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富的滋養和沃土,使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而未曾中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經過長期探索錘煉,立足于中國實際,充分吸取中華傳統文化滋養,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三個倡導,表現出了強大的文化自信。三個倡導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總結了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有機結合、相互支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億萬中華兒女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國家富強、社會安定,老百姓才能自發、自覺、普遍地崇禮尚義,才能真正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要恢復封建習俗和生活方式,也不能簡單地認為讀一點文言文、恢復一些民風民俗、重視保護民間工藝,就是文化復興。最重要的是,傳統文化所體現出來的信仰、價值觀,要得以傳承和弘揚。比如,傳統的戲曲、曲藝等文藝形式,過去在人們價值觀的養成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的老百姓就是在王侯將相、才子佳人的戲文中學會做人的道理。經典劇目蘊藏著豐富的精神內涵,梅蘭芳先生在《穆桂英掛帥》中唱出的“有生之日責當盡,寸土怎能讓與他人,番邦小丑何足論……”,表現出中華兒女自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再比如傳統節日,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的風骨,端午節人們在吃粽子、賽龍舟的時候,更注重的是對屈原愛國精神的敬仰和懷念。
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之日就是中國真正崛起之時。用博物館心態看待傳統文化不對,用盲目崇拜的心態闡釋傳統文化更不行,不能躺在文化遺產上睡覺,更不能妄自菲薄、隨便丟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幾千年的文化底蘊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無法比擬的,日本、韓國、越南至今還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有充分的自信,認真汲取其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用現代化的詮釋,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時事報告》雜志社 副總編輯 王繼堯)