了當代小說一個新的審美時期,將中國故事帶到了世界文學的舞臺:“站在高密的土地上,我能敏銳地捕捉時代進步的足印,聽見時間前進的聲音。”
在七十年的電影生涯中,牛犇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牛犇不忘初心,無論戲份多少,他都努力讓角色更加出彩從而使影片增色:“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馮驥才馬不停蹄地奔走在時代號召的前列。文學、文化保護、繪畫、教育的“四駕馬車”,每一駕“馬車”都在時光里留下了深深的轍痕,體現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
著名油畫家、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靳尚誼,15歲入學手執畫筆,在畫壇耕耘70載,名聲卓著,卻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他用畫筆為中國人造像,在畫布方寸之間記錄時代變遷。
1980年,她的《鄉戀》,應時而生,扣人心扉,被稱為“中國大陸第一首流行音樂”;改革開放40年中,她的《難忘今宵》陪伴幾代人成長,成為春晚主題曲標志;青山在、人未老,如今藝術在她身上仍煥發著生命力,歌唱是她的第二生命。
作為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之一,王曉棠憑借著在《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精彩表演榮獲1964年老第三屆“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90年代,她任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為中國軍事電影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王曉棠是中國電影界第一位女將軍,她曾說:“我這輩子就做一件事——回報人民!”
被譽為“東方舞蹈女神”的陳愛蓮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奮進與開拓,如同穿上了那雙賦有魔力的紅舞鞋,伴著歲月時光舞個不停,譜寫著藝術與人生的傳奇。
李舸曾進駐“非典”重癥病房、深入重災區進行現場報道;也曾數十次登上天安門城樓、進入人民大會堂見證共和國的輝煌。他的鏡頭記錄著改革開放以來莊嚴重大的歷史時刻,也展現了廣袤大地上淳樸動人的風土人情。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李雪健通過精湛的演技,將一個又一個新角色立在觀眾心里。四十年演藝生涯中,不變的,是他對演戲一絲不茍的態度,是他對“演員”這個名號的珍惜。
京劇是除了唱、念、做、打外,還有好聽的唱段、講究的道白,還有表演和武打。這種綜合性的藝術模式是我們中華民族獨一份的絕招。我們既要潛下心來認真研究、創新,同時也要挺直了腰桿來發揮中華民族戲曲獨特的藝術功能。這樣無論是哪個地方的傳統戲曲,都能得到很好的進步與發展。
從演員到導演,他將“董存瑞”精神貫穿于自己的藝術生涯中,把人民放在心上,深入大街小巷。“滾一身泥巴、做一番事業”,張良用光影記錄下他們在時代大潮中的沉浮變遷,勾勒出改革開放期間嶺南獨特的人文風光。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翟俊杰糅合藝術的魅力與生活的真實,以一部部優秀作品跟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進程,記錄民族英雄的堅定身影,謳歌中華民族的高尚品德。
“藝術人生70年,風雨菊花倍鮮艷。”從舞臺上為觀眾奉獻一切的雜技演員,到舞臺下為了雜技藝術發展四處奔波的雜協主席,夏菊花頭頂的光環在變,但她對雜技藝術的守護與傳承不曾改變。
“歌者的才華是將生活凝練成音樂。”恰逢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記者專訪著名歌唱家李光羲,與他一同感懷歌唱事業的光榮歲月,展望新時代的音樂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